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2023-02-13陈施
陈 施
大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是并存而又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保证单篇文本独立阅读和思考,大单元教学的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因此应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坚守对单篇经典课文的教学。本文以《百合花》为例谈谈单篇课文的教学实践。
一、聚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
小说《百合花》值得欣赏的地方很多,若按照传统教法,要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结构、字词等面面俱到地安排教学活动。小说长达5800 余字,读一遍就要花费不短的时间,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只能走马观花,学生获得的知识必然肤浅。因而,单篇教学应聚焦教学重点,精选课文内容,或抓语言,或抓形象,或抓构思,或抓意蕴等,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教学。尽量省略可有可无的内容,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要确定和聚焦教学重点,一是要关注学情,二是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三是单篇教学要紧扣单元主题。单篇课文教学要有大单元设计的意识和视野。参考本单元的学习提示,可把“青春的价值”作为教学主题,学习要素定为“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特点,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角度欣赏作品”,这就是教学重点。《百合花》情节不复杂,环境交代也很简单,学生在预习中就能自己解决,教师只要适当检查和指导就行了。若泛泛地把情节、环境作为重点响锤重敲,就冲淡了重点。学习本文,最重要的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通过分析人物自然就能明白小说意蕴,理解文中人性美、情感美、精神美,获得审美体验,深刻理解“青春的价值”,点燃学生澎湃的青春激情。
二、找准支点,统摄课堂教学
教学一般要以问题任务促使学生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思维能力。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顾教学重点和问题的价值,“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提问,提问支离破碎且繁琐无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在确立了教学重点之后要找到解读课文的着力点,选准一个支点,统摄起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课文阅读聚焦到某一点,有层次有梯度地逐步推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百合花》,要避开传统的繁琐教学,将分析人物作为重点,以小说中的两个重要物象百合花和野菊花作为探讨支点,赏析人性中的美好东西。可以设计如下教学问题。
问题一: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文中只写了新媳妇的被子有“百合花”的图案,除了实写外还有什么含义?学生先从文中找出写“百合花”的语句,讨论后一致认为,“百合花”白色纯洁、香气清幽,是一种纯洁、美丽的象征。本文写新媳妇无偿借出新婚嫁妆“百合花”被子,后来坚决要用新被入殓小战士,新媳妇的心灵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贵;小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勇于牺牲年轻的生命,女文工团员为人热情、工作积极、富有同情心,他们的品质也如“百合花”一样纯洁、美丽。同时,“百合花”也象征美好的军民鱼水深情。
问题二:本文主要写了“我”、小战士、新媳妇等人物,请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选择你最喜欢的细节品析人物如“百合花”般纯洁、美好的特性。此问题灵活性大,有探究空间,旨在让学生分析“我”在串联小说情节中的作用,也落实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探索出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意义。
问题三:如果你做《百合花》微电影的导演,要给小战士一个特写镜头,你是选择他的正脸还是选择他背着的枪筒及枪筒里的野菊花和树枝?此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枪筒里的野菊花和树枝表面看是一种避险的遮掩物,同时这也象征着青春、生命,表现了小战士的憨厚朴实、热爱生命、朝气蓬勃。这样取景能进一步凸显人物,同时也更显含蓄,更有艺术表现力。
当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三、品读语言,掌握阅读技法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句诗的意思是绣出鸳鸯可以让人尽情欣赏,但绣出鸳鸯的金针却秘不示人。教学中,教师应“把金针度与人”。梁启超指出:“教师不能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百合花》是单元中的精读小说,教学时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授以学法,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阅读本领,以便能顺利地阅读其他小说作品。阅读技法很多,各类文体有其共同特点,也各有个性,教学《百合花》,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
一是揣摩标题法。好的标题是深入阅读作品的向导,能起到揭示构思特点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百合花》就是这样,小说以写人为主,作品为何要以“百合花”为题呢?循着标题一步步追问就能明白“百合花”是以物喻人,这就自然地过渡到对人品的探究,进而解读出小说的深刻意蕴。
二是抓住文眼法。文眼是体现旨意、情感、形象的重要字眼,有时甚至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关键性字眼就能找到突破口,生成探究性的问题,帮助理解人物。如“枪筒里的野菊花”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写小战士衣肩上撕了一个口子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抓住这些点就能促进阅读和思考。
三是咬文嚼字法。对文章的细节描写要通过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咀嚼出其中的滋味。《百合花》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如小战士入殓时,卫生员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煞白的脸色、“劈手夺”的动作、“狠狠地瞪”的眼神、“气汹汹地嚷”的语言,认真品味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领悟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是知人论世法。有学生提问:这篇战争小说与别的小说不同,没有正面写硝烟弥漫的战场,唯一写小战士牺牲的感人情景还是老乡转述的,这是为什么?这用“知人论世法”不难理解。小说写于1958 年反右斗争年代,作者的丈夫蒙冤受到残酷折磨。她心里极为痛苦,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思念战时生活和同志间的“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作者有意规避写血淋淋的战争,意在表达对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歌颂人性、人情的美好,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人性扭曲的愤懑。
四、强化训练,巩固课文知识
学生学到了品味小说的技法,还需要巩固和强化。作业是检验学习效果和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业设题要考虑学生的智能层级,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以实现共同进步。
作业安排可以有三种类型:一是补充型。课堂有意留下任务,让学生再读文本时进行补充,或阐发新的认识,或小结知识。二是课外阅读型。选择一篇与课文相似的战争小说设置若干题目,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探究,题型分巩固题、拔高题、创新题。三是写作型。一般是小练笔,或仿写课文某个片段,或写出对课文某个问题的专题探究,或拓展课文留白,或写实用性片段等。如《百合花》曾经被编辑部两次退稿,说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色彩”,后来发表受到读者的喜爱。请你为本文写一段推荐词。强化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课文知识。
抓好单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