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区协同发展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
——以成渝地区为例

2023-02-14杨卫明

高教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协同软件特色

杨卫明,魏 延

(重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2021 年10 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1]。2020 年6 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2]。落实东数西算工程,成渝地区和东西部协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抓手,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中国软件“第四极”,发挥软件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建成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鲜明的区域行业软件特色人才培养是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深入贯彻地区协同和国家软件发展战略,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培养满足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人才,构建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渝地区高校软件人才为例进行研究。依托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建立特色示范软件学院是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和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7 所重庆特色示范软件学院,选取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6 所四川教育部和省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共13 所高校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案例研究。案例以公开的学院简介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成渝地区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3]。

二、地区协同发展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对重庆7 所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四川6 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公开学院简介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3]。

(一)培养目标趋同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工作方针,是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层次和所要达到标准的总体设计和规划”,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3]。案例中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学科优势,概述了培养面向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的人才,既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存在个别高校培养目标面向的行业领域过大较抽象情况。案例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型、专门人才型、高级专门人才型、新型软件型、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创新型、复合型和科学研究型等。个别高校专业定位存在比较抽象的问题,比如专门型、高质量型等。专业特色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建设逐渐形成的[4]。案例中高校培养方案存在培养目标与行业结合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没有体现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特色性。

(二)毕业要求指标不明,缺乏课程支撑矩阵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一个纲领性描述,需要进一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阐述,明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5],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指标分解。分解的指标要实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完全覆盖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的12 条要求,每个指标需要对应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来支撑[6]。从公开的培养方案文本发现,案例高校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毕业要求指标分解、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没有全覆盖。部分高校只有一个纲领性的培养目标和毕业学分要求。案例中,只有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建立了完备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缺乏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权重分析矩阵。

(三)校企合作覆盖全,合作特色不明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具仍然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主导产业存在一定比例的雷同。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产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成渝高校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要展开顶层设计,与区域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结合,人才培养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案例高校的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供给方的合作,不是供需方的合作。案例中重庆高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是根据申报创建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要求,高校与不超过3 家相关特色软件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合作领域覆盖了汽车制造、行业平台、智慧农业、智慧教育、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领域与合作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校企合作内容主要有课程开设、案例资源、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学科竞赛、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合作内容覆盖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没有突出特色。

(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程特色不足

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关系要体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8]。根据特色示范软件学院专业建设要求,校企合作内容要进课堂、进课程、进实训,课程设置要合理,行业融合特色要鲜明。研究表明,案例中高校特色示范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公共基础)、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学科核心、学科方向)、实践教育(课程实践、独立实践、工程实践)和个性化教育(跨学科教育、第二课堂、国际交流、创新创业)3 个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尽相同,其中四川大学的软件工程培养方案覆盖最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行业融合最好,特色鲜明。案例高校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在155~172,实践教育学分占比最低大于21%,最高大于41%,创新创业最高4学分,个性化教育最高大于8 学分,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要求。案例中只有全国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个性化教育突出,专业特色较明显,部分高校存在专业方向与行业课程融合不尽合理,行业特色不鲜明问题。

三、地区协同发展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基于上文对成渝高校软件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分析,地区协同发展的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要以适应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建设指南和新工科再深入发展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从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系统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双创能力和个性化教育培养方面协同改进,共同发展[7-10]。

(一)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学科优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培养的学生服务工作领域形成的专业优势。专业特色具有独特性、持久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系统性,引领着专业的发展,体现了高校专业的办学水平[10]。软件特色人才培养要以地区协同发展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校学科优势,构建适合成渝地区产业发展的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系统能力,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软件特色人才系统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和行业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软件思维,掌握软件基础理论、先进方法工具,进行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编程实现和质量保障等专业能力。行业应用能力是指熟悉行业领域知识,掌握行业建模算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练算法建模和行业技术软件化的行业应用能力[2]。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特色人才培养应坚持成果导向(0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目标[11],根据软件系统能力模型,结合地区经济结构和学科优势,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类型,凝练专业特色,如图1 所示。

图1 地区协同发展的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专业特色

(二)深化校企合作,突显人才培养特色

按照面向“行业需求、贯穿全程、交叉融合、共建共享”的思路,聚焦成渝地区行业应用领域,以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能力培养为导向,与龙头企业共建“产创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全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双方在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实验平台搭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互派、教学管理及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构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全新协同育人新方案。校企深度融合的软件特色人才培养,要以成渝地区关键技术突破、服务发展战略、服务产业生态、服务人才生态为理念,通过与软件研发、行业应用龙头企业合作,深化校企产教合作内容、突出行业特色,体现行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12]。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为目标,打造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三)以特色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能力阶段性培养

以地区协同发展的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学生发展和成才规律,深化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改革,明确学生能力阶段性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能力递进式培养。深化行业融合、理实融合、创教融合、科教融合和资源融合的五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将特色人才能力培养贯穿到“一阶夯实基础、二阶强化能力、三阶提升能力”的三阶“递进式”培养过程中。三阶递进式培养过程支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培养目标,强化特色人才三阶段培养。第一阶是指通识教育融入行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课程实验和独立实践,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外语基础、人文基础和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专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是指专业教育,通过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第三阶是指个性化教育,通过专业实习、工程实训、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提升行业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13-14]。构建的“一核三阶五融合”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一核三阶五融合”的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四)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行业工程实践能力

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按照“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培养要求,树立“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做合一平台和“六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行业工程实践能力。“六位一体”是指通过专业教师、专业导师、高带低模式、师徒模式、学科竞赛、行业实训模式,即通过专业教师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训练,专业导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教育指导,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带低年级本科生,教师科研课题和项目师傅带徒弟模式,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学科和创新创业竞赛,企业项目开发和行业技术实训,提高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行业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3]。通过“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跟企业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进行完美无缝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能力,如图3 所示。

图3 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六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五)构建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型,培养特色人才系统能力

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能力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维、体制和管理问题。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依据学生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阶梯能力训练体系,强化课程对能力的支撑,注重行业应用特色人才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软件需求分析能力、设计架构能力、开发实现能力和行业技术软件化能力的递进式培养[15]。通识教育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软件工程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软件需求分析能力;软件项目支撑工具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软件设计架构能力;项目开发训练,培养学生软件实现能力;行业融合训练,培养学生行业技术软件化实践能力[15]。软件特色人才能力递进式培养训练模型如图4 所示。

图4 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能力递进式训练模型

(六)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培养特色人才

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特色人才,是指能够胜任区域内行业应用软件需求分析、设计架构、软件实现和行业技术软件化能力的人才。特色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培养特色人才[16]。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配套完善系统化的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实验平台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平台。平台要细分方向,注重实验平台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为一切学生服务,为学生分类分层教育配置资源。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的特色性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和培训内容的精细化[3,16]。培养过程的精细化一是通过行业特色,如人才小班、卓越实验班、软件工厂的形式进行精英化培养。二是通过专任教师、班主任导师、师徒模式、高带低模式、学科竞赛模式和企业实训指导模式,对行业特色人才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指导。培训内容的精细化是通过课程和课程内容的精准来实现的。培养课程的精准化一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二是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教育课程。课程内容的精细化是根据特色人才培养特点,开发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课程资源,便于学生分类分层次培养和老师的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软件人才是软件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满足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区域内高校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专业建设示范样板。以地区协同发展为导向,与龙头软件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教学平台、支撑工具、共建共享和评价机制建设,联合开发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和实训资源,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地区行业软件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打造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全国各地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以此为样板,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协同软件特色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特色种植促增收
禅宗软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软件对对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