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元素研究
——以王建中《蝶恋花》为例

2023-02-14高瑞婕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杨开慧蝶恋花钢琴

高瑞婕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 276800)

一、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总体论述

(一)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

“课程思政”理念最早形成于2014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即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①钢琴课程作为学习其他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课、必修课,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求新时代钢琴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手段,还要善于挖掘并应用钢琴作品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作为钢琴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高校钢琴教学思政元素挖掘路径

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高尚品行、扎实专业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因此,钢琴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依据育人目标可大致分为“政育”“德育”“美育”三类。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和普及,如何从教学所涉及的钢琴作品中深挖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已成为每位钢琴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笔者依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路径包括:在作品题材和创作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在作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中挖掘思政元素、从作者的精神品格和对作品的创作思路中挖掘思政元素、从对作品的学习及练习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等等。

(三)高校钢琴教学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两大课题为“钢琴演奏技术”的掌握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然而无论从钢琴课程思政的政育任务、德育任务还是美育任务来看,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都更应处于主导性、核心性的地位。首先,“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育人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表情才能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思想熏陶。其次,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多从题材及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而来,因此钢琴教学中思政元素也要像“盐溶于水”一般浸润在音乐表现力的塑造中,由此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两张皮”现象。

二、《蝶恋花》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实践

钢琴独奏《蝶恋花》是王建中于一九七六年,依据上海评弹艺人赵开生用苏州弹词曲调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而成的同名评弹曲,改编而来。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面对国民党对红军进行疯狂“围剿”,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表露出词人毛泽东对亡妻和战友的赞扬、追思之情。笔者首先从政育、德育、美育三个层面对《蝶恋花》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而后探索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蝶恋花》钢琴教学实践,从而实现钢琴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政育层面

王建中钢琴曲《蝶恋花》是以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团结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历史背景展开的。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回到板仓,依照党的安排开展地下斗争,一九三零年十月,杨开慧在潜回板仓探望母亲和孩子时不幸被军阀密探发现,连同八岁的儿子毛岸英一同被抓逮捕,面对国民党“铲共队”的胁迫和折磨,杨开慧表现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年仅二十九岁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

柳直荀曾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将湖南农民运动推向高潮,一九二七年参加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柳直荀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受命至洪湖革命根据地战斗,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一九三二年柳直荀由于旗帜鲜明地反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被诬陷为“国民党改组派书记”惨遭杀害,年仅三十四岁。直至一九四五年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柳直荀得以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蝶恋花》艺术性地展现了以杨开慧、柳直荀为代表的无数革命烈士,在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仍然永葆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为革命事业、民族复兴英勇就义的坚韧信念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在了解作品题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加强党史教育。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所取得的百年成就和百年经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根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革命先辈的榜样力量激励当代青年继续传承并发扬党的百年历程所积淀的红色精神,担当新时代使命。

(二)德育层面

王建中钢琴曲《蝶恋花》不仅在作品题材上展现出毛泽东、杨开慧、柳直荀等革命先辈对国家、民族、革命事业的大爱,同时在原诗词的创作背景及内容中,体现了毛泽东与杨开慧、柳直荀与李淑一两对革命伴侣的忠贞爱情,以及毛泽东与战友柳直荀及其妻子李淑一之间的真挚友情。

一九五七年春节,时任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的李淑一将自己早年思念丈夫的旧作《菩萨蛮》寄给毛泽东,并希望得到毛泽东曾经写给杨开慧的一首旧词。毛泽东在回信中写道“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却未将旧词赠与李淑一,而是于同年五月另作《蝶恋花•答李淑一》予以答复。“蝶恋花”原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常用来填写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内容。该词既饱含一代革命伟人的精神境界又不失人间常情,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伟大结合,故被广为传诵: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②

