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大概念,设计任务群,实现高通路迁移
2023-02-16周叶萍
周叶萍
【摘 要】大概念是理解的锚点。借《漫画的启示》,尝试先自下而上,探寻大概念的提取路径,再自上而下,设计学习任务群。以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教师能精准定位教学要点,使学习任务具备驱动力和整合力,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而真正达成高通路迁移。
【关键词】习作;大概念;学习任务;高通路迁移
大概念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刘徽教授指出,大概念是理解的锚点。核心是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有效迁移。迁移可以分为高通路迁移和低通路迁移。低通路迁移指的是具体到具体的迁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浅表学习;高通路迁移指的是具体到抽象再回归具体的迁移,即当下追求的深度学习。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提炼大概念,实现高通路迁移呢?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为例,本单元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能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教材提供了两幅漫画,提出了三个注意点: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可笑之处在哪里;思考——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文字提示,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撰写——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炼大概念,设计任务群。
一、自下而上:抽象概括“大概念”
大概念提倡从“专家结论”走向“专家思维”,即从“学科小概念”走向“学科大概念”,再扩大到“跨学科概念”。它摒弃了“拼图式”教学,提出“滚雪球”式修正“原初概念”的学习路径,让“概念地图”不断扩张。那么,如何提取本次习作的大概念?不妨尝试从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出发,探寻大概念的提取路径,绘制“概念地图”,自下而上去尝试理解,打开学生认知的“天花板”。
(一)“习作要求”中反刍“学科小概念”——一幅漫画的启示
大概念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网状”信息的梳理。然而,在传统课堂中,点状的教学内容“杂乱”而失去“关联”。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文本所折射出的能力素养有着较为精准的定位。只不过,他们的眼光常囿于这一个学习材料,进行知识的搬运,教学容易短视化。不妨从这个维度出发,重新架构大概念。
《漫画的启示》如果按照原先的课堂教学设计来教,教师会教什么?选择一幅漫画,引导学生观察漫画,看懂漫画的意思,将图意和从中获得的启示清楚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思辨能力。看图写话,学生是有学习基础的,把图画内容写清楚也没有难度,难点在于写出图中蕴含的意思及自己受到的启示。由此,教师往往会选择两幅漫画中的其中一幅开展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梳理和撰写漫画的含义,在写清楚启示上花大力气。由此,教学目标常常定位在“借助这幅漫画,写好启示”。一旦离开“这幅”,学生就无法写好启示了。
(二)“情景迁移”中寻找“学科大概念”——一类文体的撰写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提倡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要求“像专家一样思维”。这时,教师需要思考:借助这一幅漫画写好启示,能否在其他具体的情境中迁移运用?光关注启示的撰写,似乎还不行。
如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自己喜欢的漫画,就能够把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写出来?借助这个问题,教师再次思考:本次习作归属于哪一个语文学科大概念?那就是表达与交流。教师要从表达与交流的四个能力点,即选材、组材、表达与评价的视角出发,审视本次习作的大概念。
首先,从选材视角看,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对自己有启发、能让自己思考的漫画,即有话可写的漫画。因此,本次習作安排了两幅漫画。这是否暗示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其次,从组材视角看,习作的第一部分要叙述画面内容,根据漫画提供的线索,进行合理想象,让“画面”变成“故事情节”;第二部分要写漫画引发的思考,表达自己对漫画的一些看法,内容应该承接漫画体现的故事情节。第三部分要联系生活实际,即联结生活中相似的事例、类似的现象。再次,从表达视角看,本次习作需要讲述故事,表达看法。以议论性的言语增强文本的表达力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最后,从评价视角看,不难发现,大概念从原初的“借助这幅漫画写好启示”走向“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感触的漫画,联系生活表达观点”,这跟本册第二单元学写读后感是一脉相承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可以借助读后感迁移延伸,落脚于漫画类作文的撰写上。由此,“学会读漫画,写出漫画的启示”成为了大概念。
(三)“社会意义”中探寻“跨学科概念”——一种思维的形成
能够根据漫画进行习作,对于跨学科概念而言,有何意义?教师可以逆向追问“学会阅读漫画,获得启示,对未来生活有何意义?生活中什么地方需要用到这个能力”,借此分析它的“社会意义”。不难发现,从漫画中得到启示跟生活中看到某种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同一种思维能力。这是不是就是跨学科概念?从日常生活看,对身边某个人或者生活中某件事作出判断,产生看法,就需要用到这样的思维能力。从职业发展看,能敏锐地从生活现象中生成自己独到观点的人,往往会先人一步。从形成高通路迁移的路径看,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其实就是漫画写作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漫画内容—观点—具体的生活现象。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次习作对于学生而言,价值就大了。
基于这样的一番自下而上的思考,本次习作的“概念地图”扩展了许多。在大概念观照下展开教学,教师的眼界就会被打开,不会拘于具体的某个点,而是会用“放大镜”和“望远镜”对接各个层面,形成一张“信息网”。由此,可以借鉴《漫画的启示》,从传统教学中解读教材只关注“教什么”,走向基于语文学科素养思考“如何迁移”,最后走到最高处,拷问“对未来有何意义”。进行这样三重进阶式思考,去绘制“ 概念地图 ”,就能不断打开认知“天花板”,提炼的大概念会清晰而富有张力。
二、自上而下:创建具体的“任务群”
自下而上,寻求到大概念,知道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的现象中提炼观点,并尝试联结生活诠释自己的观点后,怎样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群,让大概念落地?适切的学习任务能够为培养综合素养这一目标服务,能够将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按照学习逻辑进行整合,并借“大概念”这个锚点促进学生理解,为未来真实的学习生活实现高通路迁移。
立足本单元的大概念,核心的驱动任务是开展一次“我们一起讲漫画”分享会。以这个任务为起点,需要设计哪些子任务才能达成目标?
