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文化建设系统框架的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路径思考
2023-02-14周鹏飞黄鏝宇
周鹏飞,黄鏝宇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133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外借人次、以及书刊文献外借册次有一定的减少,但机构数、从业人员数、总藏量以及实际持证读者数却在稳步增长,尤其实际持证读者数增长较多。这反映了即使受疫情的影响和约束,民众对文化和道德素质的提升需求依然旺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当其冲便是要做好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作为各类建设的基本空间单元,承载着满足民众对知识的需求,增强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功能。因此,社区图书馆逐渐开始走进社区民众的视野。思考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发展,不能只着眼于城市居民,更应该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把未来的着力点放在人口基数较大、文化建设发展较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要使农村居民阅读书报的“饥饿”状况变为“温饱”并逐步达到“小康”水平[1],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之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要解决这一文化短板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制定符合具体国情的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方略。
2 概念阐释及系统框架构建
2.1 农村社区图书馆概念与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出自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著作中,指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聚居到相同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同一地域,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大集体。
“社区图书馆”是指由政府主导或者社会力量资助建设,为社区的民众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是伴随着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社区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图书馆作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内的公共阅读空间,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阅读需求,不仅能提供便捷的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场所,提高基层民众的文化素质,还能促进社区居民的情感沟通,增强社区认同感。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民众认为建设社区图书馆是必要的[2]。
“农村社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在农村生活的居民文化需求,在行政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的,由农民自己管理、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书报、提供相关学习途径和文献信息收集以及讲座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设施。中国近现代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不仅受到国外农村社区图书馆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受到了国内乡村教育如何发展的影响,以及受到图书馆界是否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社区图书馆的重要性并主动承担推动农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责任的影响[3]。作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农家书屋”工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累积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农村地区人均图书拥有量从以前的0.13册增加至现在的1.63册[2]。如今通过“农家书屋”已基本形成了全国农村全覆盖,各地农家书屋还在不断探索精品化和数字化,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用浓郁书香来涵养乡村文明,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2.2 乡村文化建设系统框架(见图1)
图1 乡村文化建设系统框架
乡村文化建设系统框架的构建思路应该从“谁来做”开始,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做什么”包含核心内容的实体性、规范性、信仰性文化和相关内容的发展,还包括如何发展乡村经济、培育新型农民、继承借鉴创新。“如何做”则强调要先有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再加上组织基础和文化基础,打通“一条主线”,将资源过渡到产品再融入市场,并且涵盖“公共文化供给”和“文化产业发展”两个领域,最后再实现“化解现实困境”和“城乡共生共荣”两个目标。
3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主体、内容及发展路径分析
3.1 建设主体分析
根据乡村文化建设系统框架来定义,这部分人可以是农民、政府、乡村组织和社会力量等,他们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积极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当中来。
在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政府既是组织者也是调节者还是助推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其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支持和把控是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的根本保证。在保证了基础权利的同时,还需要做到各个方面的调节和优化工作,包括一切有助于推动农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的事务,以及对其各类推广宣传工作。和政府一起完成这项工作的助推者还包括相关的社会组织群体。而与政府同为供给者的群体,还有相关农村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他们可以为农村社区图书馆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公益的途径向其捐献书籍文献等。