上阕,“娇杨”是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的爱称,“柳”指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柳直荀,开头的“失”字寄托了词人对二人的无限深情以及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杨”“柳”二人的忠魂轻轻飘向了深广的长空,来到幽凉、神秘的神话世界,月宫的神仙吴刚十分虔诚地“捧”出桂花美酒加以款待。下阕,寂寞的嫦娥正舒展起宽大的衣袖为英烈起舞,这时忽然听闻人间已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好消息,两位忠魂闻之“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一夸张形象的描写,高亢遒劲、荡气回肠!艺术性地表现出英烈在得知革命胜利的激动之情,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内心对革命成功的万分感慨。③

将毛泽东原词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蝶恋花》钢琴教学,让学生通过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诗词的内容、意境,深刻体会在动荡的年代四位革命先辈之间的真情流露,以及在民族危难时刻,牺牲个人“小爱”为国家“大爱”的无私精神。助推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交友观,培养关键时刻勇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责任感。

(三)美育层面

一九五八年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为毛泽东诗词谱曲成为当时评弹界的一件盛事,苏州评弹《蝶恋花》由此产生。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两类,《蝶恋花》由上海评弹艺人赵开生采用弹词曲调创作而成,弹词是一种说与唱、词与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通常男弹弦子、女弹琵琶,具有多种唱腔流派。《蝶恋花》在唱腔流派上属于“陈调”同时又融合了“蒋调”“丽调”“俞调”“薛调”等多种流派的旋律,“陈调”位列弹词“四大家”之首,腔调苍凉粗狂,《蝶恋花》通过“陈调”的演唱风格不仅表现出原词中的伟人气质和哀悼追思之情,更是渲染出“杨”“柳”两位烈士为革命牺牲的悲壮慷慨之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④

一九七五年,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将苏州评弹《蝶恋花》改编为一首钢琴独奏曲。王建中一生创作了诸多钢琴改编曲,成功地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洋乐器表现手法融为一体,《蝶恋花》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改编曲,也是唯一一首以传统戏曲和当代诗词为原型的钢琴改编曲。该曲由民族五声调式写成,吸收了同名评弹曲的部分曲调,其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旋律发展以级进为主并采用说唱音乐特有、多变的节奏韵律。经王建中改编后的《蝶恋花》在规模上较原曲有所扩充,增加了两个再现乐段及尾声,构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散—慢—中—快—散”的典型套曲结构,但也基本保留了原评弹曲的形态(曲调的发展依照诗词的结构进行),丰富的钢琴织体更加充分的表现了表泽东诗词的韵味。⑤

王建中《蝶恋花》的音乐表现手法不仅保留了弹词音乐的元素也体现了中国诗词的韵味,具有极高的音乐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价值。语感与乐感相连相通,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着重讲解《蝶恋花》钢琴演奏是如何借用民族器乐的表现手法来把握原诗语境的。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蝶恋花》体会钢琴织体的美、弹词音乐的美、中国诗词的美,自觉传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以“音乐表现力”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王建中《蝶恋花》引子部分(1—9)采用了散板节拍,自由的速度渲染了词人悲愤的情绪,烘托出故事背景,并巧妙地利用钢琴织体模仿弹词中的伴奏乐器——琵琶。引子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挖掘钢琴织体与民族乐器表现手法中的共通点,并利用钢琴演奏手法来表现民族器乐的神韵。如:乐曲开头的A音及随后带有倚音的和弦,是借鉴了琵琶中的空弦及和弦演奏手法;第3小节及第6小节的快速同音反复是在模仿琵琶轮指演奏的效果,注意左右手交替均匀,音量逐渐减弱,发出“珠落玉盘”的声音。⑥此外,这部钢琴作品在改编中还充分保留了说唱音乐的韵味,引子结尾处的颤音便是为接下来“正文”唱腔的出现做铺垫。

乐曲A段(10—26)的主题旋律与原曲旋律相同,前16个小节对应着唱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舒缓的节奏和向下级进的旋律线条抒发出词人失去挚爱挚友的悲痛之感及对妻子杨开慧与战友柳直荀的思念之情。右手曲调带有沉思的意味,丰富的装饰音模仿出弹词演唱中的语音音调,左手低声部作为旋律声部在演奏时可稍突出,下键要缓慢而深沉。

