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与中国画创作的融合

2023-02-14钟瑞军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中国画

钟瑞军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东广州 510055)

近些年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个别创作者认为,中国画已经逐步走向衰落,创作形式较为传统、老套,甚至还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画迟早会被西方文化所同化,甚至替代。也有大量的中国画画家认为,需要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条件下,逐步提高审美思想,融入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特征元素的同时,也可以展现出独具我国特色的民族绘画创作体系。中国画和民俗文化之间的融合机理以及契合点主要在于,中国画可展现出民族精神,具备着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内涵,与我国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伦理道德息息相关。而民俗文化则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为某一社会群体在某一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来的生活行为特征。因此,实现中国画和民俗文化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与中国画的关系——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

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某个时代背景下,某些特定群体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文化,为某一群体的共同传统。民俗文化是通过某种特定结构所构成的,这种结构的特征代表的就是民俗文化的象征性,并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若是进行深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文明时代,例如原始文明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原始壁画,原始居民有着较强的信仰,敬畏上天、敬畏神明,并衍生了“万物有灵”这一幻想理念。通过这一幻想,对大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进行解释,而原始的美术发展,也是通过“万物有灵”这一幻想衍生出来的时代民俗产物。当时的社会居民通过图画来描绘自然界中的万物形象,以表达出对“万物有灵”和天神的崇拜,获得在生活和心灵上的慰藉[1]。

中国画是从原始图画衍生而来的,和民俗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有着相同的渊源。在秦汉朝时期,中国画实现了与“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深度融合,中国画本身需要承担记录历史对社会人群进行教化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展现出当时的皇权思想以及具备时代特色的政权意志。在这一时期,中国画的创作具有非常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官方背景,以公共性质为主。而在唐宋朝时期之后,社会文人开始逐步参与到了中国画的创作体系中去,将作品创作作为日常生活消遣怡情的重要载体,自此,中国画的社会性功能和公共性功能越发薄弱,逐步演变为在文化传播上的个体行为[2]。近现代,如黄胄、杨之光等艺术大师,创造了大量反映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不朽之作,见图1、图2。

图1 《新疆舞图》 当代/黄胄

图2 《西班牙舞》 当代/杨之光

从本质上来说,民俗文化和中国画的文化背景高度相似,不同点在于,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综合生活经验和习惯行径衍生出来的一类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深刻的生活气息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色彩。中国画在历史中一直是主流文化的附属品,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文化宣传功能、审美提升功能和精神功能,为古代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和民俗文化中的“雅”互相对应。但不管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要素。

二、造成国画中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一)美术专业考试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的高考体系中,尤其是艺术院校对艺术生的文化分数要求较低,导致大量的美术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理解较为浅薄,这种情况在80、90年代尤为突出,近年来有所改变和提升。美术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无法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有效运用,改变作品的审美风格。与此同时,美术生群体中除了有一部分是热爱绘画的,另外一部分是由于文化课分数较差才选择学习美术,且多是在高三时进行临时性培训,随后便去参加美术考试。另外,为了在高考之前达到速成效果,机构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大多数是按照模板式培训以及相似的教学进度,无法真正地展现出学生在美术上的特长,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遏制,创造力难以得到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这样的培训,导致绘画风格高度相似。除此之外,由于学生接受的民俗文化培训较少,文化内涵较为匮乏,因此在作品创作时,无法通过优质的传统民俗文化汲取作品创作的力量,也无法实现传统民俗文化和绘画作品之间的深度融合,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和传统民俗文化出现明显脱节。

(二)作品忽略内涵

部分画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体现美术创作技巧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忽视作品本身创作需要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近些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国画画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只是要求形式上的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未将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力量融入作品创作中;更有画家闭门造车,忽视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重要原则;个别画家为了标新立异,盲目创新,将传统绘画创作技巧进行割裂和重组,这种作品创作方式,也是国画创作始终无法获得创新性突破的重要表现。过度追求标新立异和创新,过度讲究作品创作的标准框架,忽视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入以及创新技能的深度提升,导致我国国画创作普遍缺乏内涵。

(三)盲目追求商业利益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忘记了在美术创作上的初心,被现实生活的灯红酒绿迷惑,更加关注作品创作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忽视了作品创作表达出来的艺术价值。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创作,达成绘画的高产,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作品的创作不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也不再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只是简单地从中谋取经济利益,因此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薄弱,不再深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作品创作千篇一律,作品内容表达死气沉沉,将作品直接变成了商品,缺乏生机和活力。

