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视疲劳的研究进展
2023-02-15孙金宁张花治刘素珍尚征亚
孙金宁,张花治,刘素珍,尚征亚
视疲劳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以眼、全身器质性、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为特征的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表现为用眼后视近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昏花、眼部干涩不适、酸胀流泪,以及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症状[1]。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电脑和手机等视频终端的使用人群持续增加,使视疲劳的患病率居高不下。有报道[2]称,伊朗18 岁以下儿童的视疲劳的患病率为12.4%~32.2%,而3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为57%。另一项研究[3]表明,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会增加眼部症状的风险,例如视疲劳等眼部疾病,尤其是在儿童中。XU Y 等[4]发现,视疲劳的女性患病风险较男性更高。随着人眼与视频终端的接触时间不断增加,视疲劳已成为当今社会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中医学对视疲劳的治疗有多种特色外治方法,本文对视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外治法治疗视疲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视疲劳提供参考。
1 视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
在古代中医经典中并未有视疲劳病的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其用眼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可将视疲劳病归类于“肝劳”病。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七窍门》[5]中首次提出肝劳这一病名,并指出其病机为“劳瞻竭视,暗耗精血”。古代医家认为肝劳的发生与久视伤目、用眼不当、劳伤心神密切相关,其病机则主要与肝、心、肾密切相关。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6]言:“肝受血而能视”,肝血充足,充养于目,则可以识物辨色,目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诸脉属目。心主藏神,《灵枢经》[7]云:“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所以目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也离不开心的生理功能的支持。肾主藏精、肾主津液。肾精充足,也可推动眼的形成与发育。《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8]曰:“肾者水脏,主津液。”津液上润目珠,目得其滋润则清明能视[9]。故肝、心、肾生理功能异常则会导致肝劳病的发生。此外,张陶陶等[10]认为,视疲劳的发生与脾也密切相关,因脾属肉轮位于胞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盛,胞睑开合自如[11];若脾虚,则开合无力,目不得视,即为视疲劳。
2 中医外治法治疗视疲劳
中医学对于视疲劳所采用的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灸法、按摩推拿、耳穴压丸、刮痧、中药熏蒸及综合疗法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均取得一定的疗效,报道如下。
2.1 针刺
针刺是中医外治法中治疗视疲劳最常用的方式,其治疗眼部疾病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扶正祛邪,通过针刺不同穴位可以加强眼部与全身脏腑经络系统的联系,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调节眼周肌肉紧张,以达到润泽眼部组织,改善眼部视功能,从而治疗视疲劳的目的。临床针刺治疗取穴上常分为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12],针刺的类型主要包括毫针、头针和电针等。
2.1.1 毫针针刺 陈海桥等[13]对60 例视疲劳患者进行针刺调神方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用眼时视物模糊、眼睛干涩酸痛等症状明显改善。白丰淇等[14]通过“固灶行针法”针刺“筋结”病灶体的经筋刺法,针至病所,可解除眼部神经卡压,调节局部血气运行,加强眼部血供,减轻眼周肌肉的紧张,从而缓解视疲劳症状[15]。刘俊娥等[16]通过针刺球后穴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治疗72 例视疲劳患者,针刺选取双侧球后穴配合按摩,可有效改善视疲劳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球后穴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针刺可以调整和激活神经纤维,调节眼部神经系统及血运情况,从而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治疗选取球后穴也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
2.1.2 头针、电针 研究[17]表明,头针区域对应的枕上正中线及枕上旁线在解剖上对应大脑皮质视区,该处有丰富的神经及血管,针刺此处可增加血液供应、解除血管痉挛、刺激神经传导活动,从而改善皮层区的缺血缺氧的状态,以达到兴奋视觉中枢的作用,从而缓解视疲劳。窦仁慧等[18]采用神经干电刺激疗法治疗视疲劳,同时配合局部阿是穴针刺,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因此,电针也可以改善视疲劳症状。
2.2 灸法
灸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施治材料,点燃后凭借其热力及药物的作用,对人体特定穴位烧烫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学入门·针灸》[19]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中医学的疾病治疗中处于重要地位,与针刺联合应用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曹海波等[20]将60 例视疲劳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核桃壳眼镜灸)和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显示,隔核桃皮壳眼镜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疲劳症状。隔核桃皮壳眼镜灸可为眼周组织补充水分,缓解眼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镇痛等作用。赵磊等[21]使用颈部火龙疗法治疗重度视频终端综合征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颈部火龙疗法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改善头眼部及躯体部位的不适症状,加强局部血运,使其达到“目得血而能视”的功效。张花治等[22]运用雷火灸联合针刺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患者,结果显示,雷火灸联合针刺可缓解患者眼部血供不足和肌肉紧张所导致的眼部干涩、酸痛等症状。雷火灸以“雀啄法”在眼周穴位发挥作用,以达到温经通脉、活血散结的目的,能够改善眼部血液循环,有效治疗视疲劳,且配合眼区手法按摩,效果更好。
