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个结合”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02-13张筱悦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张筱悦

(中共如皋市委党校,江苏 如皋 226500)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二十大报告的亮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活”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探索达到新高度,彰显出大党智慧,散发出真理光芒。

一、“融通契合、基因同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文明,中华文明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生命,以丰厚的思想滋养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两者能兼容,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维范式上的融通契合的基础,两者和而不同,具有同构性与融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统一性、辩证性。崇尚整体思维,主张辩证思考,比如家国一体、大同社会、国泰民安;比如视“天、地、人”为一个有机整体,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比如着眼全身治疗局部病症,具有对立统一的朴素世界观的中医辨证治疗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开放、包容的鲜明特点,崇尚海纳百川、和实生物,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汇合,融各文明精华于一炉,形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征具有开放性、辩证性、规律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提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中国国情结合,在俄国与俄国国情结合,在西欧与西欧国情结合,不断融合,不断发展,有发展空间,有融合空间,成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也具有唯物辩证的哲学特质,毛泽东同志沿着这个思路,撰写了《矛盾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在探索中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注重普遍与特殊、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又吸纳传统基因中的整体性、系统性、辩证性特质,以系统思维应对系统问题,以整体思维应对整体问题,以辩证思维应对辩证问题,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等系列重要论断,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因此,系统思维、整体性思维深深烙在中华先哲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印记中,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也体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构性基础,使得两者融通契合、相结合成为可能,所以这一点是两者相结合、理论守正创新的首要前提。因此,“儒学的‘过时’,并不妨碍它依旧构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日益中国化的最重要的解释学背景”,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活’起来的不可无视的绝对前提”。

二、“自力更生、把握主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自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向来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探求中华民族解放、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人民安康,是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原始动力、历史自觉。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真理,从此中国人民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立足中国国情,锚定奋斗目标、坚定前行。尽管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走了很多弯路,犯了不少教条主义错误,但是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睿智辨识下,开始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956 年,毛泽东同志在同参加中共八大的拉丁美洲党代表谈话时指出,“我们党清算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才真正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中国土壤,以民族形式呈现,并把结合的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使得马克思主义在20 世纪的中国真正成为了“活的马克思主义”。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时代课题的解决中,在实践的发展中通向真理。21 世纪中国人民继续以国之大者为重,秉持问题导向,坚持在实践中解答课题。解答课题必须找准结合点,必须立足实际、立足“新时代”这个准确的历史方位、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立足三大时代课题、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发展的新阶段的实际、立足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等国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历史主动,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成果,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继续蓬勃发展,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三、“尊重规律、坚持原理”是“两个结合”能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义精髓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前提,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才能掌握历史主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一条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必须相适应。纵观各种社会形态,无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其基本矛盾毫不例外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与变革,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必须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的要求:“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聚焦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改变生产劳动形式,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改造旧中国几千年来个体生产的原有社会生产关系模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和革命热情,扭转了低迷的经济形势和严峻的革命形势,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打牢了物质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生产关系变革,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之后,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经济体制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对内改革到对外开放,都是为了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新时代十年,总体上遵循的还是这条规律,把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作为行动指南,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注重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始终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相适应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才掌握了历史主动,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原理、尊重规律,这是中国自信自立的要义精髓。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永不过时。

四、“追求真理、胸怀天下”是“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活表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忠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处理好干群关系,处理好涉及人民重大利益的改革难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障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始终保持历史主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自信自立,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要坚持遵循“两个结合”,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眼时代课题,用历史眼光去观察世界、观察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中,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问题思维、底线思维等化危机育新机。

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始终坚持文明互鉴,博采众长,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互相滋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哲学智慧的最高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最悠久、最具有延续性、最博大精深的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以千年文脉为滋养,以新时代为语境,坚持世界眼光,兼容并蓄、胸怀天下,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良性互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