消费者则可以分为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和外来消费者等。一般来说,农村居民是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利的主要群体,需要围绕他们的需求和意愿来进行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布局优化发展事项。当然,也会有部分城市居民和外来消费者来享受农村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以乡村旅游、度假、参观学习等目的,机缘巧合地享受了农村社区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也是当下农文旅融合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3.2 建设内容分析
3.2.1 核心内容 实体性文化中包含了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投入。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指的是农村社区图书馆的本体设施建设,诸如建设社区阅览室和学习室,提供适合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期刊书籍、音像制品和电子图书等。这些阅览室和学习室可以从乡村的移风易俗、改善社会关系、关爱特殊人群等方面重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以儿童和老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多样化服务实现转型发展[4]。针对农村社区中儿童成长和学习的迫切需求,可以建设一些特色的儿童活动区,提供适宜儿童成长发展的益智类书籍以及识字图画册,包括提供传统文化动画的音像制品,诸如五子棋、象棋和迷宫等益智小游戏,同时在所建设的空间内做好隔音处理。同时,作为公共服务还应该考虑到无障碍通道,做到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文化组织的建设主要是农村社区图书馆组织团队的培育,包括办公室部门、宣传发展部门、外联部门、技术部门、服务部门等,也有可能会出现办公室部门承担多个部门事务的可能。例如办公室部门应该记录每天的书籍借阅情况并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承担农村社区图书馆的文书工作以及财务工作等。宣传发展部门需要做好文化活动的宣传策划,比如经常策划一些生活常识普及和技术讲座,或者上门宣传普及如何利用农村社区图书馆进行文化和技术学习,一个组织的宣传发展部门是使其组织焕发生机,并和其主体连接起来的一个重要部门。外联部门则需要做到和农村其他社区图书馆的沟通交流,比如和省级图书馆的联动更容易确保农村社区图书馆受到重视和支持、长期的生存和成功,也对省馆自身发展以及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5],彼此相互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积极联系专家以及团队,适时邀请他们来农村社区图书馆开讲座传授知识和技术,更新图书馆建设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等;另一个方面则是寻找资金赞助,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资金不一定全部来自政府,可以通过公益的方式获得一些企业的赞助,或者利用众筹模式和共享经济模式去筹集建设资金,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图书馆模式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自下而上的重要力量[6]。技术部门则主要负责电子图书、数据库和图书馆的设施维护等,技术和产品的更迭换代非常重要,它是农村社区图书馆的核心部门。文化活动的组织是通过整个农村社区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根据图书馆周边农村居民的不同特点和诉求,适时开展不同方向和层次的活动,有助于弥合农村居民文化服务需求。
规范性文化中包含了“乡村道德体系重建”和“公共舆论与乡村法治”两个方面。规范乡村道德体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其建设应遵循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道德文明相融合这一基本思路,要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体系,需要坚持体系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稳定性与变革性的统一,将完善法律体系与完善道德体系结合起来,将建立乡村道德体系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7]。而公共舆论是重要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力量,提供了制度运行的价值基础,也搭建了民主参与和对话协商的公共平台,促进了多元和谐和社会稳定,并拓展了民主法治信念的传播途径,从而为法治秩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8]。农村社区图书馆作为建设重要载体,遵循且贴合了农村道德体系重建的思路,起到了对法律法规、传统美德、人类道德文明的宣传普及的重要作用,社区作为各类建设的基本空间单元,尤其在地理位置远不如城市便捷的农村,知识的普及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有利于减少城乡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一定的城乡差距,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去推动道德实践活动进程。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普及,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道德层次和文化水平,减少低俗和消极文化的趁虚而入,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公共舆论以实现民主的乡村法治。
信仰性文化中包含了价值信仰和宗教信仰。由于大多数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特点,向许多居住在农村且水平文化低的老人妇女灌输宗教甚至邪教思想,这些朴实的农村社区居民非常容易被洗脑。在许多偏远农村地区,信教人数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对邪教的渗透有抑制作用,可以定时组织一些如何科学理性面对宗教信仰的讲座,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防范意识。
3.2.2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中包含了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新型农民和继承借鉴创新。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需要市场经济充实乡村文化。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乡村振兴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发展,这与我国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是完整契合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乡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资源虹吸效应,引致了乡村发展的边缘化,产业和人口方面也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使得乡村文化市场培育进程受阻。农村社区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不仅提供了乡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在渐进地刺激乡村文化需求的蓬勃增长。在不断培养农村社区居民自发性学习的过程中,也成为了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知识的基站,为社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知识铺垫。许多想与时俱进的农民就能找到让自己不断提升的学习场所,根据自己想要实践的领域向农村社区图书馆提出建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开讲座等。农村社区图书馆也能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借鉴和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经过接触、混杂、连结和融合,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9],这些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农村社区图书馆记载和沉淀下来,成为图书馆的馆藏和互动交流的可视化载体。