2.3 推拿
推拿是医者用手掌而不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一门中医外治法,其对于眼部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法揉按眼周穴位和邻近头部、肩颈部穴位。
马清等[23]使用推拿配合耳针治疗视疲劳,推拿选取眼周穴位,使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位,也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与阴阳跷脉的交会穴,其作用可以调整全身阴阳盛衰、气血运行。有研究[24]认为,眼睛出现视疲劳症状,会造成视疲劳的电信号与大脑电信号不同步,会引起眼—脑间电信号反馈稳态的失衡,加重反馈靶器官眼睛的疲劳症状,而睛明穴在解剖学中位于三叉神经的分布范围,通过按揉睛明穴,可以刺激三叉神经,从而改善视觉功能。谭莉[25]选取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取眼周穴位采用一指禅推拿等手法,结果显示,眼周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眼部经络,加强气血流注于目,从而达到缓解视疲劳的作用。临床上通过刺激眼周穴位可以加强眼部组织血供,按压颈肩部穴位可以改善因椎动脉受压迫而导致供血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加眼部组织血液供应,并调节睫状肌痉挛状态,缓解改善视疲劳的症状。
2.4 耳穴法
耳穴法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通过针刺、压丸等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类中医外治法[26]。目与耳的关系十分密切,手少阳经循行、手太阳经循行以及足少阳经循行都经过耳与目,因此刺激耳部相关穴位,能够调节眼部不适,从而达到缓解视疲劳的作用。赵静如等[27]选取视频终端视疲劳患者,采用耳穴压丸联合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耳穴压丸联合推拿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视疲劳患者眼部及全身症状。因为“肝开窍于目”“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故刺激耳廓上的肝穴、肾穴,可以治疗眼部疾病[28]。又因目与耳通过经络的联系关系十分密切,且肾开窍于耳,故治疗视疲劳既应重视肝肾精血亏虚,又要注意筋络气机通畅,应调理脏腑(补肝肾、益精血、畅气机)、疏通筋络、明目止痛。用特定的压丸敷压在耳部相应的穴位,能够直接刺激耳廓神经组织,从而达到缓解视疲劳的症状的目的。
2.5 刮痧
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器具,按照中医经络循行,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组织微循环、调整局部功能的作用[29]。通过刮拭眼周局部、头项部、肩颈部和背部,能促进周围组织气血运行,增加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眼部、头面部等疾病的作用[30]。李亚静等[31]采用眼部刮痧治疗100 例视疲劳患者,用刮痧板刮拭面部,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总有效率达92%。视疲劳的病因较为复杂,所以治疗上应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同时应给予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以达到持续治疗的效果。
2.6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是将药物进行煎煮,而后利用汤液的热力作用,在对应的穴位和皮肤患处进行熏洗的治疗方法。在对眼部使用时,可使眼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眼部血液、组织液循环,使药力在眼周组织吸收直达病所,从而缓解眼部肌肉紧张,起到治疗视疲劳的作用[32]。刘建平等[33]采用中药热腌包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简便容易操作,值得推广应用。
2.7 联合治疗
马宏杰等[34]发现,应用清润养目口服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揿针埋针的综合疗法治疗视疲劳的效果显著,能促进眼周组织的血液循环,舒缓肌紧张,从而缓解患者眼干涩、酸痛、不耐久视等症状。梅花等[35]采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封包的联合疗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视疲劳相关症状,可操作性较强。朱然等[36]发现,拔火罐配合按摩能够有效改善视频终端视疲劳所导致的颈部疼痛。此外,耳穴推拿及针刺联合贴压[37]、针刺联合中药离子导入[38]、穴位按摩操及眼保健操[39]、目舒丸联合滴眼液[40]等中医疗法治疗视疲劳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分析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外治法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疗效更好。除上述的中医外治方法外,中医学还有一些效果明显的内治方法,如含有熟地黄等的中药汤剂具有缓解视疲劳小鼠症状的功效[41],康视明合剂联合耳穴贴压对于视疲劳所造成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2]。因此,对于中医内治外治联合治疗视疲劳的研究同样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
3 小结
视疲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眼部疾病,故应使用综合疗法治疗。目前,西医治疗视疲劳是以病因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对症治疗,中医治疗则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为基础,治疗视疲劳多为标本兼治。针刺、推拿、刮痧、耳穴法、灸法、中药熏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腧穴和局部阿是穴能够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扶正祛邪,加强眼部与全身脏腑经络系统的联系,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推动组织液、淋巴液流通,调节眼部肌肉紧张,以实现缓解视疲劳症状,改善眼部视功能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疲劳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的疗效,未来临床医师应更加注重中西医结合方案,发挥中医外治法在其针刺、灸法、推拿等方面独特的优势,以全面提高对视疲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