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音乐“韵”之赏析 塑学生“美”之素养
——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2023-02-14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三里河小学王凤娟

天津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美育素养音乐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三里河小学 王凤娟

美育作为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不仅有着极强的理论性,还具备一定的实践性,是一种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高效而科学的美育能够让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鉴赏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全面的审美素养。美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的美育指的是“所有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爱好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狭义的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或者‘审美观和美学素养’的教育”。而无论是从广义层面来看还是从狭义层面来看,美育都是一种影响人的思想与观念,温润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综合素养的教育。

音乐是一门集艺术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音乐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成长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当主动认识到音乐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美育功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美育活动的高效设计与科学实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个体的全面发展往往指的是个体各种潜能的开发、提高和协调,是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综合条件下的一种发展状态。审美教育作为精神文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实践中注重对教育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对帮助学生获得感性与理性协调,推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具有现实意义。这主要是由于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依靠生动的音乐形象和富有节奏感的旋律展开实践,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被音乐所感染,大脑皮层会越来越兴奋,就会主动受到美育的熏陶,实现心灵的陶冶,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实现全面进步。

(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儿童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小学阶段正是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教师如果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单纯依靠“说教式”展开教育,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甚至部分学生会因为枯燥的教育形式对学科知识产生厌烦心理。而通过音乐知识教学落实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往往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积极思想的影响。如鲁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就编入了大量的有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是进行美育的优质材料,而且能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产生浓烈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愫,进而树立健康的艺术文化态度,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二、小学音乐美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则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将美育落到音乐教学实处,就要提升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教师的审美意识,如此才能促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认识到美育的意义,才能切实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音乐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单一式的教学手段以及刻板式的知识说教,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容易丧失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审美素养的稳步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小学音乐教师认识到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弊端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并不断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其中具备的艺术情感,重新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意义。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教学能力

美育既有着理论性特征,又有着实践性特点。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教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落实美育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实质性问题,如何根据这些实质性问题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如学习各种先进的美育理论,学习与时俱进的美育手法;主动阅读各种与音乐美育相关的文献,研究相关教育政策等;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审美知识,积累审美经验。

(三)提升个人审美教育素养

首先,教师要积极探究音乐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标准多元化创设教学活动,拓宽知识视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美好的品质。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成就自己的音乐美育风格,用分明的逻辑和风趣的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带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最后,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加之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性教育,教师更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正向”的模仿对象。

三、小学音乐实施美育的策略方法

(一)反复聆听,引导“鉴赏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没有语言文字一般的确切概念,也没有美术作品那样的具象表现,正是因为如此,让音乐本身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聆听是音乐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方式,试想小学音乐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若直接给学生讲述音乐知识,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很难让本就人生阅历不足的小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从“聆听”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在富有节奏性和递进性的音乐聆听中实现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布谷》这首歌曲教学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具有趣味性的事物充满兴趣,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教学时,为了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歌曲,并跟随歌曲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并让学生在聆听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布谷”的发声练习,并在聆听中进行跟唱。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知力和鉴赏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深化“体验美”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各阶段、各学科教师十分青睐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师在落实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作品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在《理发师》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如“理发师的理发工具是什么?”“理发师是怎样给你理发的?”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中实现对音乐内容的直观感知,带着情感学习音乐知识。再如,在《劳动最光荣》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歌曲中的“雄鸡、花儿、鸟儿、喜鹊、蜜蜂……”等元素进行故事编创,或者以“劳动”为切入点播放一些平时学生劳动的视频,由此调动学生的劳动经验,促使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深化学生对美的体验。

(三)合作互动,实现“感知美”

与中学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不同,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可能体现在性格特征方面,教师要想让学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就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互动。为此,音乐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学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各种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花木兰》歌曲教学中,这是一首具有河北梆子唱腔特点的乐曲,有着极强的民族性特征。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审美素养,为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综合音乐素养将其分为A、B、C 三个层次,即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再以“1 名学优生+2 名中等生+1 名学困生”的配比进行小组划分,最大限度地保障小组能力的均衡性。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等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该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正式教学时逐一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小组长要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并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布置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对河北梆子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即兴创作,落实“创造美”

想象是链接学生“情感”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无限的想象中,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丰富感知力,切实活化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创新创造能力。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即兴创作,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知创作趣味,实现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木瓜恰恰恰》歌曲教学中,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表现了印尼水果商贩叫卖的场景。歌曲有着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将人们的愉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进一步落实美育,在学生掌握了歌曲的具体知识后,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曲创作活动。第一,创新《木瓜恰恰恰》歌词;第二,创新《木瓜恰恰恰》的旋律;第三,创作小组“代表作”。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会基于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而且会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融合一些趣味性的节奏,如此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教学拓展,升华“视野美”

音乐所囊括的知识十分广泛,仅凭教材内容难以充分体现音乐的本质魅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资料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音乐知识,感知其中的意蕴,在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那达慕之歌》教学中,这是一首富有民族风情的歌曲,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的景象,将欢乐的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了解“那达慕大会”,甚至不知道蒙古族的这一活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含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讲述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资料,通过视听的双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感知蒙古人民的豪迈与奔放,促使其产生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具体的音乐知识教学,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既是知识教育,又是情操教育,还是心灵教育。小学音乐作为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学会鉴赏音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感知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实现自身审美素养的稳步提升。为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积极的美育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各种有效的美育方法,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美育课堂中获得素养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素养音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