APP下载

大洋湾湿地公园蓝藻水华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2023-02-17陈向超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华蓝藻样点

陈向超

(上海汀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1707)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在区域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物种与栖息地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2]。

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省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速度开始加快,湿地公园类型更加丰富,建设质量不断提升。但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受区域水环境恶化的影响,位于城市周边的湿地公园出现了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湿地功能退化等水环境问题[3-4]。本研究以大洋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剖析该湿地公园蓝藻水华污染事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置方案,以期为解决类似湿地公园水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 基本概况

大洋湾湿地公园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集城市观光、休闲度假、游乐观赏、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聚集区。该公园2017年获批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河流、湖泊、湿地、温泉等水体类型丰富。公园水体总面积约78.00万m2,水系总体呈W形。其中W形弯道均为河道,总面积约11.56万m2,宽度约60~80m,承担从外围河道引排水的功能。中央景观湖面积约38.95万m2,是该景区的核心部分。景观湖周边有多条中小型河道汇入,宽度约10~30m,总面积约27.49万m2。

2018年,湿地中心湖开始出现蓝藻水华,高温季节水体变为深绿色,2019年,蓝藻水华范围及强度进一步增大,中心湖水面开始出现一定厚度的蓝藻堆积层,与中心湖相连的河道沿岸带也开始出现蓝藻水华现象。

2 现场调查

为探究蓝藻水华成因,2019年9月对该公园开展了水生态状况调查,并分区域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水质采样点位见图1,其中1号、2号样点为引排水河道采样点,3~5号样点为中心湖周边河道采样点,6号、7号样点为中心湖采样点。1~5号样点检测指标为透明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6~7号样点增加叶绿素a测定,并按照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判别中心湖营养等级[5]。

图1 水质采样点位

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该湿地公园氨氮浓度在0.07~0.91mg/L之间,所有点位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在6.12~15.87mg/L之间,所有点位均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总磷浓度在0.09~0.24mg/L之间,除2号样点之外,其余样点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总氮浓度在0.79~2.16mg/L之间,3号、5号、6号、7号样点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透明度在17~49cm之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判别结果显示,中心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表1 水质监测结果

从水平分布来看,1号、2号样点总磷及总氮浓度最高,6号、7号样点高锰酸盐指数最高,透明度最低。

水生态调查结果显示,中心湖基本无挺水植物,仅有少量穗花狐尾藻、苦草群落,覆盖度较低;引排水河道有少量再力花、荷花群落;中心湖周边河道菱角覆盖度较高。

3 成因分析

3.1 水质不佳,水体感观差

公园水体水质浑浊,透明度低,水体中有大量蓝藻颗粒,水体景观性差,与周边环境不匹配,影响湿地公园整体视觉效果。

总氮、总磷等营养盐浓度较高,给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通常认为总氮浓度超过0.20mg/L、总磷浓度超过0.02mg/L可导致湖泊、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6],该湿地公园氮、磷浓度远超过此阈值。因此,尽管该公园大部分样点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水质,降低氮、磷等营养盐含量。

3.2 水体生态结构失衡

该湿地公园水域沉水植物缺失严重,部分水域菱角泛滥,水域死角有浮萍,在水体肥沃的环境中容易泛滥生长,在生物链中可与蓝藻竞争的物种较少,初级生产力以浮游植物为主,水体整体呈现藻型浊水态结构。

3.3 水体相对封闭、水系内循环差

湿地公园水系作为相对封闭水体,引排水设施缺乏,目前仅有一座双向6m3/s的排灌站,换水周期较长。研究显示,换水周期过长,虽然有利于污染物在湖泊内降解,但不利于湖泊溶解氧浓度的提高和动力扰动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生长[7]。湿地水体流动缓慢,水体交换量小,清水来源少,严重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为蓝藻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3.4 面源及内源污染难以规避

大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及内源污染所带来的负荷量不容小觑。该湿地公园未利用的温泉水最终将排入中心湖,而中心湖起到沉淀池的作用,河道中的营养物质沉积在湖中,长期累积会逐步导致水体恶化,最终导致水体蓝藻暴发,藻类一旦大范围暴发,控制难度将增加,需及早干预。

