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耕读教育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以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

2023-02-15闫文包艳宇徐祗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林产学研劳动

闫文,包艳宇,徐祗坤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对于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对耕读教育的讨论从其本源上可追溯到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乡村教育是乡村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体,其基本精神应该是“基于乡村、坚守教育本色、延续文化命脉,最终指向乡村少年的健全成人与乡村文明的自我更新”[1]。耕读教育是中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2],从发展历程看,耕读教育可分为“耕读传家”“耕读分家”和“耕读复归”三个阶段[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耕读教育对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进一步引发了学术界对课程改革[4-5]、课程思政[6-7]、媒体推广[8]、实践教学[9-10]、劳动教育[11]等方面的探讨。较有影响力的是陈弘、吴波强调的要在“五育并举”中贯穿“一懂两爱”的目标定位,在“耕读教育”中创新“知农爱农”教育基本原则[12]。尽管学术界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但鲜有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了有效的耕读教育实践。在政产学研协同框架下推进耕读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成长进步、加强校地合作、服务贡献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赢。

1 耕读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

耕读教育,顾名思义,是“耕”“读”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耕”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种地,春种秋收;“读”是指读书识字,晓世事、达礼义,修身立德[13]。“耕”是实践层面的要求,突出的是农业类专业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价值、劳动精神;“读”是理论层面的要求,突出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通过“耕”与“读”的结合,促使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耕读实践中达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把知农爱农的真情实感转化为学农、为农的实际行动;丰富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文化底蕴,提升未来农业管理人才和农村工作队伍的农耕技能,涵育“一懂两爱”的道德品行。

2 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耕读教育的实现方式

将耕读教育融入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需要按照人才劳动养成的“意识→习惯→技能→价值→精神”五个环节,科学构建农林经济管理类耕读教育实现路径,图1为基于劳动养成的五环节耕读教育实现模型,表1为实现方式。

表1 劳动养成各环节耕读教育的实现方式

图1 基于劳动养成的五环节耕读教育实现模型

2.1 劳动意识的树立

拥有劳动意识是“耕”的前提,是主动投身实践的基础。劳动意识培养可以通过榜样引领、实地观摩等方式实现,如通过劳模课堂、新农人讲座来让学生尊重劳动、提升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考察示范户、示范农场、现代园区、龙头企业的田野耕作和车间流程场景等,来更新学生对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加持下的“劳动”的认识。

2.2 劳动习惯的培养

劳动习惯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职业素养。农耕劳动对于我国农业而言将长期存在。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管理工作,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对象和场景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在学生学习阶段,劳动习惯的培养有赖于通过课程体系贯穿到全学程育人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顶岗实习来实现。

2.3 劳动技能的训练

劳动技能训练是避免耕读教育表面化、空泛化的有效方式。现阶段,可以将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部分学时固定于农耕劳动技能的训练,制定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劳动技能目录,或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现有的科研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的技能训练模块加入劳动技能训练。

2.4 劳动价值的塑造

劳动价值的塑造是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的情况[14]。劳动价值的塑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农耕劳动的积极作用。而劳动价值的塑造有赖于全社会、各行业、校内外的教育合力,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加强对求职者劳动态度的要求,大众传媒加强对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宣传,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加强自身劳动能力的培养等。

2.5 劳动精神的内化

劳动精神的内化是耕读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充分积淀,农林管理类专业人才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充分感受了耕读教育的教化价值。在这一基础上,开展“耕读学园式”或“乡村实践式”等以耕读精神为理念的生活化、实践化的素质教育活动,是劳动精神内化的有效途径。

3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框架下的耕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亦是耕读教育的有效实现载体,有助于解决高校单方面开展耕读教育难以解决的形式化问题。

3.1 做实基地:充分利用现有耕读教育资源

一方面要利用好现有校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与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开展下农场、下企业、下合作社的耕读教育,创新农村社会调研、劳动实践、生产实习、农业推广、政策宣讲等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耕读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知农事、爱农村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财政支持的耕读教育基地,将耕读教育纳入政府财政支持的相关惠农专项,为基地开展耕读教育提供经费保障。

3.2 搭好平台:积极创设耕读教育场景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设计搭建政府管理、企业运营、高校引流相结合的综合性耕读教育教学场景平台。充分挖掘平台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功能,如在平台上建设“政策库”,鼓励学生积极服务于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展惠农支农项目申报,或是利用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等便利条件,将政府部门部分工作、企业部分业务进行“包干”。在教学场景平台搭载资源上,既要体现农耕劳动的精髓,又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充分体现科技性和前沿性。

3.3 搞活课程:构建系统的耕读课程体系

在第一课堂方面,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与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联合,面向新生开设耕读教育公共必修课,由专业教师、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涉农企业负责人共同授课,共同开发教学案例等资源。在第二课堂方面,探索通过“五技”合同等形式,将耕读教育嵌入涉农企业和地方政府农业品牌建设、乡村旅游推广等农林经济管理实践中,承接政府和企业的耕读文化艺术节、文化作品展、耕读才艺技能竞赛、耕读美育工作坊等活动,在实际场景中实现耕读教育目标。

3.4 培优师资:建立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依托各所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开展耕读教育专项培训,选派教师赴国内外考察学习,到农业部门、行业企业和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耕读育人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聘请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公务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经纪人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耕读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任务。与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和乡(镇)村等合作,联合开发综合性耕读教育项目。健全激励机制,对长期深入基层一线从事耕读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工,在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激励引导教师增强对耕读教育的价值认同,激发其教学热情和育人情怀。

4 结语

耕读教育对于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意义。将耕读教育融入现有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中,能够利用当前各高校已经形成的协同育人促进政策及由此形成的软硬件基础条件。耕读教育的开展必须遵循劳动养成的规律,遵循“意识→习惯→技能→价值→精神”循序渐进的路径,并将每个环节进行细化。在此基础上,要从基地、平台、课程、师资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校内外结合、产学研协同的实施路径,促使学生自觉成长为担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农林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农林产学研劳动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热爱劳动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