3.3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
3.3.1 打好四大基础 第一是要打好思想基础,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做足宣传工作,不能让其建成之后变成一个空馆,要让附近的农村社区居民知道哪里会落成一间农村社区图书馆,宣传部门则需要推广并解释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活动、作用等,促进更多的农村社区居民尝试使用这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且参与到乡村的文化建设之中。让农村社区居民了解农村社区图书馆这个项目之后,更多的是要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如何让他们做到从尝试到自觉再到自发来到农村社区图书馆进行学习,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对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觉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之外,还需要做到物质基础的支撑,不能“画大饼”。
第二是要打好物质基础。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吸引和稳固农村社区居民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济支撑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作为主导力量的政府,其次是来自农村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积极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10]。借助共享经济模式构建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众筹模式,能有效克服传统图书馆筹资模式的缺点,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理论[11]。在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后,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和维护就有了相对稳定的保障,环境设施、馆藏资源、馆员服务技能和服务素养的提升就将会影响图书馆服务效能[12]。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场地环境来提升服务效能,视觉效果上为农村居民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体验的愉悦感,配备好空调、桌椅、灯光、网络、自助饮水设备、无障碍通道及其设备以及厕所的清洁保证等,注重空间布局,依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特质的农村居民设置差异化的阅览室,满足其个性化需要,并至少配备一个汇报展示厅用于讲座、会议等。
第三是要打好组织基础。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除了需要基本的馆内组织,还需要基层党组织协同跟进。一百年来,党带领了广大群众进行了伟大奋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更应该继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理论创新、开拓创新、并进行自我革命。
第四是要打好文化基础。需要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保存、继承以及宣传,不能让宝贵的乡村文化自生自灭以至凋敝,农村社区图书馆更应该担起保护农村社区文化资源的使命,这也能增加农村社区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凸显各个社区的文化特点,使各个农村社区图书馆产生差异性,防止同质性太强,使得农村社区文化趋于单调。如何对各个农村社区的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宣传并发扬光大,不仅需要依靠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助力,还需要乡村文化建设的各个主体共同协调努力。
3.3.2 打通一条主线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需要打通资源、市场、产品这条主线。乡村文化市场的凋敝有多种原因,比如人口外流导致的文化需求下降、政府重视不够、各方投入不够、文化活动场所的缺失等。农村社区图书馆需要做好社区居民的知识图谱分析,摸清楚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通过培训和引导让农村社区居民自发产生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内生需求。厘清农村社区图书馆的资源供给主体和应用于场景,设置相应的群众建议箱,让馆藏图书资源保持动态变化,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多样化知识需求。
3.3.3 触及两大领域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应当触及公共文化的供给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两大领域。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文化设施,农村社区图书馆本身就是公共文化供给的主要途径,除了带头做好多元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增加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增加文创产品的开发,像代表农村社区图书馆独特文化的服装配饰(上衣、袜子等儿童服装、手提袋、首饰)、生活用品或工作用品(水杯、贺卡、书签、礼品卡等)以及图书(儿童读物),不仅可以靠这类产品的售卖去获取一定的运营资金,还可以无形中通过这种途径宣传农村社区图书馆,也可以通过非盈利手段扶助困难群众,这样既达成了公益目标,也扩大了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影响力。除了拓宽带有本土社区特色的文创产品之外,还可以通过三产融合,吸引外来旅游观光者前来学习和消费。
3.3.4 实现两个目标 农村社区图书馆既要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也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共生共荣。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末端工程”,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应该获得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同和支持,要有当地的农村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和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不能盲目地同质化建设,要学习城市文化中的先进之处和精华之处,同时也要保留乡村文化的原生态[13]。在当下共同富裕的语境下,农村社区图书馆的使命和意义非凡,既要归复乡村文化的公共属性,也需要挖掘城乡文化共同价值,让城乡文化共生互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