从完成任务的过程看,学生需要通过对漫画本质的了解,选择一幅或者多幅漫画,读懂漫画所讽刺的一类人或者一类社会现象,并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达、分享。
接着分析学情,学生有哪些是会的?哪些是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选择一幅漫画,看图写清楚故事,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关于读懂漫画深层次的含义,学生的能力不同,观点的深刻度就会不一样。如有的学生看到“啄木鸟待业”这幅漫画,自然会想到“保护环境”,而有的学生则会想到“生存法则”,因为原初概念不同,认知维度就不同。正确地表达启示,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两个难点:一是让启示对接漫画中的情节,提炼并讲明白自己的观点。二是联系生活。学生的衔接能力不同,心智成熟度不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同,彼此之间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生活比较简单,在他的世界里很难看到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生活联结自然就匮乏。整体而言,五年级学生较少关注社会现象。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切的脚手架,推动大概念的形成。具体的任务分解如下。
子任务一:认识“漫画”,学会看漫画
认识漫画的特征,才能有效地分享与表达。根据学情,可让学生赏析漫画和其他图画,说说它们的不同,在比较中理解漫画的特点:带有讽刺性,以幽默风趣的图画形式呈现。教师可以出示很多漫画,引导学生尝试找到“看漫画”的关键——让人发笑的地方就是“哲理”存在的地方。借助这样的“窍门”,学生把握了漫画赏析的“钥匙”——在让人“扑哧一笑”处展开赏析,就能看出漫画的门道。
子任务二:聚焦“漫画”,学会写启示
聚焦教材中的其中一幅漫画,让学生说说假如要把这幅漫画推介给别人,需要讲些什么,漫画表达了什么,从漫画中读出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借助这样的思考,引导学生重点聚焦“从漫画中读出了什么”,借助本单元课文《手指》中的最后一个段落、《童年的发现》中的最后一句话以及读后感中的典型范例,为学生提供表达支架。学生从中可以得出,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借助关联词语把道理讲清楚,可以借助排比、反问等句式为自己的观点赋能,增强语气。
至于从漫画中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是很难打开的。这时候,教师需要提供各种事例,让学生受到启发,选择最合适的事例展开迁移。
子任务三:选择“漫画”,学会分享观点
學生自由选择一幅最有感触的漫画,完成一张漫画推荐小报。借助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学生分享漫画。教师根据学写漫画启示的评价标准及口语交际的要求(见表1)进行评价。
子任务四:链接生活,形成新的思维
这是一项延伸作业,让学生以“ 的启示”为题,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一次观察,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是一次跨学科学习,更是对六年级“学写倡议书”的前置性学习。学生要关注生活,形成观点;基于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观察到位,观点深刻,所提建议才能有实效。
上述四个子任务,逐层递进,从认识漫画到读懂漫画,再到分享漫画,最后关注生活,整个过程都在为学生理解大概念搭建有效支架。除此以外,教师不再死守教科书上的漫画,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漫画中提炼“分享漫画”的一般经验,最后学会自主选择漫画,通过漫画推荐小报,学写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教师在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判断他们是否掌握了大概念。从实践结果看,80%以上的学生能够根据漫画或者生活中的某个现象,从自己既有经验出发去对接相似的社会现象,阐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通过这次实践,笔者发现,一线教师面对“大概念”这个新词语,并非要全盘否定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传承与迭代,转变思维,打开视野,不断扩展自己的“概念地图”。教师的概念地图变大了,就能精准定位教学要点,设计的学习任务才能具备驱动力和整合力,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而真正达成高通路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浙江省嵊州市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