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三重逻辑析论
2023-02-13邓含双
邓含双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边疆高校汇集多民族师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场域。为此,边疆高校必须从有形有感有效角度出发,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
一、理论逻辑:贯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有形之魂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边疆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巩固各民族学生之间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共同思想基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身优势,用合适正确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各类民族理论和相关政策的学习,加大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地促进民族和谐,使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民族学生之间建设起精神层面上的共同家园。坚持党对高校民族工作的领导,要发挥各民族学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推进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先锋作用。边疆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争做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的传播者,加强自身使命感、归属感,提升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本领和担当,永不忘记民族发展进步的初心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理论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边疆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更加牢固。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增强各族师生对祖国的认同感。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增强对祖国的认同;第二,坚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既不能隔断也不能虚无历史,各族师生共同书写祖国的悠久历史,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第三,坚定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高校要培育广大师生群体树立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团结奋斗、共同前进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多元价值维度构成,边疆高校要善于运用其价值导向作用,以所包含的国家、社会、个体价值目标为依托,凝聚各族学生共识,使学生秉持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意识和包容意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指引。边疆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使学生们将其内化于心灵深处,实化于行动之中,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性,进一步滋养边疆各族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加强团结友爱、增进民族和睦提供价值导引,为今后的民族团结工作和中华民族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精神养料”。
二、实践逻辑:加强路径构建,以有感之举让民族团结可感可触
(一)健全工作机制,发挥组织引领作用
1.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融会到边疆高校人才培养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工作。高校党委要贯彻落实好上级指导精神,将中央指导精神与地方民族特色相结合,抓好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引领板块,发挥理论武装作用,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形式。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统战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建设进行常态化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制。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边疆高校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党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为边疆的发展、边境的稳固充分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践行主题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挖掘边疆经典红色故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提升党建活动和团建活动的意义内涵。集思广益,听取学生群众的声音,实时跟进边疆地区动态,不断创新和丰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方法,让各民族学生养成理论学习、实践自觉的习惯,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信。
(二)融入思政课程,搭建多维学习平台
1.创新思政课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边疆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做好民族特色课程教育,还要紧跟时事政策,关注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引领动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各类地方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配合教育。积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思政课形式创新,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及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实例来丰富课堂内容,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激发思政课共情力,用共情引起共鸣。情感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增加情感连结有助于提升共情力,增强情感共鸣。边疆高校是多民族学生的聚居地,要尊重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共鸣能力,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教育效果。在思政课堂中,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四个与共”“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等内容春风化雨地嵌入学生心中,融入学生血液,铸入学生灵魂,激发学生内心共情,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增强社会践行,开展好第二课堂
1.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组织社会调研。边疆高校要充分运用地域特色、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脉,在研究阐释中找准方位,凝练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与各高校交流研学资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塑造集人才培育、学术研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端智库平台的引领作用。鼓励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专题的科研立项,强力支持围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相关学术论坛,推动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第二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助推力。边疆高校可多举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活动竞赛,打造一支精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积极开展红色精神文化、边疆特色文化宣讲等活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利用寒暑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学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以“维护民族团结”等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各民族学生合作互助,增强关系的贴近和情感的良好互动。
三、价值逻辑:边疆高校以有效之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成效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时代新人的接力奋进。一方面,边疆高校积极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维护民族和谐相处创设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各民族师生的团结和睦。边疆高校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分不开”的历史传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容乃大、向往美好的共同体,从而把对国家的热衷之情、强国之志主动融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之中,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社会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发展都少不了各民族青年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各项民族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奉献。近年来,边疆高校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会选择回故乡发展,将学到的前沿知识运用到发展家乡事业、带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上,这无疑成为推动边疆地区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二)为坚定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有效手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民族和睦、多元共生的价值理念,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建设、预防和反对分裂思想提供有力保障。边疆高校作为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战场”,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结合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与肩上承担的社会责任,坚决抵制和反对任何分裂势力的破坏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为始终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供有效手段。
(三)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打牢基础
大学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动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力量,对边疆高校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心系边疆、坚信社会主义进而推进祖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自我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在知行合一上增强共同体意识。边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要不断加深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营造良好的交往交流交融氛围;使学生秉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而树立起坚固的“思想长城”,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和迫害;引导各民族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驻内心深处,并将其通过努力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将更有利于我国的边疆治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