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枫应用针灸调枢通络治疗近视经验
2023-02-15翁越妍骆第铖陈枫
翁越妍,骆第铖,陈枫
近视,中医称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1]始称“近视”。现代医学[2]认为,近视是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从而导致远距离视物模糊,严重可以致盲。近年来,儿童的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3],有报道[4]显示,我国学龄期儿童近视患病率高于70%。尤其伴随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增加,近视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者如果发展成高度近视,则会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5]。目前现代医学[6-7]对于近视的治疗,主要是运用M 受体阻断剂、光学眼镜及手术等方法进行干预,虽有一定疗效,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副作用和风险。中医学对本病论述颇多,古籍中有大量预防和治疗本病的相关记载,研究[8-9]表明,中医在预防和治疗近视上具有较好疗效,且费用少,毒副作用小,风险低。其中针灸不仅方便、副作用小,且疗效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 年已将近视指定为针灸治疗的有效病种之一[10]。
陈枫教授(以下简称“陈老师”),2021 年被评为“首都名中医”,师从石学敏院士,现已从事针灸临床30 余年,经验丰富,尤其对于治疗儿童近视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陈老师学习2 年余,跟诊时观察到陈老师针刺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疗效显著,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继承老师学术思想,现将其针刺治疗近视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近视病因病机有较多论述。《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11]载:“劳伤脏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其认为肝气虚损加上风邪影响,会使精华不能上承于目,导致远距离视物不清。在“圆运动”中[12],肝主生发,斡旋枢机,为整个“圆运动”的起点,左路肝木升发而被推动始转,右路肺金肃降,脾胃为土在中间,使“轮运轴复”得以实现。若肝不足,斡旋升降失司,左肝不升,轮不运则轴转失灵,无法形成“圆运动”,便出现近视。《审视瑶函·内障》[13]云:“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由此可见,肝肾精气虚衰,精不足则无以化气,气不足则无以充养神光,故能近视而不能远视。《审视瑶函·内障》[13]言:“阳不足病于少火者也”,说明目力过劳,神伤气损,阳火无以发越,导致远视不明。再有《目经大成》[1]曰:“脾肾虚损,泄不已,因而近视”,表明脾肾不足,精血亏虚,致光华不能远及,从而出现目不能远视的症状。
现今医家[14-15]大部分认为近视的病因病机多系心阳衰弱,阳虚阴盛,或过用目力,耗伤气血,或肝肾两虚,禀赋不足,以致神光衰微,不得发越于远处。因此大多采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补血”之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陈老师精研古籍,深研《黄帝内经》,在众医家的认识基础上,总结近视的病因病机为目精不旺、气不充、血不盈,以致目失濡养,神光渐衰,而发为近视。因此强调治疗近视时从精、气、血整体论治,重视少阴枢及少阳枢针刺选穴来益精、补气、养血以濡养目睛,提出调枢通络、补气养血、益精明目的治疗大法。
1.1 论目与精、气、血
精、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6],人之两目居于头部,为清窍之一,受精、气、血的滋养,同时精、气、血也是形成目和发挥其视觉功能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17]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说明目为精气汇聚之所。陈老师认为此处的五脏六腑之精气,当为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目得此精华之血及清阳之气的灌注方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发挥视觉功能。《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13]言:“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都在表明双眼承受人体五脏六腑的精华,因此可发挥其明亮之作用;相反,若精华无法濡养双眼,则会发为近视。《目经大成》[1]亦言:“真精真气,百骸滋其培偓,双眼赖以神明。”暗示精足方能目明,若是精不足则目之视觉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目视不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8]曰:“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亦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17]谓:“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可见精是目的重要组成物质,对维持目的功能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样,目亦受气、血的滋养方可维持功能的正常。