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学报自科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困境与策略
——以《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

2023-02-13刘守江

关键词:受访者影响力科技期刊

刘守江,李 萍,钟 雪,李 兰,宋 宇

(1.西华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四川 南充 637009;2.中国气象局 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指学术界对期刊的品牌及其刊载论文学术价值的认可程度。期刊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和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定量评价。同行评议是公认的最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专家的选择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定量评价具有数据透明、科学、规范、可视等优点,是开展学术评价的条件和工具,但定量评价数据不是评价的目标,不能替代评价活动本身[1]。目前,国内权威的中文期刊评价体系有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对指导图书馆核心资源的采购、促进学术创新和期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

“一校一刊”的数量优势使得高校学报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教育、科研成果发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高师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展示高师院校自然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我国教育人才质量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对高师学报期刊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然而,在激烈竞争的办刊环境中,高师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质量总体上不高,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历年收录期刊来看,部分学报影响力排名不高且下滑明显[3-4]。因此,高师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成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刊群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期刊的重视,也受到部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在高师学报自科版影响力研究方面,前人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5-14]。通过文献整理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在定量评价公布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学开展分析工作,提出了影响力提升的一些建议。然而,对一个高师学报自科版期刊影响力的认识、评价以及有何建议,从读者、作者、编辑部同行等视角出发,针对性地开展期刊影响力研究,相关报道还极少。

近年来,《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后文简称《学报》)通过精心的栏目策划,组织全体编辑和部分编委积极组稿、编辑以及审稿专家认真阅读加工稿件,主编和副主编严把终审终校关,坚持来稿必须经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确保刊用论文的创新性,注重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的研究成果,加强课题报道的计划性和连续性,推出了一系列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深度的学术研究成果,学报的学术质量正在稳步提高,学术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促进高师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提升为出发点,主要以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着重对学报影响力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同类期刊影响力提升和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

《学报》作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学报,在全国师范类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9年以来,《学报》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尤其是开通录用稿网络首发后,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升,但影响力排位上升较慢,影响力提升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亟需解决。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开展调查。调查问卷的主标题为“关于期刊影响力的问卷——《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有25个选择题,2022年4月26日正式发布。调查对象包括读者、作者、编辑部同行等。

3 受访者情况

截至2022年5月9日,返回有效问卷458份。

3.1 问卷覆盖范围

458份问卷分别来自我国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国外部分地区(表1)。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影响范围较大,对《学报》,乃至对于西华师范大学,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表1 调查问卷的区域分布情况

3.2 人员组成结构

458份问卷中,受访者人员组成情况为:受访者中教师214人,占总人数的46.72%,其中教师主要来自高校;其次是学生101人,占总人数的22.05%,主要是高校本科生,其次是在读研究生;科技工作者80人主要来自科研院所;编辑部人员63人,主要是来自学报、期刊、杂志等编辑部同行。人员职业分布情况与高师院校学报自科版关注人群现状基本相符,人员职业组成合理。

3.3 受访者对科技期刊的基本认识

1)对期刊影响因子比较熟悉

在458名受访者中,大多对于期刊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比较熟悉。对期刊影响力不熟悉的仅占总人数的11.14%;对期刊影响因子不熟悉的仅占总人数的13.97%。认为期刊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关系非常大和较大的比例之和为89.08%,说明普遍受访者都认为期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期刊影响因子。

2)有科技文献阅读习惯、以中文和电子期刊为主

458名被调查者中,经常会查阅科技期刊文献的比例为77.51%,较少阅读的仅占4.37%,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有科技文献阅读习惯。77.95%的读者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获取科技期刊文献,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获取科技期刊文献的占总人数的8.52%,通过期刊公众号或官网获取科技期刊文献的占总人数的5.46%。在选择阅读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文献时,大多读者更倾向于选择电子期刊,纸质期刊阅读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2.88%;在选择阅读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文献时,大多读者更倾向于阅读中文科技期刊,占总人数的83.62%。在阅读的中文科技期刊中,优先选择阅读核心期刊的比例为55.24%;不在意期刊级别,只注重文章内容的读者占43.89%。

3)引用文献时优先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将期刊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时,不管期刊知名度或期刊级别,只关注文献内容与研究主题的有61.14%;其次是选择引用文献时,会优先考虑期刊的知名度,然后是考虑期刊的级别,这两类情况分别占受调查者总数的21.4%和15.72%。说明期刊发表文章的主题选择很重要,题目新颖有创意,选题科学合理,文章关注度就越高。

