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经典歌曲声乐教学实践*
——以《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

2023-02-14范相晶张杞茗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经典歌曲蝶恋花旋律

范相晶 张 强 张杞茗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①。在当前两个“大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课程思政”的行动指南,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在“课程思政”的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本文旨在于探究从红色经典歌曲中寻求思政元素,根据声乐教学的特征,以声乐课程为载体,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价值观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思想中,为红色经典歌曲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应用策略。

一、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红色经典歌曲,即以歌曲形式来赞颂革命、祖国、在抗战、革命时期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以及英雄事迹的经典音乐作品。作为以特殊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经典歌曲,反映着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真实生活写照,唤醒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革命时期经典事迹的记忆,节奏感强,拥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声乐歌曲教学中使用红色经典歌曲显得十分重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师通过对作品背景等的讲解,激发学生对作品二度创作的热情,丰富情感体验;增加历史知识积累,增强爱国情感,每首红色经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声乐课程中讲历史故事,使相对枯燥的声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声乐教材,红色经典歌曲基本都是简单易学的作品,可以将红色经典应用在学生基本功训练上,从而增强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二、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歌曲文化,在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所选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独具较强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革命的真理性、理想的坚定性,以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等特性,均是红色经典歌曲所具有的独有特性。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十送红军》《红星歌》《说句心里话》《保卫黄河》《东方红》《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二小放牛郎》《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今天是你的生日》《走进新时代》等突出以上红色歌曲的显著特性,如将以上歌曲经过精心筛选并交由声乐小组讨论通过,并将其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则能使学生深刻领会民族自豪感、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在声乐教学中感受我国红色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情怀,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用实际行动促进“立德树人”的进展。

三、红色经典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声乐思政教学实践

毛泽东所写的这首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均可入乐而唱”。该作品又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李劫夫作曲,极具湖南花鼓戏的节奏特点,形成一种富有独特美、个性化、开放性的民族音乐特点,旋律毫无铺垫,扶摇直上,迅速将情绪推向高潮,与毛泽东的诗句可谓是珠联璧合,使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爱情表现的深沉、婉约、旷达、激情,又把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丰富情感

1.歌曲背景分析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给杨开慧烈士生前同学、挚友李淑一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是毛泽东唯一一首上下阙不同韵的词,但为了用“蝶恋花”这个词牌来表达对李淑一丈夫的悼念之情,毛泽东宁愿选择转韵。1932年李淑一的丈夫就牺牲了,然而直到1933年李淑一才得知丈夫的牺牲,从上面的诗句中也能感知到李淑一对丈夫的思念。当年五月十一日毛泽东写了回信,也在信中赋词一首,原名为《游仙》,当正式发表时改为“赠李淑一”,而后改为《蝶恋花•赠李淑一》。1958年,该词最早发表在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并且是作为该刊开刊首个作品。1957年春节,李淑一读了毛泽东公开发表的十八首诗后,深有感触,于是就给毛泽东寄了一封信,并附录了她在一九三三年写的《菩萨蛮•惊梦》②。

2.作品的丰富情感

《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是毛泽东为抒发悼念情感所作,寄托了对夫人杨开慧烈士的深切怀念,以及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关爱[1]。通过运用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奇特瑰丽的联想和想象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结合语言的精炼和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伟大坚贞革命情怀。

(二)歌词内涵分析

1959年,李劫夫为毛泽东的这首词进行了谱曲,也是第一个为该词谱曲的作曲家,堪称最著名的一首。该曲运用了同宫系统转调的徵调式转羽调式,最后又回到徵调式上,此手法较好地处理了词中“吴刚”和“嫦娥”两个形象[3]。《蝶恋花•答李淑一》声乐作品以bE大调,2/4 拍展开,全曲总共54个小节,为常见的单二部曲式,乐句与乐句之间联系紧密,结构工整,是一首文学与音乐高度结合的艺术歌曲。

