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西班牙的译介研究
2023-02-14秦剑马萧
秦剑 马萧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中西交流越来越深入,以及中国国力的提高,道家学说包括庄子的思想引起了西班牙世界各阶层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领域也日渐丰富,尤其是中西哲学的碰撞,《庄子》在西班牙的翻译与阐释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国内对《庄子》的译介研究多聚焦于英语、俄语或法语,对西语的译介研究欠缺,且大都是侧重于对某个汉学家生平和贡献的研究,或是对汉学史的梳理,从文献学宏观视角出发,梳理《庄子》西语版本的介绍寥寥无几,有待完善。因此,本文拟将“庄学”置于中西交流史的背景下,探究《庄子》在西班牙的译介情况和总体特征,勾勒《庄子》在西班牙的翻译历史和译本形态,探究《庄子》译本在西班牙的接受效果,为正确输出中国哲学思想,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提供助益。
一、《庄子》西译概述(1967—2021)
二、20 世纪《庄子》西译本的萌芽及发展
释奥修的个人见解,对原著的忠实性存在一定偏差。
三、21 世纪《庄子》西译的丰富及多样
读者理解《庄子》译本中相关文字含义与文化知识,又有助于增进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看出,该书的目标群体是西班牙大众读者。
2001 年,另一本《庄子》(El Libro de Chuang Tsé)的西语全译本面世。该译本由马里奥·兰伯蒂(Mario Lamberti)在西班牙埃达夫出版社(Edaf)出版。该译本转译自英国汉学家彭马田(Martin Palmer)的英译本The Book of Chuang Tzu。彭马田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威妥玛式拼音”来音译中文特有词汇,同时弃译有碍西语读者理解的名词,如历史人物名字等,此目的是为了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而使译文更接近西语大众读者的阅读习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获取灵感并探讨翻译策略,译者参考了冯友兰、华兹生以及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等权威作品,赋予了该译本权威性。在前言部分,译者借用司马迁的记载,介绍了庄子及其生活背景,为读者塑造更易于理解的时空语境,利用《庄子》中的轶事为读者构建道家思想的初步印象,并借用故事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该译本兼具可读性及权威性,更适合西班牙一般读者群体。
2005 年《庄子对话》(Los Diálogos de Chuang Tse)在马约卡出版。该书由弗朗西斯科·古铁雷斯(Francesc Gutiérrez)西译,并收录于由奥拉涅塔(José J.deOlañeta)主编的《智慧小集》(LosPequeños Libros de la Sabiduría)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旨在为西班牙读者提供一个找寻其他国家经验和智慧的窗口,以期收获更多的生活感悟。译本以著名汉学家戴遂良(Léon Wieger)的法译本为底本,选取了内篇七章为西班牙读者呈现庄子的道家思想。译者在序跋中阐述了他之所以选择戴遂良译本,是因为戴氏并未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而是从精神层面对大师思想进行解读。译者试图让西方读者领会文章的深层象征含义,即庄子真正的神秘主义思想。此外,与其他聚焦哲学或文化的译本不同,《庄子对话》更多关注的是读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希望能与他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西班牙著名作家克里斯托瓦尔·塞拉(Cristóbal Serra)于2005 年在西班牙科尔特出版社(Cort)发行了《庄子全译》(Chuang-Tzu,Obra Completa)。这部译作是直接从中文译至西班牙语的全译本。塞拉曾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学习法律,并在瓦伦西亚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因其文学作品丰富多样,且具有独创性和深层意蕴,塞拉被认为是当今西班牙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塞拉在《庄子全集》中简单介绍了庄子及其思想特点,为了避免翻译的不准确性,译者特意省略了每篇题目的翻译。反之,根据每篇中的故事,作者尽可能赋予相应的标题,例如第一篇中的“无用之树的用”、第三篇“庖丁的故事”等等,体现了译者对文本超强的操纵力。作为东方哲学在西班牙传播的推动者,塞拉特别推崇老子的教义,并多次声明自己也是道家学派信徒,因此,其译本对道家思想的阐释更为精准。
2005 年以来,西班牙语学者再未对这部道家经典作过全本翻译。只有一些学者选取《庄子》中的某些轶事进行翻译,揭示其蕴涵的道家哲学思想。例如诺贝托·图奇(Norberto Tucci)于2007年从英文转译《庄子》中的部分故事,汇集成册,在西班牙阿根廷书屋出版社(Librería Argentina)出版了《庄子道家故事传说》(Cuentos y Leyendas Taoístas)。该译本主要针对大众读者,作者节选了能够代表道家思想的文章,删减他认为背离庄子思想的内容(多数被认为是庄子弟子所作),同时剔除以中国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故事,毕竟即便是中国读者熟知的历史人物,西方读者也会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无法理解其内涵。译者认为,采取这样的翻译策略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庄子》中故事的真谛。