3.5 湿地功能低下,类型单一

景区内河流、湖泊、温泉等水体类型多样,但目前湿地类型较为单一,滨岸带湿地面积较小,缺乏水下净化湿地,小型河道等表面流湿地水生植物类型单一,净化能力较低。

4 治理措施

以丰富湿地多样性、促进生态恢复、实现长效自净能力为目的,基于湿地公园水质改善的基本要求,结合项目所在流域的污染源负荷特点、水文情势、土地利用和旅游服务等特征,在对水系水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技术可行的水生态修复方案,制定针对本项目的中长期水质改善方案,以期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及长期稳定。

本方案采取最大还原、最小干预的原则,在不影响地块周边景观及功能的前提下,恢复湿地水系的自然水生态系统,提升水循环能力,实现水质净化、水生态系统重构与水体景观的有机统一,以及景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以生态修复为主,其他手段为辅,抑制藻类暴发,实现水体感观改善。

4.1 水循环系统重构工程

项目水体在非暴雨期,水体相对封闭,水动力条件差,水体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易出现蓝藻滋生现象,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削减耗氧性物质,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减轻水体污染负荷,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可抬高中心湖北侧河道区域水位,在与主湖区连通的3处位置设置生态坝体,通过将主湖区水泵入此区域,使其水位抬高。水位抬高区作为强度净化区,净化后水体进入主湖区深度净化,完成整套生态净化流程。此外,在适宜区域增加曝气、景观喷泉等辅助设施,通过联合调度景区内现有水利设施,使水体呈现有序流动状态,增加水体流动性,抑制蓝藻暴发,深度改善水质。

4.2 底泥薄层清除工程

当遇到低温、低光照等不利条件时,蓝藻会以孢子或藻体颗粒的形式沉降到底泥中,待条件合适时,再上浮到水面,为蓝藻暴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种源[8]。因此,对底泥中蓝藻种源的清除是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9]。可采用水上机械挖掘的形式,将表层底泥清除出蓝藻暴发区。

4.3 水生态修复工程

采用分区治理原则,将项目水系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集中净化区、涵养深度净化区、水质敏感区、河湖连通区,见图2。集中净化区位于中心湖北侧河道,可采用调蓄塘建设、吸附过滤、表流过滤、曝气增氧、沉水植物群落构建等方式,对中心湖水体持续进行强化降解。涵养深度净化区位于中心湖区,可通过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滨湖湿地构建、生物链构建及浮水植物氧化塘构建等工程,提高湖体自净能力,完善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水质敏感区位于中心湖南侧河道,可通过小型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实现该区域内活水循环,直接去除藻类等颗粒物,确保此区域可接触水体,确保水质安全。河湖连通区位于引排水河道,通过水质净化廊道逐级净化外来水源,提升入湖水质。

图2 分区治理

通过分区域的针对性循环治理,利用生态湿地强大的净化能力,采用水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构建适用于我国平原河网地区的“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10],辅以水质净化设施,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变水体氮、磷营养盐循环模式,提高水域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增加大洋湾景区湿地多样性,实现水生生态系统多维复育,使景区湖泊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4.4 水生态优化工程

通过水系循环系统的打造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水系透明度整体提高,可达到1.0m及以上。工程主体施工结束并验收合格后进入维护期。维护期间持续对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对水面进行保洁,促进水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持续改善水体水质和透明度。维护期间对生态修复区沉水植物、鱼类的生长和水质变化进行监督管理,发生状况及时解决。对生态修复区的水质进行调控,并在水质变化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5 水质监测系统建设

通过在不同区域安设水质自动监测设备,辅以人员定时取样,并开发湿地公园水质自动化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水质状况,预判水质变化趋势,为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5 结 语

大洋湾湿地公园蓝藻暴发受水体相对封闭、水流较缓、水体交换周期长、生态系统不完整等因素的影响,需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置,建议从水循环系统重构、底泥薄层清除、水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优化、水质监测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抑制蓝藻水华。

猜你喜欢

水华蓝藻样点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基于空间模拟退火算法的最优土壤采样尺度选择研究①
河湖藻类水华应急治理决策研究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针对八月高温蓝藻爆发的有效处理方案
基于分融策略的土壤采样设计方法*
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结构特性分析
可怕的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