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位移及角色转型研究

2023-02-14程应军

记者摇篮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智媒新闻记者人工智能

□程应军

今年上半年,伴随着ChatGPT 这一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在全球的推广和应用,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人工智能技术之上。ChatGPT 不但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与人类进行对话和互动,还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语言工作,比如根据要求自动生产文本等,其强大的功能刷新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

ChatGPT只是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缩影,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早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新闻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传媒产业的渗透,改变了新闻生产格局。一方面推动了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慧化和分布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新闻分发的社交化、个性化、精准化及新闻体验的临场化、互动反馈的及时化与智能化,这些都是智媒时代新闻传播在技术加持下所呈现的新特点。“技术智慧”已经覆盖了新闻报道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审查、平台分发的全流程,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变革,显示出在客观呈现新闻事实、高效生产新闻报道和精准指导内容分发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信息传播的效果。

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智能技术在表现出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如一把“双刃剑”刺向了新闻生产。失效的真相核查、信息茧房和新闻伦理边界的模糊……这些问题都需要新闻从业者介入来纠偏。智媒时代,新闻从业者必须正确应对自身的价值位移及角色转型,能够深度阐释真相,严格把关,彰显人文关怀,在观点表达和感情交流上有所创新,用人的价值取向去引导机器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在机器效率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准平衡点,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智能化新时代。

一、人工智能与新闻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不同优势

1.人工智能的高效性、准确性与新闻记者的观点性、细节性

在信息和数据处理方面,人工智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高效性和准确性,能够将新闻热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成报道,并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实现了时效性这一新闻价值的最大化。2018 年两会期间,由新华智云研发的“媒体大脑”仅用15秒就生成并发布了全球第一条由机器生产的全国关于两会内容的MGC 视频新闻。与新闻记者到现场拍摄视频、写作文字、剪辑创作不同,新闻机器人通过不断完善硬件、优化程序,能够不断地提升成稿的效率,实现新闻稿件的高效量产写作与发布,这是传统新闻记者无法比拟的。这种高效的“量变”正在让新闻生产产生“质变”,不少大型媒体已经在批量使用新闻机器人完成常规新闻的写作与发布,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生产效率。数字新闻方面,新闻机器人同样显示出卓越的能力。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系统目前每年新闻写作发稿量已经超过50万篇、8000 万字。在视频生产方面,新闻机器人可以凭借大数据技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短视频创作和发布,这些短视频往往信息量更大,可视化效果更好。

虽然新闻机器人在信息处理速度和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闻报道绝不是仅仅由高效的数据堆砌而成,传统新闻记者在新闻观点的提供和新闻细节的捕捉上,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当传统新闻从业者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丧失了与人工智能一较高下的优势,他们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和功能,提高自己在新闻观点解读和新闻细节展示等方面的能力,以带给受众更加鲜活的感官刺激,激发受众的深层次情感共鸣,对受众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切实的指导与帮助。

2.人工智能的精准预测与新闻记者的经验判断

人工智能将算法引入新闻生产,可以通过对于数据的精准分析,引导传统新闻生产者的思维方向,产出预测性报道。比如说财经新闻,新闻机器人可以对比一些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生成结构化的数据,预测公司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算法的精准在某些方面远远超出了传统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但是新闻从业者决不能被算法数据绑架,一定要对数据是否全面、是否存在误差、预测结果有无误导大众进行判断。这时候,经验就非常重要,新闻记者一定要利用自身已经形成的价值判断体系和过往经验赋予算法数据人文精神。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的应用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给新闻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高了新闻传播速度,创新了新的阅读体验,形成了新的分发机制,但是也面临一系列应用问题。

1.新闻事实核查的失效

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写作中最常应用的技术,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新闻平台能够快速识别和分析相关图片和符号,进而进行新闻写作。

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发布门槛较低,审核把关不严,自媒体用户的媒体素养参差不齐,这就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虚假信息不少。智能算法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与删选,就会导致事实核查的失效,如果其原始数据信息都是不精准的,自然难以写作出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

2.深度报道的缺位

人工智能新闻平台目前主要还是按照固定编程的模式收集和处理原始数据,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识别,对复杂的情况难以判断,因此,目前的智能算法只能实现一些模式化的消息类新闻写作,如在时政、体育、金融、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有效提高新闻采写和发布的效率,大大提高新闻时效性。但是在深度报道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还是缺位的,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比如调查性报道,人工智能机器是难以对新闻事件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交织进行分析的,也没有办法像记者一样去深入思索谁是新闻事件背后的推动者和受益者,谁是真正的受害者。

3.信息茧房的包围

在智媒时代,习惯于使用移动新媒体终端进行信息消费的用户,往往面临着信息甄别和选择难度增大的问题。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能够通过收集个人的浏览痕迹,精准地分析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快速完成用户与信息的精准匹配,进而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内容推送,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但是,长期禁锢于由算法推荐建构的定式化和程式化的“信息茧房”之中,用户也失去了接触其他不同信息的机会。在“信息茧房”中生活的受众,很容易沉浸于自我的话语场中,错失一些其他重要信息,脱离社会,而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和自我强化的同质化信息接收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知识和思想的固化。