4)评价科技期刊影响力难、影响指标众多

受访者认为,判断一个科技期刊是否具有影响力,有不同的标准。79.04%的受访者认为一个期刊应当在本领域内来判断影响力大小;14.85%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参考各机构提供的影响力数据排名;还有5.24%的认为可以根据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职称评定或硕博士毕业认定要求或标准来判断。评价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众多,在458名受访者中,36.24%的认为刊发文章质量重要,24.45%的认为影响因子对期刊影响力有重要影响,认为刊发文章的被引用率重要的占23.58%,认为期刊影响力排位和文章下载量重要的分别占总人数的10.04%和5.68%。这说明期刊影响力是一个期刊的综合评价指标,受多个分指标的影响。

4 《学报》期刊影响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通过分析整理问卷结果并结合编辑部实际工作,目前《学报》在期刊影响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4.1 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在458名受访者中,之前不了解或没有接触过《学报》的比例为29.26%。大多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是通过网站和期刊出版物的方式了解或接触《学报》,而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方式仅占总人数的17.03%和15.28%,表明目前后两种工具发挥的宣传作用还不够大。

受访教员仅有32.01%的人在《学报》上发表过文章,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受访者之前没有或是很少关注到《学报》。

在受访者与《学报》关系方面,是《学报》“读者”的比例高达74.45%,是“编辑部同行”和“审稿专家”的分别占14.85%和10.26%;是《学报》“作者”的比例仅为29.69%。至于是否打算在《学报》上发表文章,表示“一定会”的仅占29.26%,“可能会”和“不确定”的分别为43.23%和19.65%,明确表示“不会”的有7.86%。这进一步说明《学报》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受访者对《学报》的影响还不够了解。

4.2 《学报》文章质量总体上还不够高

目前《学报》文章总体质量还不够高。在458名受访者中,认为《学报》文章质量“比较高”的为60.92%,总体评价效果良好,表明大家对《学报》的文章质量基本满意;同时,认为“很高”的仅有9.61%;认为“一般”和“较低”的分别是27.94%和1.53%,两项合计为29.47%,表明《学报》刊发文章的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学报》期刊质量提升方面,认为提升空间最大的是论文质量,76.46%的受访者持该观点;认为可以从出版形式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制质量方面提升期刊质量的比例分别是8.08%、4.59%和0.87%。表明《学报》在出版形式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制质量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得到了一定认可;同时也说明大多受访者认为可以通过确保论文质量的提高来提升期刊质量。

在《学报》出版质量提升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60.2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从“内容质量”方面提升出版质量;32.97%的人认为可以从“选题质量”角度提升出版质量;认为可以从“编校质量”和“印制质量”角度提升《学报》出版质量的分别为5.24%和1.53%。充分说明《学报》刊发文章的内容和选题,对出版质量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也必须保证编校和印制质量,《学报》出版质量才能稳定,在提升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4.3 《学报》影响力学科排序和影响因子还有待提升

《学报》影响力学科排序和影响因子逐年提升,但总体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知网平台-个刊分析-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信息显示,近三年《学报》影响力学科排位和影响因子如表2所示。

表2 《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及CI学科排序

《学报》在2019年287种期刊中排名113位,在2021年参与学科排序的283个刊物中,排名103位,对此有51.31%的受访者认为“较高”,而认为排名“很高”的仅为3.71%;值得注意的是,42.58%的受访者认为这个排名“一般”,还有2.40%的受访者认为“较低”。大多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报》期刊影响力学科排序不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学报》期刊影响力学科排序名次不高,上升也比较缓慢,提升难度较大。

《学报》在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为0.594,36.90%的受访者认为“较高”,认为“很高”的仅为4.15%;而50.22%的受访者认为这个影响因子“一般”,还有8.73%的受访者认为“较低”;认为影响因子一般和较低的一共占到58.95%。《学报》复合影响因子逐年上升,从2019年的0.451提高到2021年的0.594,但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学报》的影响因子目前还是偏低,在影响因子提升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在提升《学报》期刊影响因子方面,途径还不够多,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学报》问卷分析发现,93.23%的受访者表示,在吸引优质稿源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70.09%的受访者认为宣传渠道不够多、宣传力度不够大;59.17%的受访者认为优质稿件优先网络首发还不及时、还不够快;50.44%的受访者认为学科发文结构不够合理;还有24.89%的受访者认为网络首发的文章被引用后,没有优先或尽早安排刊期。