图例1 (图片来源于自制)

(三)歌曲演唱分析

在声乐教学中,逐字逐句进项分析、教唱,分段演唱,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演唱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融入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歌曲的内涵。

第一部分

前奏部分(1-14小节),开始部分用钢琴中音区,节奏相似、肢体简明、弱到中弱的情感展开叙述,仿佛诗人的回忆与叹息,又增添了一丝怀念之感。中间部分以柱式和弦、八度音的连续出现,为全曲奠定了沉闷悲痛的情感基调,结尾部分以柱式和弦营造雄浑的和声效果、渐慢的速度来表达悲壮的感情,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引入乐曲的人声歌唱部分。

第二部分

A段部分(15-30小节),开始以简明扼要的两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飓直上重霄九”点明主题,表达出:“毛失其妻,李失其夫”的悲痛之感,而“杨柳”两字更加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这两句音域比较低沉,其演唱情感应低沉而悲痛,而诗歌与音乐的融合要注重“归韵、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这两句钢琴伴奏部分更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为人声的叙述做了完美的铺垫,而后两句用起伏跌宕的旋律行进,将自我心绪的变化随着旋律的行进而推向高潮部分,情感则自然而然的由中强推向强,形成自然的过度。

一二句的旋律线条呈逐渐上升趋势,将低沉忧郁的情绪逐渐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之情过渡,三句旋律又呈下降趋势,在此时就将旋律音符引入低音区,突出羽调式特色,到第四句旋律直推高潮。“我失骄杨君失柳”,是本首歌曲的最低音,旋律这一点开始逐渐上行,在短短的两个小节旋律内就出现一个音符大跳。因此,使得该句的情感心绪从沉痛惋惜的慨叹惊奇的过渡到忧郁深情的悼念。

歌曲中的“柳”即指李淑一的丈夫,“杨”即指杨开慧,毛泽东在此时流露出一丝与李淑一同病相怜之情,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最后一个字的归韵;“杨柳轻肠直上重霄九”诗人从随风飘舞的杨花柳絮中获得灵感,这句拥有起伏的旋律线和全曲最高音,因此在演唱此句时,既要注意气息的流动性,又要注意高音的爆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更生动形象,进而刻画出烈士英灵飞向九重天的画面,第三句的旋律音符逐渐转向低音区[2],羽调式的特点更加突出了,虽然该句旋律音符并不高,但其实不容易演唱。平日训练时,大对数都在注重自己在高声曲的进步等,因此在演唱中不能对其轻视;第四句将旋律很快的回转到徵调式的高音区,使人的心绪随着曲调不断起伏,表现出万里青山在为烈士献酒。

第三部分

B段部分(31-54小节),可分为三个乐句(c、d、e)此部分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表达对英雄歌颂赞扬的强烈情感,前两句以琶音为肢体伴奏的小节,表现出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感叹之情,进而伴奏以左右手为八度的跳跃,相反方向的行进,激烈的表达出对壮烈牺牲英雄的赞美,e乐句钢琴部分右手多用八度的颤音手法,情感由强到特强,更进一步的渲染氛围,表达了中华儿女为理想奋斗,不惜自我牺牲的勇敢精神,赞扬悲壮激昂的热血斗争场面。

其中“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一句曲调由高转低,加入切分音、附点、跳音等节奏型,打破了艺术歌曲固有的规整,使乐曲整体活跃了起来,刻画出月宫中孤寂的嫦娥在万里长空中舒展衣袖迎风起舞慰藉忠魂的意境,表现了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进而伴奏以左右手为八度的跳跃,相反方向的行进,激烈的表达出对壮烈牺牲英雄的赞美。因此,在演唱中也要将其抽出来进行练习,以达到将情感融入演唱。以“鸣”为唱词的第三乐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2],然而单以“鸣”再开头,是闭口音,要引导学生打开上口盖,用咽口壁将音向“en”转化。