三、智媒时代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位移及角色转型

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深度学习”的能力,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更是让很多新闻从业人员有了巨大的危机感。在未来,程式化、重复性和仅仅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技能会失去核心竞争力,最终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智媒时代,新闻从业者必须对自己的价值和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实现价值位移和角色转型,这样才能体现“能机器所不能”的专业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1.新闻的深度挖掘者和阐释者

尽管新闻机器人可以根据既定的程序,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新闻素材的收集,并对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加工生产出“5W”新闻要素俱全的、具有基本新闻价值的产品,但是这种止步于浅层次信息挖掘的新闻作品是难以满足受众的深层次信息需求的。因此,智媒时代,新闻从业者要成为新闻的深度挖掘者和阐释者,通过对直接或间接关联事实的深度挖掘、筛选过滤、分析研判,形成对新闻真相的深层次揭示,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深度思维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价值判断和观点提供能力是智媒时代新闻从业人员的核心价值体现。

第一,新闻从业者必须学会挖掘深层次信息,写作深度报道。与人工智能技术去拼消息、通讯等简单化和平面化的新闻写作,新闻记者不占优势,只有深度报道可以体现新闻记者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认识,体现“人”的智慧因素,反映其价值判断和兴趣理念,揭示新闻事件中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对受众产生巨大的感召能力。

第二,掌握核心技术,突破超人工智能。根据发展阶段和层次的不同,学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进化可以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基本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应用的场景主要在图像和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和智能搜索等领域,虽然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但是无法进行深度的分析与解释,更不能作出前瞻性的和有见地的判断。因此新闻从业者必须掌握核心技术,突破高阶段的“超人工智能”。

第三,具备“人机协同”能力。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与新闻从业者不是对立的关系,人类开发人工智能,不是为了完全解放自我,而是为了将自身从重复性的繁重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人机协同”的能力,将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重复性工作交给人工智能,而自身主要加强数据处理之后的阐释能力,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和思考性,这也是新闻记者独创性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新闻的严格把关人

现如今,随着新闻写作和传播的智能化,新闻真相呈现出更加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机器人不具备甄选和辨别新闻、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能力,新闻从业者必须站出来,承担起信息传播和内容审查的职责,做严格的把关人。智媒时代,新闻从业者的“把关价值”越发凸显。

第一,内容把关。人工智能虽然在新闻生产方面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精准的表达,但是如果其掌握的数据资源是失实的,就会生产出虚假新闻。新闻记者则可以对内容进行把关,通过事实核查、信息追溯、源头调查等方式遏制人工智能环境下虚假信息的产生。

第二,环境把关。大数据和算法虽然实现了新闻的私人定制和个性化推送,提高了信息匹配用户需求的精准度,但是这种不断重复加剧了用户的固有偏好,产生了“回声室”效应,让公众生活工作在“信息茧房”之中,难以全面认识世界。新闻记者要做的就是打破“茧房”,消除“回声室”效应,在革新推送环节、生产多元内容、强调用户数据等方面加入更多的人工干预,弥补技术可能造成的环境缺陷。

第三,专业把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发布的门槛,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生产和发布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作品传播者。“把关人”角色定位泛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个天然悖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专业的把关能力呢?当然不是。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在网上发布,也不是想在什么时候发布就能什么时候发布。从这个角度上说,泛化的新闻把关必然会造成真相失守,形成“真实的谎言”。在信息过载时代,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把关能力显得尤为突出,从选题到内容分化,都要以专业的新闻伦理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进行严格的甄别与筛选,这种专业能力,绝不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代替的。

3.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者

虽然大部分新闻报道强调的是尽可能客观地陈述新闻事实,但是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就不需要体现主观情感和人文关怀。在一些新闻作品中,正是因为感情的汇入,才让新闻报道更加鲜活,能够引起人的共情共鸣。人文关怀是人独特的情感体现,是新闻从业者的核心价值之一,这种新闻的“温度”不仅仅是新闻从业者情怀的外化,更是“内容为王”的灵魂所在。新闻记者要想不被新闻机器人取代,必须在新闻作品中体现出“有思想、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价值。

第一,作品要体现关怀和温度。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是理性化的产物,过度的理性必然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固然要报道事实,但是其中不会缺少新闻人物,更不会缺少感情的渗透,因此“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有温度、有关怀的暖心作品,才是受众最需要的。

第二,字里行间要体现感情。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查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新闻记者可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做到“目光炯炯、心中有感、笔下有情”,只有让新闻作品有温度了,才能让新闻作品触动人心,收获关注,获得好评。

四、结语

在智媒时代,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在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新闻从业者必须与时俱进,在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主动权。智能化技术可以让新闻记者从纷繁芜杂、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多智能技术无法完成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智媒时代,新闻记者必须当好深度新闻挖掘者和阐释者、严格的新闻把关人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者,这样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智媒新闻记者人工智能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人工智能与就业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