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诗歌中的典故

2023-02-14吴伏生

长江学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光武帝全诗典故

〔美〕吴伏生

(犹他大学 世界语言文化系,美国犹他 盐湖城 84112)

首联回忆诗人被困京城时的情形。“胡笳”指代安史乱军,“汉苑”借喻唐朝宫苑,“愁思”和“凄凉”则表达了诗人的感受。颔联追述诗人冒死出逃,最终得以“生还”的经历。至此,读者基本能够径自把握诗中的意义,因为诗人所采用的基本上是直白的语言。虽然“胡笳”和“汉苑”分别为代喻和借喻之词,但是在此处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也相对明显,对谙熟古诗的读者并不构成障碍。颈联则不同,因为它采用了一个只有当时士人阶层才知晓的历史典故。“司隶”与“南阳”分别为官名和地名,但此处却特别代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光武帝在王莽篡代后率兵起义,建立东汉,乃是汉代的中兴之主。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帝在担任司隶校尉一职期间,“致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令朝廷“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杜甫诗中“司隶章初覩”便是此意。“南阳气已新”同样采用了《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典故。光武帝刘秀是南阳人,据载,王莽曾派特使至南阳;特使遥望刘秀所领军队,感叹道:“气佳哉!郁郁葱葱然。”依靠这两个典故,杜甫把暂居凤翔的唐肃宗比为历史上曾令汉代于患难中复兴的汉光武帝,借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期望。这一愿望与前景令诗人欣喜若狂,尾联“喜心翻倒极,呜咽涕沾巾”正是以直白的文字生动地表现了这种心境。

我们不妨从表面与深层两个方面探讨典故在杜甫这首诗中的作用与意义。在表面上,采用典故的颈联在语言特色与表现方式上都与诗中其他三联大相径庭。其他三联都不同程度地对诗中的情境与情感做出了直接描述和表现,而颈联则转而叙述一位看上去毫不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且采用的方法也非常曲折。诗人没有直接提出汉光武帝刘秀本人及其事迹,而是凭借一部史书中的记载,所使用的文字也取自这一文献。不仅如此,诗人也没有直接表明他采用这一历史典故的目的,这样,诗中的典故便成为一个隐喻,其中的含义需要读者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诗中的语境加以领悟。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颈联中的典故在表面上打断了这首诗的意义表现与意境塑造过程,对于那些缺乏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它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倘若不了解这一典故的含义,尾联便成为令人困惑的呓语。然而,从深层的角度来看,正是凭借这一典故,诗人才能够在这首五律的有限空间之内高度概括地表现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关怀与殷切期望,而这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为此,这一典故的应用扩展并深化了诗中的境界与意义。

下面这首诗是莎士比亚十四行组诗中的第53 首:

What is your substance, whereof are you made,

That millions of strange shadows on you tend?

Since every one hath,every one,one shade,

And you,but one,can every shadow lend.

Describe Adonis, and the counterfeit

Is poorly imitated after you;

On Helen’s cheek all art of beauty set,

And you in Grecian tires are painted new.

Speak of the spring and foison of the year:

The one doth shadow of your beauty show,

The other as your bounty doth appear;

And you in every blessèd shape we know.

In all external grace you have some part,

什么是你的实质?你由何物构成,

使得无数奇怪的影子为你侍奉?

因为每人,每人,只有一个身影,

但你,只有你,能提供每一影像?

让他们描绘阿多尼斯,那个赝品

只是一个对你的拙劣模仿;

海伦的面颊呈现所有的美艺,

你在希腊服装上被重新绘制。

至于春天和一年中的丰盛时节,

一个只显示出你美丽的影子,

另一个体现了你的慷慨大方,

和我们所知的你每一个福状。

所有外在优雅都有你的成分,

但你与众不同,内心忠贞不渝。

同当时许多十四行组诗一样,莎士比亚这组诗的主题也是爱情。上面这首诗中的“你”,便是诗人爱慕的对象。全诗分成两部分,首部前十二行提出并展开诗中的主题,尾部最后两行对之做出总结。首部由三个四行章节组成。第一节以诘问方式,引出全诗的主题:是什么“实质”(substance)令“你”(you)与众不同,赢得了大家的崇拜和“侍奉”(on you tend)?按照常理,每人只有一个“影子”(“shadow”)追随,可“你”却拥有“无数”(millions)追随者?第二、三节回答上述诘问,是全诗艺术表

restraint,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pure as her mind;

Her face was veil’d,yet to my fancied sight

Love,sweetness,goodness,in her person shin’d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h!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in’d,

我仿佛看到了我那故去的圣妻

如阿瑟蒂丝从坟墓回到我身边,

被朱庇特之子还给她欣悦的丈夫,

从死亡中倾力救出,虽然虚弱苍白。

我妻犹如洗掉了产床上的污迹,

正像古老法律中所提到的救赎,

如此这般,我相信我还会再次

于天堂毫无拘束地看到她全貌,

她身着素装到来,纯洁如她心灵:

她蒙着面纱,但在我想象当中,

她全身闪烁着爱情,甜蜜,善良,

那样清晰,比任何面庞都更怡人。

啊,可当她要前来拥抱我的时刻,

我醒来,她跑掉,白日带回我的黑夜。

在英诗中,通过典故来提示诗意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17 世纪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的下面这首诗便是一例: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 as whom wash’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弥尔顿的十四行诗基本都采用意大利体式,首部前八行呈现主题,尾部后六行对这一主题进行展开和总结。此诗的首部两节分别引用了两个出自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圣经》的典故。阿瑟蒂丝(Alcesti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其事迹在古希腊著名剧作家欧里皮德斯(Euripides,484-406 BCE)的其同名剧作中得到过生动再现。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阿瑟蒂斯自愿献身,后来被天神朱庇特(Jove,又称Jupiter)之子、大力士赫克里斯(Hercules)奋力从死亡中救出,令她得以与丈夫重新团聚,即弥尔顿诗中所谓“还给她欣悦的丈夫”(to her glad husband gave)。此处,弥尔顿通过这一典故赞美自己与亡妻之间的相互忠诚爱慕,甚至能够感动神灵,超越死亡,并以此抒发自己能与亡妻在梦中重逢而感到的惊喜之情。第二节中所提到的“古老法律”(old Law)指《圣经·旧约》“利未记”(Leviticus)一章第十二节中有关产妇产下婴儿后的规定:在生产后,她的身体将会因此受到玷污(即诗中提到的“污迹”),血液也会因此不洁,为此她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生男婴者33 天、生女婴者66 天)闭门不出,也不可接触神圣之物。家居期满后,还要向耶和华神献祭赎罪,经祭祀牧师同意后方可恢复纯净。这一典故在此处的作用,乃是要向读者提示这位亡妻的死因,并为全诗的结尾做出铺垫:而今,经过天堂的洗礼,她已经除去了这个尘世的污迹,成为一位圣洁美丽的天使,因而更加唤起诗人对她的思念以及与她在天堂重新团聚的渴望。通过这一典故,诗人得以回应并展开首行中与“圣妻”梦中相会的场景,进一步深化全诗的悼亡主题,并为其赋予一层神圣的宗教意义。

从上述两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倘若使用得当,典故可令一首诗的意义蕴藉丰富,并且含而不露。但是,也有诗人在引用典故时“引事乖谬”(《文心雕龙·事类》),结果事与愿违,为表现诗意制造出障碍甚至误解。下面便是16 世纪诗人萨利伯爵(Henry Howard,Earl of Surrey,1517—1547)为悼念另一位诗人维阿特(Thomas Wyatt,1503—1542)所作的一首十四行诗:

Dyvers thy death do diversly bemone,

Some, that in presence of thy livelyhed

Lurked,whose breasts envy with hate had swolne,

Yeld Ceasars tears upon Pompeius hed,

Some, that watched with the murderers knife,

With eager thirst to drink thy giltless blood,

Whose practise brake by happy end of life,

With envious tears to heare thy fame so good.

But I,that knew what harbred in that hed:

What vertues rare were temperd in that brest:

Honour the place,that such a jewell bred,

And kiss the ground, whereas thy corse doth rest,

With vapored eyes: from whence such streames avail,

除此之外,典故还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意义。一个典故能否在诗中发挥作用,取决于诗人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默契,否则它要么只是一条潜在水下的游鱼,不被读者注意,要么便是一个路上的醒目障碍,令读者望而却步。这也便意味着,诗人在运用典故时,必须挑选那些他本人与他心目中的读者都熟知的文本与事件。为此,诗中的典故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诗人与读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所处文化背景的倾向与特点。从本章所分析的几首诗中,我们便能看到,中国诗人所引用的典故,基本上都出自过去的各种文献,其中尤以历史典籍与文学经典为多,如《史记》《后汉书》《说苑》《世说新语》《昭明文选》等。英国诗人所使用的典故,基本都出自古希腊罗马经典,尤其是神话,还有基督教《圣经》。我们从中得到的一个信息,便是在中国文化中,古代文史典籍乃是其核心;相比之下,英国文化中包含更多的神话与宗教成分。不仅如此,汉诗中的典故基本上都是出自汉语和中国本土,而英诗中的典故则引自希腊、拉丁、希伯来等不同语言与文化。由此,我们能够得知,至少在古代,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本土特征,相对单一与独立,而英国文化的组成则更加复杂多元,因为它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为此,通过比较中英诗歌中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加深对中英诗歌的认识,还可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与特点。

猜你喜欢

光武帝全诗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糟糠之妻”的由来
劝学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