《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7]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认为眼睛接收的是阳气中的精微部分,才得以看见东西。《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19]亦言:“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如果眼的组织缺乏气的灌注,或气机失调,则会导致眼病发生。《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13]言:“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若久视使血受损,导致筋脉失养,则会出现看近物如常,看远物不能[20]。“精筋失衡论”[21]称此过程为筋膜失衡,若此时不及时干预,随着精血进一步耗伤,疾病进一步加重,可能就会导致失明,因此,养血柔筋之法便可使得双眼恢复正常。《古今医统·眼科》亦言[22]:“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若脏腑经脉失养,气血衰微,不能输布精微以充养眼目,目失濡养,可出现不耐久视、晶珠混浊等眼疾[23]。
现有研究[24]表明,儿童近视的发生多与当前电子产品的极大普及、学业压力的繁重以及多近距离、长时间用眼有关。久视过用目力则目之精、气、血皆有所耗,加之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5],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经脉脏腑精气皆不足,而导致近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18]言:“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也就是说女子14 岁左右主发育的天癸才日渐成熟,男子16岁左右肾气才充盛。故小儿目之精、气、血一方面被消耗,一方面又由于经脉脏腑自身精气血未充,不能及时上滋于目,故出现目失濡养,神光衰微,渐而发为近视。故陈老师认为治疗儿童近视应当使目之精旺、气充、血盈。
2 辨治近视
陈老师治疗近视时将经脉理论与脏腑理论相结合,从少阴枢及少阳枢来益精、补气、养血以达濡养目睛之功效。少阴枢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少阳枢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少阴枢与少阳枢内寄君火、相火,人之生长发育、气血化生皆依赖于此二火的相互养育温化[26]。同时少阴枢、少阳枢亦是人体阴阳二气圆运动的主要枢纽,人一身之气血运转,如环无端,循环不息皆有赖于此二枢之机通达和畅[27]。
从经脉角度而言,心经连目系,入于目窍;肾经通过膀胱经与目内眦相连;三焦经入于目锐眦;胆经则起于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17]载:“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前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这些经脉的循行皆与目相关,无论从支部或者从络脉都可抵达眼周,由此可见,少阴枢与少阳枢与目关系密切。
从脏腑功能来看,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主,而目为宗脉所聚,正如《黄帝内经·素问》[18]言:“诸脉皆属于目”“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18],指明心可输送诸脉之血上达于目窍。肾主藏精,《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18]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即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同时肾之精可化气生血,而肝为肾之子,开窍于目,肝所藏之血亦由肾精所化生从而上达于目。与此同时,十二经脉之气来源于肾化生之气,《难经·八难》[28]言:“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肾精充盛,则脏腑精气、经脉之气充足,如此目睛可得脏腑经脉之精气濡养。胆为中精之腑附着于肝,与肝相表里,其内藏精汁,由肝之余气所化,其精汁可助脾胃运化以化生气血濡目,亦能渗润目中神膏及养护瞳神[23]。《素问·六节藏象论篇》[18]言:“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再有《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29]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升,则余脏从之。”诸脏腑之气升降、开合、出入必基于胆气生发,枢机运转方可上行入于目之清窍。三焦主气化,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28]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脏腑的精气需通过三焦气化方可灌注目睛。由此可见目之精、气、血藏纳于肾,受心所主,经胆的升发、三焦的气化,再经过一阴一阳之枢机的运转、经脉的输送方能上达于目,滋养目窍,使目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故陈老师认为从少阴枢与少阳枢为主调治近视,可使目之精、气、血充足。