43小节至结束的“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歌词配以较强的力度表达对英雄歌颂赞扬的强烈情感,且以琶音为肢体伴奏的小节,乐句钢琴部分右手多用八度的颤音手法,情感进一步烘托并释放,整体由强到特强,使得该句为毛泽东坚定的表达出烈士们知道革命事业成功后的激动心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作曲家的用心。在最后两小节中,使用渐强的发展直至最后的自由延长,更进一步的渲染氛围,描绘出壮美宏伟的音乐画面,表达了中华儿女为理想不断奋斗,不惜自我牺牲的勇敢精神,赞扬悲壮激昂的热血斗争场面。由于该部分基本都在高声区,一个“虎”字整首歌曲的最高音,且“hu”字的发音要将口腔打开,竖起口盖,将气息引入咽壁。然后在“泪飞顿作”四个字上加上重音记号,演唱中要注重情绪和歌曲的连贯性,从歌曲的演唱中展现出烈士们热泪盈眶难以自已的激动场景。

综上所述,艺术歌曲演唱基调应为:“沉闷悲痛,壮烈激昂,”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重腔体饱满和咬字清晰,结合曲式段落,使这种单二部曲式每段演唱是衔接连贯、自然过渡,避免产生对主题方向的错误。艺术歌曲演唱更重要的是钢琴伴奏和人声演唱的配合以及诗歌注重的“归韵”并且要注意原曲作者对于演唱速度及力度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诠释艺术歌曲的魅力。

四、听经典版本,体会歌曲情感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欣赏经典演唱的版本,感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怎样通过二度创作将作品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抽象性的文字语言和符号所表达情感通过听觉感知转化为直观性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教授学生技能。如果是在师范类院校,还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教给未来的学生,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959年6月1日在北京,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举行。张映哲在汇演中演唱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李劫夫谱曲的那个版本,受到了文艺界各专家的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张映哲就这样认识了劫夫。之后劫夫有了新作,都会给张映哲首唱。

1959年秋,空政文工团指定张映哲到中南海为毛泽东演唱本歌曲。当天晚上张映哲上台后,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坐在台下,在台上从来不紧张的她,竟然手心冒汗,流露出紧张的感觉。但当伴奏响起后,她为了按捺住内心的紧张,暗自鼓励自己,保持心态平稳,用浑厚的嗓音和深沉的情感完整的演唱完了这首歌。当歌声停止后,台下的观众都为他精彩的演唱鼓掌。在台上的张映哲也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也在向她鼓掌,后期回忆中所讲。张映哲是空政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先前与李劫夫并不认识,当李劫夫为《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的作品发表后[3],张映哲就觉得作品的风格以及音域也都非常适合自己唱,并且自己也受过西方专业的音乐训练。所以当她演唱该歌曲时,高、低音能够畅通一致,音量、力度等歌唱元素都得到较好的发挥,明显的给人以女中音的感觉。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学习西方的唱法上保留民族戏曲的演唱方式,吐字、行腔,细致入微,力度与抒情性的结合平易自然,具有亲切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特色。激发学生对该歌曲的探索,深刻体会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无限追思,以及对亲密战友刘直荀烈士的深情悼念,歌颂无数革命先烈指敌忘身的情怀[1],以“启迪民智,除旧布新”,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新时代的四有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歌曲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激发新时代青年为民族复兴的大业而奋斗。当前在校大学生,缺乏科学远大的理想信念的现象及其普遍。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给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引入红色经典歌曲,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4],解决大学生诸多问题等占据了重要地位[6]。在《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创作背景中寻求思政元素,通过声乐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抓住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在提高声乐技能的同时又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认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经典歌曲蝶恋花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蝶恋花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文化德育中的价值研究
蝶恋花
蝶恋花
红色经典歌曲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运用的重要性
7月,盛夏的旋律
时代的心声 纯真的恋歌——浅析经典歌曲《心中的恋人》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