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视角下的“少教多学”教学实践

2023-02-13郑玲玲

中学语文 2023年36期
关键词:祥林嫂苏轼双减

郑玲玲

“少教多学”是一种理想架构下组织“教”与“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双减”视角下,可以从兴趣和激励两方面入手,加强教师的教学把控,激发学生求知欲,做到“少教多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事半功倍。

一、兴趣是学生“多学”的强劲动力

激发学生“多学”的最好老师是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激趣”方法有如下多种。

1.在导入环节激趣

指向性较强、能吸引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是教师深刻领会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实际,为丰富学生学习而创设的“多学”情境。教师可结合学情,从语文教学内容出发,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目的,设计或笑话,或故事,或问题,或悬念,或演示,或画面等不同的课堂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先介绍“周瑜”的成功经历,让学生欣赏周瑜的成功,同时产生仰慕的心理,于无形中创设一种“引人”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产生共鸣,从而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由“境”入 “学”,再通过“学”深化“境”。这样,学生在深受感染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学习和品味中。抑或采用视频导入法,截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的精彩片段,配上主题曲,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在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之时,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课堂导入,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理解新知识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发掘教材意蕴以激趣

语文教材篇目繁多且编排灵活,语文知识体系又纷繁复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课文深含的丰富意蕴,带动学生探求新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如讲解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时,抓住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和篇末“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中的“东南”进行“多学”的引导。注意对课文深层疑点的发掘,巧妙设计出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3.以情感语言激趣

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课堂上教师语言生动、幽默、富有情感,往往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充满兴趣、沉浸其中,定能收获满满。例如,教学戴望舒《雨巷》时,教师先饱含深情地朗读几个片段:“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哀怨/又/彷徨。”学生被教师的情绪感染,很快就跟着一起朗读起来,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深入地领会课文的重点,如此便可达到“少教”而愿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浓厚的语言组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在“说”与“争”中激趣

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话。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可以运用语言来反映社会、表达看法。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观点,甚至与有不同的见解的同学“争论”。“说”的过程、“争论”的过程就是对文章解读的过程,就是对疑问探究的过程。如教学鲁迅的《祝福》时,学生热烈讨论祥林嫂的“死”:有人把祥林嫂视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有人认为是鲁四老爷之流“逼死”了祥林嫂;还有人说祥林嫂是柳妈这一类人“害死”的。那么,祥林嫂人生的悲剧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的呢?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和浓厚的讨论热情。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少教多学”的理想状态。

二、激励是学生“多学”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激励”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帮助学生“多学”。赞美与信任往往能影响人的心理,让人变得自信,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每个人都深具好胜心和自尊心,当然也包括学生。他们会因小小“成绩”受到老师的称赞,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由此燃起心中希望的“火”,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学习的动力。例如,有一个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也是时做时不做,上语文课总是时不时玩手机。有一次,在学习关于“苏轼”的背景知识时,他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苏轼有几个老婆呀?”这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可能要失控的课堂,老师不但没有“责备”他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而是顺水推舟表扬了他一番,并把课前整理的资料“苏轼和他的三任妻子”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这次“事件”后,他对语文有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很喜欢研究文本中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慢慢的语文成绩也提上来了。这就是激励取得的效果。教师的及时表扬,能让学生产生对“明天的快乐”的期待,因此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三、创新是学生“多学”的重要保障

所有人都会有审美疲劳,都会有职业倦怠,学生学习也不例外。天天面对的是同样一个不帅气不幽默的老师,单调且呆板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难免使人乏味与倦怠,从而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创新教学方式,不时地给学生带去新鲜感,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例如,课本中名篇佳作的某些篇章或优秀段落,可以让学生分性别来深情朗读。这样,对口头表达或是写作都会有帮助。因为分性别朗读这种形式,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一定特别的新鲜,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每一节课有一个重点,每一节课有一个收获就可以了。只要是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哪怕一点也是宝贵的。

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或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等,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学习的兴趣便会更加高涨,即便输了,也会有一种“不服气等下次再比”的心理,从而产生下一回一定要取胜的念头。有了动力就会为之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比如,教学戏剧《雷雨》时,开展辩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唇枪舌战,不可开交,课堂辩论氛围热烈。可以适时引入文本要渗透的“爱情观”,也就达到了“少教多学”的目的。又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教师先不忙着分析课文的内容、层次,而是拿出录音机,播放“水调歌头”的曲子,然后教学生唱,直到全部会唱为止。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声音洪亮、感情充沛,不仅背熟了歌词,而且能体会到歌词的感情和内涵。

总之,“少教多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持久不断的学习动力;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唤醒课堂生命力,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热情,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猜你喜欢

祥林嫂苏轼双减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