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2-14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王玉萍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 王玉萍
大单元教学可以将情感态度、问题解决、数学思考以及知识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推进大单元教学设计,挖掘其内涵,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从而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一、大单元教学的特点
单元的开发工作要从单元设计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单元设计的价值,然后深入挖掘单元教学设计内涵。
(一)大单元教学具有关联性
一方面,大单元教学可以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合,锻炼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衔接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大单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张庞大的学习资源网络,增强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大单元教学具有非均衡性
课堂只是学习活动空间的一小部分,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空间拓展和延伸,比如博物馆、超市、体育馆以及校外的其他建筑设施等,甚至包括学生的家庭,学习场景多样化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实现学习时间灵活多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时间,优化学习计划,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三)大单元教学具有生长性
教师需要具有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形式,提高大单元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助力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此外,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要不断完善方法体系和知识架构,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提高核心素养。
二、大单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有效开展单元教学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单元设计、单元实施、单元评价以及单元改进,从单元课程结构要素来看,单元设计是单元课程的核心和基础,起到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单元改进、单元评价以及单元实施都要建立在单元设计基础之上。基于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梳理单元知识,明确单元主题,分析单元评价标准,规划目标和学习结构要素,创设问题情境驱动教学任务顺利开展。
(一)对单元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与重组
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会对单元整体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单元整体教学计划的编排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知识,围绕教学目标和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立足新课改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单元教学。此外,对不同单元但内容相似或领域相近的内容都可以归纳到一个大单元中,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长度单位”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测量”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面积”内容、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平方与公顷”内容以及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正方体与长方体”内容都离不开几何知识范畴,包括单位测量和图形认识两个核心知识点,所以,这些知识内容都可以归纳到一个大单元中。
同时,在单元内容重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注意空间和时间的跨度,确保单元内容跨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范围。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会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前引入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虽然起到了铺垫引入课题的效果,但是与教学的三维目标发生了偏差,不仅会混淆学习目标,让学生偏离正确的学习方向,而且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会造成不小的阻碍,影响课时整体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引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题目时要以判断运算的正确顺序为主要目标,一方面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架构上进行完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设计大单元内容时要遵循其深度性、活动性、情境性、有序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放在教学目标首位,将教材单元内容以活动单元的方式融入教学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单元教学整体水平。
(二)精准定位单元目标中的关联课时目标
为了实现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精准定位单元目标中的关联课时目标,将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从而突破单元教学目标。每一个课时目标都应该符合大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目标需求,能够通过课时目标分析出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分数的意义,了解分数性质,掌握分数计算技巧,每个课时的开展也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第一节课学生要理解分数单元和平均分等数学概念,明确将“1”等分的含义,能够熟练使用数学符号表示其现实意义,随后再学习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分辨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熟练掌握分数的性质以及表示含义。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每个课时目标看似孤立,但其实都是围绕分数这一概念在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课时学习,学生能够从更高站位分析分数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从而熟练掌握分数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需要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来实现,为此,教师要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整地落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分配教学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层次,先布置难度较小的任务,再逐步增加任务难度,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空间。比如,课后预习和课堂互动等难度较小的学习环节可以优先考虑,完成后再布置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以“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教学为例,先让学生了解小月、大月以及平月的概念,准确说出十二个月中哪些是平月,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再了解闰年和平年的区别,能够根据给出的年份说出这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循序渐进、逐步加大任务难度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年月日相关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发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设计任务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回家询问父母的出生年月日,说出这一年是什么年,这一个月是什么月,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出生年月进行计算,比一比谁收集的信息最多,计算的结果最准确,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奖励。逐步加大任务难度的方式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探究学习充满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使原有知识架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努力实现小学数学整体框架的构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框架的构建,围绕核心单元目标细分出各个课时目标,围绕核心单元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任务,完成课时学习任务目标。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价格,如铅笔、橡皮、格尺、笔记本、书包等,并根据价格特点进行分类,如有小数点的归为一类,整数的归为一类,借助生活经验直观展示小数和整数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量变到质变,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由于本单元知识内容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以生活化学习任务为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分层探究任务,让每个小组都能有明确的探究方向和目标。如基础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测量校园花坛、水池、操场的面积;拓展任务:在没有合适工具的情况下测量建筑物大小。其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选用绳子测量物体的具体高度和长度,然后测量出绳子的长度,从而得到测量物体的各个数据,计算出测量物体的面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五)利用数学单元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学力
教育改革提出要着重提升学力,为此,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时要从提升学力这一角度出发,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学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分析学生现有学力所达到的层次水平,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实现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力的要求和目标。
首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明确知识的发现和验证过程,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架构,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大单元教学可以将课时关联在一起,打造开放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理解认知,从而达到提升深度理解能力的目的。其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主动探究,通过实验观察来推理验证猜想结果,理解知识原理和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单元视角将单元知识进行整合,鼓励学生以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探究能力。最后,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要锻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单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数学思考空间的拓展,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全面认识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除了在教学计划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外,教学评价也要不断完善,包括评价方式和主体,要坚持多元评价原则,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成长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评价方法也要坚持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高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而充分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
因此,为了发挥评价机制的效力,教师要在传统评价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了解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及时反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教师要以激励评价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分析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及时自省,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获得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力水平重新梳理单元内容,做到整体规划,明确单元主题,借助大单元教学提高学生学力,构建高效课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