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高床网上饲养技术
2023-02-14
1 技术概述
1.1 技术基本情况
传统观念认为,鸭是水禽,养鸭自然离不开水。水域放牧(半放牧)、大棚地面养鸭仍是目前主要的生产模式。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鸭的发展,传统饲养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具体表现在鸭粪便直接污染鸭体、环境卫生差、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耗料多、生长速度缓慢、需要大量垫料、耗水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水禽在开放水域饲养,其粪便不仅对河流、水源造成污染,还使得一些烈性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经粪便随水流传播,严重危害人畜生活环境;开放水域中饲养的水禽还容易与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野鸟接触,这些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日益污染的饲养环境又严重危及放养其中的肉鸭健康,因此,传统饲养方式不能有效控制肉鸭采食、饮水和环境质量,存在着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无法实现肉鸭的无公害生产。
鸭产业是云南省传统特色畜牧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统计,2021年云南省父母代肉种鸭存栏60万只,商品代肉鸭年末存栏260万只,年出栏3 500万只以上。昆明、红河、玉溪、曲靖、文山、大理、保山等州(市)共有170多家养殖企业。近年来,水禽生产已逐渐由分散零星饲养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变,由落后的传统饲养方式向科学的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采用室内网上平养技术,打破了以往要在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鸭子的局限,不受季节、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年四季均可饲养,大大提高了鸭的饲养效益,也有利于卫生防疫和生态环境保护,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肉鸭高床网上饲养技术于2021年在昆明市宜良县昆明晟胜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示范养殖,日出栏量2 000只,月出栏量6万只左右。
1.3 提质增效情况
采用肉鸭高床网上饲养,肉鸭的粪便通过网眼流到地面,减少肉鸭与粪便接触,降低经粪便传播疫病的风险;饮用干净的自来水,降低经水源传播疫病的风险;粪便经消毒处理后再还田,减少了环境污染;肉鸭完全不需要到水域放牧,避免对水源造成污染。便于清洁、消毒管理的饲养环境大大降低了肉鸭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兽药使用量,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饲料损耗,节约用水量,不需要垫料,降低了养殖成本,最终提高了养殖效益。使肉鸭养殖产业逐步向绿色环保无公害养殖方向发展。
2 技术要点
2.1 鸭场选址及鸭舍网床建设
宜选择远离村庄、交通便利、地势干燥、安静、水源充足、供电正常、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鸭舍建筑面积根据养殖规模设置。网离地面50~60 cm,脱温室20~30 m2/隔,网眼1~1.5 cm;育肥舍1 m2/隔,网眼2 cm大小,围栏高度25~30 cm。舍内网床下面为半倾斜的水泥地面并在低处设置排水沟,方便冲洗地面鸭粪,粪水收集到沉淀池,经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干湿分离、净化处理后粪渣作有机肥还田,净化后的水可重复再利用于冲洗圈舍地面或灌溉周围农田。
2.2 育雏保温期(0~7日龄)
(1)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换气。进雏前雏鸭舍升温至33~34 ℃,进雏后每天降温1~2℃,到雏鸭7日龄,温度降至26~27 ℃;湿度由低到高,进雏时控制在50%~60%,7日龄时控制在60%~65%;光照为柔光,24 h全光照,白天利用自然光,晚上鸭舍内在距离网床2 m高的地方按30~40 m2吊1个15 W的白炽灯照明;通风换气略开窗子,避免通风过大造成雏鸭拥挤、扎堆。
(2)饲养密度、饮水喂料及清洁管理。饲养密度为30~50只/m2;乳头饮水线自由饮水;采用自由采食或定时喂料均可;及时清理粪便及废弃物。
2.3 育雏脱温期(8~15日龄)
(1)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换气。温度由26~27 ℃逐渐降低至19~20 ℃;湿度由60%~65%逐渐升至65%~70%;光照必须24 h自然光和灯光相互接应;转入脱温室后,窗、门打开通风,逐步走向适应期。
(2)饲养密度、饮水喂料及清洁管理。饲养密度为15~25只/m2;乳头饮水线自由饮水,保持饮水充足;用全价中期限饲料,自由采食;及时清理粪便、废弃物。
2.4 育肥期(16~32日龄)
(1)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换气。温度由19~20 ℃逐渐转为常温;湿度保持65%~70%;光照为24 h自然光和灯光相互接应;通风为日常通风。
稻鸭生态种养
(2)饲养密度、饮水喂料、清洁管理及出栏。饲养密度为8~15只/m2;乳头饮水线自由饮水,保持饮水充足;用全价中期和其他后期配合饲料,自由采食;及时清理粪便、废弃物;出栏为全进全出。
3 适宜区域
技术不受环境条件限制,适合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4 注意事项
冬季保温防寒较地面平养困难,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对肉鸭饲料品质,尤其是纤维素和矿物质的要求较高。当网床铺面不平整,网眼过大时易造成腿脚损伤。比较容易发生啄癖,对鸭羽毛的生长及品质会造成一定影响。
5 技术依托单位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 昆明综合试验站)、昆明晟胜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弥勒市瑞南养殖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