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专业认证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探索

2023-02-14张璐郭林彬朱毅萌

高教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毕业课程体系

张璐,郭林彬,朱毅萌

(东华大学,上海 201620)

2016 年6月,我国成为国际工科教育《华盛顿协议》的第18 个正式成员,我国的工科教育在国际化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自2017 年开始,陆续在13 所高校19 个专业开展了人文社科、理学、农学等非工科专业的认证试点工作,并组织构建国家三级专业认证体系,将实现各类专业全覆盖。2019 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将各类普通本科高校的92 个本科专业类全部纳入其中,同时要求按照“两步走”的方案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第一步,经高校申报,教育部评审,先确定入选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专业认证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至此,将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SC、产出导向教育OBE、质量持续改进CQI)落地落实,已成为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流专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专业认证改革工作。通过落实专业认证的工作要求,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使之与社会需求更加适切、更为明确、合理、可达成、可评价,根据培养目标设置毕业要求,关注毕业生的能力达成,将以前关注培养少数精英学生的培养方式转为提升教学资质,覆盖全体学生都受益,全体学生都能达成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式。近年来,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将专业认证作为重要抓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专业认证的接受程度和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各类高校专业都参与到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之中[1]。很多高校借助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修订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深入、系统的OBE 改革,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技能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符合社会、行业的需要[2]。高校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BE)的专业认证改革,要求统筹全校专业进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及考试考核等工作时既要保留专业特色,又要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还没有在学校层面进行统一要求和规定[3]。

高校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认证改革,就必然要面对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院系壁垒、专业壁垒的存在,公共基础课程的OBE 改革始终滞后于专业课程的OBE 改革,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没有考虑专业认证的要求,高校尚未完成对公共基础课程的系统性梳理,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对各专业的毕业要求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程的缺失,使各专业的OBE 改革始终存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支撑缺口,专业在搭建毕业要求支撑矩阵的过程中,无法纳入公共基础课程;即便将公共基础课程放入支撑矩阵,也存在着浮于形式、陷于“形似”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需要由多项可衡量可评价的毕业要求进行有效的支撑,每一项毕业要求应可以分解为多项毕业要求指标点,即学生能力指标点,这些指标点进一步落实到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上,从而构建出能够有效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4]。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类、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及体育类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比例占到了30%以上,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实质上可以对各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

目前专业认证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公共基础课是否能够彻底进行OBE 改革,融入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高校专业认证改革工作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关键环节。

(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对OBE 理念不熟悉

在各类专业认证培训中,未将基础课程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对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并未深入了解,更无法针对专业认证的要求开展课程改革。

2.公共基础课程缺乏系统性梳理与配合

由于各专业学院与公共基础课程缺乏联系沟通,导致公共基础课程不了解各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的内容,不清楚各类公共基础课程能够为各专业的毕业要求达成提供怎样的支撑,各类公共基础课程之间也缺乏系统性梳理,无法针对各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中的各项能力形成育人合力。

3.公共基础课程大纲设计没有融入OBE 理念

由于对专业认证理念的不熟悉和对各专业毕业要求的不了解,公共基础课程在对课程大纲进行设计或修订的过程中并未考虑明确设置课程目标,也不清楚各类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无法对各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有效的支撑。

4.公共基础课程尚未纳入持续改进闭环

高校目前针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评价,仍停留在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等通用方法,尚未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效)进行有效的跟踪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周期性的深入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教师,在下一轮课程建设中进行改进,完成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提升的闭环。

二、基于专业认证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与毕业要求支撑对应矩阵

系统梳理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特点和专业认证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将思想政治类、大学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体育类、文化素质类和创新创业类等公共基础课程应达成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课程目标,与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关键要素进行匹配,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标准之间的对应矩阵。笔者根据某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了对应矩阵,见表1。

表1 公共基础课程与可支撑的毕业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应矩阵

(二)加强教师培训,夯实课程改革的基础

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开辟专业认证模块,让广大教师理解和接纳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围绕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各类课程可以进行的改革工作。针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进行专门的OBE 理念培训,促使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授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归纳梳理,整合成为课程目标,明确与各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使课程的考核与课程目标相对应,对课程进行周期性评价,形成课程达成度分析报告。

(三)理念落实落地,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以OBE 理念修订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将认证标准中的12 条毕业要求进行分解,梳理出课程可支撑的若干关键要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通过修读本课程可以获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效),根据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进行调整完善,并设计适用于评估学生能力达成的评测体系和标准,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测。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周期性评价,分析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持续的优化改进。

(四)专业最优匹配,真正实现有效支撑

各专业在制订(修订)毕业要求的过程中,根据公共基础课修订后的OBE 教学大纲及课程目标,与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或具体分解后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匹配,选择合适的公共基础课程支撑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真正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对各专业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充分沟通,将专业相关背景知识或要素融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打破院系壁垒、专业壁垒,充实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加强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有效促进专业认证改革工作的良性循环。

(五)课程目标评价,质量持续改进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对课程质量的直接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即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否获得设定的学习成果(即学习成效)。对课程目标的评价手段不局限于根据学生的成绩计算达成度(算分法),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成性评价等一些定性评价来辅助判断课程的达成情况。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周期性的评价,可以发现课程目标设置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促进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结束语

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之后,专业认证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指挥棒,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当主动作为,将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要求有机结合,将专业认证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改革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部分专业课程已经针对专业认证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纳入专业认证改革,是完成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立足专业认证标准,对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广大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毕业课程体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我们今天毕业了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