3 针刺选穴及操作方法
根据调枢通络、补气养血、益精明目的治法,主要选取少阴经穴位及少阳经穴位。所选穴位为风池、目窗、阳白、丝竹空、攒竹、四白、足临泣、外关、神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均为双侧),暂将其命名为“陈氏明目组穴”。
风池、阳白为胆经、三焦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调气机、升清阳、导气血入目之效。目窗为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目巟远视不明。丝竹空为三焦经的穴位,位于眉梢处,有疏调三焦气机、清利头目之效,是治目疾要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眉头凹陷处;四白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目下,两穴均是治目疾要穴,配合阳白、丝竹空改善眼部气血,疏经通络。足临泣为胆经输穴,通于带脉,善于调达枢机、疏经通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通于阳维脉,长于通利三焦、理气导滞,二穴属于八脉交会穴,相伍可调达少阳之枢以通畅枢机。神门为心经原穴,有益心安神之效,与肾经原穴太溪共调五脏,通少阴之枢,同时配诸穴以调血脉入目。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阴益肾,壮元阳;三阴交属脾经,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疏肝、益肾;足三里穴为胃经下合穴,可健脾胃、补气血。此三穴相伍体现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可补益化生元精、元气、元血,用于培本固源,使脏腑精充血足。诸穴相配体现了调枢通络、补气养血、益精明目之意。
操作方法:针刺时患者取坐位,先针刺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神门以调少阴枢,以补益化生元精、元气、元血,再针刺足临泣、外关以调少阳之枢,以开通道。继而针刺风池、目窗、阳白、丝竹空、攒竹、四白使精气血输达于目。风池进针1.2 寸,针尖向对侧目睛,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穴均直刺进针1寸,其余穴位按常规针刺,均行平补平泻手法。以上穴位操作完毕后均留针30 min。
4 验案举隅
王某,女,11 岁。主因“双眼视力下降,远距离视物模糊2 年余”于2021 年3 月4 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患者2 年余前因学业压力大,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出现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物正常,就诊于外院,查视力:远视力,右眼0.6,左眼0.8;近视力,双眼J1/30 cm。快速散瞳验光:右眼-2.50 DS/-1.50 DC×175→1.5;左 眼-1.75 DS/-0.50 DC×180→1.5。诊断为“双眼近视”,予配镜治疗。现患者自觉戴眼镜后仍有轻度远距离视物模糊,患者家属为求针灸干预治疗,遂来诊。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5,左眼0.6。快速散瞳验光:右 眼-3.25 DS/-1.75 DC×175→1.0,左眼-2.25 DS/-1.00 DC×175→1.0。双眼眼压、外眼、前节和及眼底均未见异常。患者否认家族遗传近视。刻下症:双眼视力下降,远距离视物不清,以右眼为重,近距离视物正常,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纳眠可,便溏,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缓。西医诊断:同前。中医诊断:能近怯远(脾胃虚弱证)。予针灸治疗,治则:调枢通络、健脾养胃、益精明目。处方:(1)针刺“陈氏明目组穴”配合阴陵泉,隔日针刺,每周3 次;(2)嘱家属陪同患者做护目操,早晚各1 次。患者针刺治疗1 个月后,自述远距离视物较前清晰,查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0.8,继予上方针刺。2021 年6 月10 日随诊,患者诉远距离视物基本清楚,且自觉眼神明亮,复查裸眼视力,右眼0.9,左眼1.0,其余症状均得到改善。嘱患者及父母时常揉按“陈氏明目组穴”。1 年后电话回访,患者诉视物清晰,视力未见反弹。
按语:此证患者,年龄11 岁,发现近视较早,陈老师选用“陈氏明目组穴”配合阴陵穴标本兼治。阴陵泉为脾经下合穴,具有健脾祛湿之效,且“陈氏明目组穴”中包含胃之下合穴足三里、脾经的三阴交穴,三穴相配伍可在调枢通络、补气养血、益精明目的基础上增强健脾养胃之功,使脾胃虚弱得调,标本兼治,从而取得较好疗效。另外,在治疗的基础上家属及患者配合较好,严格遵医嘱,在治疗结束后长期坚持揉按“陈氏明目组穴”,故而此患者在治疗恢复之后,亦能维持较好的疗效。
5 小结
众医家对于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的思路颇多,陈老师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精研古籍,深研《黄帝内经》,强调从精、气、血整体调治近视,重视从少阴枢、少阳枢选穴来益精、补气、养血以滋养目窍,确立了调枢通络、补气养血、益精明目的治法。陈老师经过无数次临床总结筛选、优化组合形成了这组标本兼治且简便效佳的经验穴方。该组穴颇具深意,理、法、方、穴、术皆在其中,且标本兼治,选穴精简,操作简便,临床疗效较佳,便于儿童及家属接受。为预防和治疗改善儿童的近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和方法,可供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