过门1(26—33)音调同样取自原曲过门,改编后的钢琴织体分为三种形态,但均为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高声部的断奏音型模仿双星铃、中声部模仿民族乐器演奏中的衬音音型、低声部八分音符加八分休止的节奏型是在模仿三弦短促的点状音响。(见谱例1)演奏时指尖应尤为敏锐轻巧,注重音色的颗粒性。

谱例1

乐曲B段(34—49)深情的音调展现出两位烈士勇于为革命牺牲的伟大胸怀,以及神话人物——吴刚对两位烈士由衷地敬佩之情。

过门2(49—52)由原曲过门动机加以裁截引申形成,右手三十二分的快速下行琶音音型和颤音奏法模仿了古筝的音色效果,使得钢琴织体尤为华丽动听。

C段(53—68)的主题旋律优美抒情,描绘了月宫嫦娥舒展衣袖为“杨”“柳”英魂起舞的音乐意境,充满浪漫主义情怀。64小节末到68小节对应原曲中长音衬词“啊”的旋律,王建中在改编时则用连续的倚音弹奏,这时演奏者的内心要充满激情,仿佛正饱含深情的歌唱,直至最后一小节稍做收拢。

过门3(69—77)为散板节拍,上方声部采用快速的双音反复来模仿琵琶的轮指效果,下方每小节一出现的琶音和弦增加了节奏的律动感,随着71小节的渐快渐强直至75小节情绪持续高涨,表现出革命终将胜利的决心。

C1段(78—103)再现了C段的旋律,音乐风格热情洒脱,充满画面感。96小节起采用复调音乐写作手法,旋律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逐步将情绪推向高潮。

过门4(104—118)的情绪变得更为激动,调性不断游离,音乐动力性十足,构成了一幅壮阔、雄伟的革命图景,为人间“喜报”的传来埋下伏笔。

D段(119—124)采用自由的散板节拍,表现出说唱音乐所特有的唱腔特色及节奏韵律,曲调铿锵有力,激愤地音乐情绪描绘了两位烈士在得知人间已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好消息时,内心如汹涌海浪滔天而起般的激动心情。第121和122小节快速的和弦反复,增强了烈士英魂“泪飞顿作倾盆雨”的真实感,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演奏时做渐强渐快的处理,将全曲音乐情绪推向最高潮。

连接(124—126)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左手下行分解和弦音型伴奏使激动的音乐情绪逐渐转化为平静。

A1段(127—135)再现A段“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旋律并沿用连接段的下行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再次抒发词人对挚爱挚友的缅怀、惋惜之情,此时应使用柔美的指腹触键音色去演奏。

尾声(135—143)在演奏时应尽可能做到从容平静,双手小心翼翼地触键配以左踏板来变换音色,做到声断而意犹存,仿佛忠魂已入仙境,但他们的光荣事迹永远被后辈所铭记、所缅怀。

结语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如何充分挖掘技能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专业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就钢琴课程思政而言,现存大量的红色钢琴作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本文以王建中《蝶恋花》为例,从作品题材、创作背景、音乐表现手法等方面,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革命信念、家国情怀、忠贞爱情、真挚友谊、诗词韵味、曲艺风格,并此基础上探究以“音乐表现力”为核心的钢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该研究不仅为挖掘红色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提供理论指导,也为《蝶恋花》钢琴教学实践提供可靠借鉴,同时为《蝶恋花》演奏处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6-0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moe.gov.cn)

②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21,(4):116.③宋小玉.贺绿汀艺术歌曲中“民族化”的创作特征——以三首毛泽东诗词歌曲为例[J].艺术评鉴,2021(23):33-36.

④王旭丽.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浅探[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01):79-81.

⑤魏虹.评弹曲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运用——谈王建中钢琴曲《蝶恋花》的演奏[J].钢琴艺术,2018(04):28-32.

⑥石青.钢琴改编曲《蝶恋花》的演奏解析[J].民族音乐,2010(06):114-116.

猜你喜欢

杨开慧蝶恋花钢琴
蝶恋花
绵绵古道连天上
蝶恋花
蝶恋花
纸钢琴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蝶恋花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