4.4 其他不足

在《学报》期刊影响力提升方面,还存在不少的瓶颈。根据问卷分析结果可知,73.80%的受访者认为《学报》在刊发热点文章方面还需要努力;60.26%的受访者认为约稿力度还不够大;49.78%的受访者认为还需要努力申报科技核心;45.2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季刊不能满足需要,每年刊发文章数量有限,刊发周期过长,会流失一部分优质稿源;有38.65%的受访者认为文章的审稿周期偏长;34.93%的受访者认为与其他期刊交流合作还不够多;有31.00%的受访者认为审稿专家库还不够丰富;还有13.97%的受访者认为,期刊栏目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5 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

针对《学报》期刊影响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受访者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通过整体研判和综合分析,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解决。

5.1 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

首先是建设和更新《学报》编辑部网站,及时宣传学报相关动态,将原有的稿件采编系统更换为知网腾云稿件采编系统(投稿网站:https://igne.cbpt.cnki.net/),更加方便读者、作者链接和访问《学报》编辑部网站,投稿更加便捷;维护和管理好《学报》QQ群,邀请《学报》的编委、审稿专家、投稿作者和读者加入QQ群,方便编辑部与各位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在QQ群中及时推送网络首发文章等相关信息,及时高效宣传《学报》;开通《学报》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新刊发的文章和往期好文章,宣传《学报》和刊发的文章;各位编辑通过微信朋友圈、QQ个人空间动态发布与并转发《学报》相关文章和信息。

通过以上多种宣传方式,大力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的读者、作者了解和熟悉《学报》。努力让在《学报》上“未发表过”文章的67.90%人群,逐步转变成《学报》潜在的作者群;努力让“不确定”和“不会”在《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人群比例下降,提高“一定会”的人群比例。

5.2 吸引优质稿源,进一步提升文章质量

针对目前《学报》文章总体质量还不够高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努力吸引优质稿源,全过程严格把关保障文章质量。首先通过大力宣传吸引稿件,在确保稿源数量的基础上,筛选优质稿源。采用向专家约稿、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向作者发放稿费等方式吸引优质稿源。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制度,严格审查文章的创新性和质量,努力提升《学报》刊发文章质量。

确保每一篇文章的高质量,期刊质量才有可靠的保障,这是办好期刊的基础和前提。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在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和印制质量方面,同样需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高质量不放松。

5.3 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

充分调动编委会成员的积极性,编辑部定期组织编委会会议,向编委会汇报《学报》近期工作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将《学报》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交编委们深入交流和讨论,请各位编委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研究工作提出好的建议。

问卷结果分析表明,编委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学报建设和发展,可以在严把审稿质量关、主动投稿、主动帮助约稿、积极为栏目组稿、主动宣传学报和建言献策等方面为学报做出贡献(多选题),如图1所示。

5.4 其他策略

在《学报》上刊发社会需求较大的热点文章,可以大大提高文章和期刊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大约稿力度,向知名专家约稿,发挥名人示范效应,同时也向年轻的博士、青年科研工作者约稿,发挥他们持续的科研需求效应;积极申报科技核心,努力向科技核心期刊标准看齐,提升《学报》期刊质量和水平;做好《学报》季刊到双月刊的过渡工作;及时处理稿件,系统收到来稿后,一周左右完成初审并送外审,文章的审稿周期进一步缩短;加强与其他期刊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与分享办刊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动态调整审稿专家库;进一步优化期刊栏目设置。同时,编辑部内部合理分工与协作,对每一篇文章的质量严格把关,加强学术形式规范和创新性审查。构建编辑部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编委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平台。

6 讨论与结论

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期刊的学术质量一般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波动[8]。所以,想要提升《学报》期刊影响力和影响因子,需要多方发力并持续努力。

期刊质量、影响力是构成期刊品牌、决定期刊发展的最重要因素[1]。期刊的影响力代表了期刊在某一学科的地位、编辑水平和传播水平的高低,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相辅相成,开展期刊影响力评价可以促进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但最终目的是提高期刊质量。期刊本身并不是科研产出的主体,而是对科研成果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载体,所以不能从期刊本身出发去提高科研质量,而应从提高期刊影响力入手,通过吸引更多的高质量文章,反作用于期刊质量提升,才能形成期刊影响力和期刊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本研究仅基于一个代表性期刊的问卷数据从科研人员视角探讨期刊影响力,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编辑同行等从更宽广的视野、不同视角对期刊影响力提升进行深入研究,为期刊影响力提升找到更多更好的对策,同时帮助和引导广大读者正确认识期刊影响力,客观看待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从而为高师学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高师学报期刊影响力和办刊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之成为一线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

猜你喜欢

受访者影响力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