《道家第二部经典:〈庄子〉〈中庸〉选集》(El Segundo Libro del Tao:Una Selección del Chuangtzu y del Chung Yung)于2013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出版。该译本由西班牙译者阿圭罗·赫兰兹(Arturo Agüero Herranz)转译自美国禅宗学者斯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的英译本。该书虽然命名为道家的第二部经典,却同时节选了《庄子》和儒家经典《中庸》中的内容。正文中,每篇译文旁都附以评论来探讨选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附以尾注对晦涩难懂的部分加以解释。该译本选译内容与章节分布独具一格,并未遵循中文注疏本的排版顺序。译者在评论中加入了大量的诠释以引导读者阅读,与其说是《庄子》的译本,更像是通过举例阐述译者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
2019 年,诺布莱哈斯(Gabriel García-Noblejas)在西班牙联盟出版社(Editorial Alianza)翻译出版《庄子选》(Textos Escogidos Chuang Tsé)。该译本是西班牙汉学家对《庄子》的最新翻译与诠释。译者目前任职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翻译学院,具有坚实的翻译理论基础,且曾在北京留学生活过,对中文语言和中国文化都了解深刻。《庄子选》选译了全文33 篇中的部分内容,行文流畅,完美地呈现了庄子寓言故事的反讽,用借喻的手法展现庄子道家哲学的艺术,带给读者思考与启示。
除上述译本以外,西班牙汉学家阿尔伯特·加尔巴尼(Albert Galvany)的博士论文《从排斥而生的思维:〈庄子〉中的怪物与异士》(Pensar desde la Exclusión: Monstruos y Seres Extraordinarios en el“Zhuangzi”, 2007),2012 年出版的《跨越式的话语:庄子五论》(La Palabra Transgresora: Cinco Ensayos sobre Zhuangzi),以及安妮-海伦·苏亚雷斯(Anee-Hélène Suárez)2018 年译自法国汉学家葛浩南(Romain Graziani)的《庄子哲学小说》(Ficciones Filosóficas del Zhuangzi),都是通过《庄子》一书中的个别小故事和辩论片段来系统深入论述庄子作品的文字特点、文体风格和哲学思想的专著。
结语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哲学价值,其史料梳理对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文化在西班牙以至整个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道德经》的警言短句不同,《庄子》作品中趣味十足的寓言故事以及辩论片段,更能引起西方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梳理《庄子》在西班牙的译介研究,可以发现,《庄子》西译较其他语言开展较晚,且成果尚不丰富;绝大多数译本的译者是母语为西语的学者或汉学家,直译本的译者都具有海外留学生活的背景;出版发行模式多为西语国家出版机构单独出版发行,尚未采取中西译者合作翻译或中西出版机构联合出版发行的模式。西方学者为《庄子》西译主力军的优势体现在译者介绍中国哲学的同时会对比中西哲学思想,使西班牙读者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对遥远的东方文化产生连结感,选译本也多以西方读者喜好为出发点,选取符合西方读者审美情趣的篇章。其缺陷在于,除了最初以宗教输出目的对原文意义可能产生的误读以外,西方学者对于道家核心概念的把握仍难免存在偏差。
因此,当下仅靠西方学者实现中国国学典籍外译和传播的方式还需改善。为了实现《庄子》及中国典籍在西班牙的译介达到最好的接受效果,需要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其一,实现中西译者合作。只有依靠中西合力,中国学者发挥源语言文化优势,通过文本细读把握核心概念的翻译精准度和典籍文化的精髓,西方学者根据受众主体的构成,调整选择适合西方读者的翻译策略,确保行文用语符合西班牙读者的阅读习惯,减轻读者的阅读障碍和理解负担,中西各取所长,尽量还原重构原著语境。其二,加强两国出版机构的合作,联合译介中国典籍作品。两方出版方针对源语国和译入语国的需求,可以实现中方规避中国文化理解偏差,外方发挥推广定位和营销的本土优势,最终推动中国文化正确、合理地输出。最后,借助友好合作的国际关系,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典籍的翻译离不开友好的国际环境和文化交流的滋养。国家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宏观支持可以帮助消除双边关系不融洽导致的文化传播障碍,学界的国际学术交流及民间的文化交流是实现互通互鉴的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相信随着《庄子》的翻译及对庄子思想研究的深入,中国典籍和中华民族文化译入西班牙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接受和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