三、民俗文化与中国画创作的融合路径

(一)突出地域特色

基于民俗文化和中国画深度融合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画展现出来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通过描绘某地区的自然风光、展现出特定群体的民族风情,体现出少数民族特定群体的深层次文化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带来了直接影响,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这些也都可称为在进行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中国画的创作需要综合民族的习俗背景,在创作之前,需要对目前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展开深入分析,并将其作为进行民俗作品创作的重要着力点。其次是文化创作理论创新和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并通过作品的实践创作融合理论知识,展现出中国画创作的全新视角,体现出其中的民俗文化特征,以通过作品创作来回溯某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改善中国画在现实中的艺术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中国画的创作,需要通过更为创新的作品创作手法以及更为精准的审美艺术,展现出作品中与老百姓相关的民俗文化、生活行为,表达出对民俗文化的欣赏喜爱以及对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在进行创作时,需要综合地理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特征,展现出作品创作的长处,避免作品创作的不足,同时积极吸取民俗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以民俗中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来传递当地老百姓的精神和文化,深入探索民俗人文特色以及其独具特色的地理文化环境,掌握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为中国画提供全新的创作思路[3]。

(二)体现时代脉搏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可了解到,民族类中国画可表达出某种社会背景下的群体现象。在过去,中国画的创作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不断更迭的,同时在朝代的不断更替过程中,衍生出了大量精品。这就代表着,若是可以抓住时代发展特色,则可以了解历史发展脉络,进而确保作品创作的时代性特征。很多中国画在创作绘画模式、素材选择上,都具有非常突出的时代特征。但是这种在绘画模式和题材上的创新,连续性有所不足,只是对某种潮流的“献媚”和对于社会艺术创作创新的变相追求,甚至具备一定的功利化、盈利性特征。文化需要表达出来的是时代感,是表达出民俗文化和特定群体兴趣以及现实感的综合表现,不仅需要表现出时代的物质变化、生活变化,更加需要通过中国画的创作来表现出民族生活,不是简单地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单一理解,而是对民俗文化和民族历史的深刻感悟、深刻分析。因此中国画画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深刻认知,改善对时代的观察能力,体会民俗及民族表现出来的文化博大精深及深邃之处,并通过了解更为创新的绘画创作模式和创作技能,创造出更多可表现出民族时代感和民族艺术文化特色的作品。

(三)力求中国画的多元化创作

民俗类中国画的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角度下的表达,作品创作应该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以突出作品特色。丰富多样的绘画特征主要指的是中国画在进行创作时,需要在艺术表达手法、主题选择、工具运用、风格表达等不同层面全方位突破传统作品创作的壁垒,并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绘画技巧,实现中国画作品创作的多元化表达。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基于民俗文化的角度,实现和中国画之间的深度融合,展开多元化创作,主要是指将少数民族中的艺术文化作为中国画创作的素材、灵感来源,推动中国画实现持续发展。中国画也只有秉承多元化的文化创作准则,才可以走向更为深层次的艺术发展之路,提高在国际艺术领域上的占有地位,塑造出具备民俗文化的艺术体系,让受众可以通过中国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及其生存的共同点,提高作品的艺术欣赏品味,保障其审美情趣得到丰富,发挥出民俗中国画创作的艺术感染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4]。

首先,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需将其重点集中在民俗文化的创作背景上,不可简单地局限于区域民俗文化,而是需要基于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表达出民族文化及本身具备的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不可将创作目标简单地局限于某个层面。

其次,基于民俗文化这一视角下的中国画创作,需要综合考量民俗文化表达出来的内涵丰富性、内涵多元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及民俗文化除了需要在绘画创作时进行集中体现,更加需要融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环境,综合过往的考古资料以及实践探索,表达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理念和面对艺术审美的向往,以确保中国画的创作可以通过积极借鉴民俗文化,根植深厚的少数民俗文化底蕴,保障民俗文化作品创作的丰富多样[5]。

最后,基于民俗文化和中国画深度融合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画的艺术创作表达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并通过融合民俗文化中的审美情趣,确保中国画创作方式的多元化。这也就需要创作人员对绘画材料进行灵活运用,以确保中国画的呈现更光鲜亮丽,可以在时代的艺术洪流中散发独具特色的光彩。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民俗文化的时代变迁规律,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条件下,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对中国画的绘画思路进行不断创新,获得全新的创作突破点,让中国画的创作风格更为独特[6]。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民俗文化是艺术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点部分,具备一定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融合传统民俗文化,运用民族场景,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时代文化,让中国画的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弥补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民族空白,为人们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因此,当代中国画画家需要了解民俗、体会民俗、感悟民俗,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加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用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和语言,多出精品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中国画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中国画
民俗中的“牛”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