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属师范院校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2023-02-13陈俐谋谈潘攀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师

陈俐谋,谈潘攀

(成都师范学院,成都 61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1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精准思政”,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人文底蕴开展专业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在必行[3]。中国地理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核心课程,讲授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历史、人口文化等多方面,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地缘政治性。通过在CNKI等数据库输入“课程思政”“中国地理”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针对中国地理课程的思政教学论文较少,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上,缺乏对该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性建设建议,且可推广性较差,难以将结论运用到其他课程进行思政教学。因此,以该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思政教学系统性建设入手,对思政教学的目标体系构建、建设过程与方法、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对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进行同类“课程思政”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基础、强能力、高站位”的创新型地理类人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现状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件中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4]。同时,全国高校积极开展了多样化的课程思政理论研讨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近几年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教学方式方法上取得了较多成果。2021年6—8月,通过对成都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多所四川省属师范院校交流访谈,并向正在承担或承担过中国地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电子问卷,同时对修读过中国地理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涉及213名师生,收回有效问卷208份,其中教师问卷11份,学生问卷197份。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四川省属师范院校在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开展思政教学进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思想意识、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距离在教学中深层次融入国家新政策,动态吸纳更多思政新元素,更好实现“精准思政”和“立德树人”,大力提升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从而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标杆还有一定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四川省属师范院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校抓课程思政工作力度不够

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需要联动学校、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学生多重主体的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统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近年来,各高校都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抓的力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没有搭建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仅27%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设立有校级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小组,45%的教师明确表示未设立,另有28%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课程思政研究课题经费支持力度较弱,45%的教师表示学校课程思政经费在1万元以下,19%的教师为1~2万元,另有36%的教师不清楚学校是否有经费支持。校级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或会议较少,开展频率为1~2次/年的占比80%。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学校自上而下的思政教学顶层指导和支持,难以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无法有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全校课程思政资源的整合建设更无从谈起。

1.2 二级教学单位支撑力度不足

仅凭教师个人经验和认知无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单个教师无法高效整合资源和力量进行系统化思政教学。二级教学单位作为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的实施者,在课程思政中起着绝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近年来,各高校二级教学单位都鼓励支持教师们重视、开展思政教学,但给予的支撑显得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2%的教师表示所在二级学院未设立课程思政指导小组或类似机构,18%表示不清楚。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的教研活动频率较低,64%的教师表示偶尔开展,27%表示从未开展。72%的教师表示所在教研室未建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此外,地理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的沟通和合作深度不够,90%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与思政教师的合作,其中27%认为需要大力合作。

1.3 现有教学方式方法较为传统单调

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政思维,让教学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地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较为单调,传统直接讲授用时最多,占比84%,其余为案例引入和观看视频音频。85%的学生表示希望任课教师能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或创新,在“翻转课堂”、“智慧课堂”、课外学习平台、小组讨论、模拟辩论等教学方式方法中,“智慧课堂”被选择率高达91%,这说明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此外,65%的学生还表示在课堂上针对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训练较少,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学。

2 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地理课程思政路径

针对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构建“目标体系-课程大纲-思政元素-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1 建设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确定教学目标

按照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对照其涵盖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5]”4个维度的毕业要求,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选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职业道德与能力、科学精神与合作、人地协调与发展”[6]4个维度作为思政教学的目标,加大“三全育人”教育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基础、强能力、高站位”的创新型地理教育人才。

2.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细化目标维度

以往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考核重点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期末课程考核也往往难以体现学生对知识点以外各项能力和品德情怀的情况。新时代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全局性的思维和发展眼光,掌握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因此,培养人才应在知识技能目标基础上,着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注重“德”“能”“才”“思”的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7]。

2.3 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精心教学设计

中国地理是地理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内容多,蕴含的思政元素也非常丰富,适合从多个角度开展思政教学。按照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特点,由中国地理专业教师联合专业思政教师,在梳理出课程主要教学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在思政元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如在讲述“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手绘地图、引入“一带一路”、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和一定手工绘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国情观和爱国热情。

2.4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生搬硬套的理论讲授很难激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课程思政要摒弃填鸭式教学,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法,利用各类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多变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例如,讨论“建国后我国人口政策的几度变迁”专题时,采取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目标思政教学:在小组讨论环节,锻炼同学们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协作意识;在小组发言环节,培养同学们信息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大家建立职业自信、掌握沟通技能;在教师点评环节,帮助大家深刻理解国家重要决策、树立人地和谐的地域可持续发展观。随着互联网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还可以融入更多新奇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

2.5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归根结底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成人与成才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做”结合,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扭转“唯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8]。应注重思政综合考核,通过自我评价、随机访谈、学生问卷、个体追踪、专题考查等多种方式,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了解并评判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状况,依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

3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具体应用

根据前述构建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结合中国地理课程特点,对4个目标维度进行详细分解,细化为10个二级指标(表1),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的指南。

在前述实施课程思政的5个模块中,第3个“提炼课程思政元素,精心教学设计”和第4个“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是最富有变化,同时也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最直接的关键环节。以《中国地理》(吕拉昌著)开篇第一章“世界中的中国——地理区位与经济地位”为例,围绕这10个二级指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方法进行探索。

第一章“世界中的中国”主要包括“中国地理区位”“中国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两小节内容,是对中国自然和经济基本情况的简要概述。此部分内容安排3个课时讲授,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在世界的地位,掌握中国疆域的基本状况及其地理意义。总体来说,教学难度较低,学生易于掌握。同时这部分内容思政元素丰富,在“情感态度与意识、职业道德与能力、科学精神与合作、人地协调与发展”4个维度的思政目标均有对应的映射点,且一个思政目标往往有多个教学内容(或环节)对应。因此可在完成基本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思政目标的实现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有效开展思政教学(表1)。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先利用视频或图片作课堂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形象,同时从“人口、国土面积、经济”3个维度阐释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此时可通过丰富案例引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9],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培养爱国热情。在“从人口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教学中,通过讨论专题“建国后我国人口政策的几度变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相关重要决策,培养学生的全局观;通过讨论和小组发言环节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教师职业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表1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设计(以第一章为例)

接着通过地图让同学们熟悉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引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我国“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对外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0],加深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全局观和自豪感。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徒手绘制中国行政区边界及地理关键要素,以实践促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基础教育方面手绘地图能力,着重讲授“祖国统一必须体现在地图的完整统一中,祖国的各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11],引经据典,将爱国精神和专业知识融入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担当意识的家国情怀。

进而引入我国疆域内的地理要素,聚焦地球表层下垫面,结合地形分布、土壤及地貌等地理要素,导入地形三级阶梯内典型区域案例进行教学,从西北生命之源荒漠绿洲及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到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洲,多重案例的图片和视频引入,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环境生态意识,树立和谐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规划及其意义的教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政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全球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4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保障

4.1 学校统领,指导搭建思政教学平台

课程思政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高校课程思政必须要由学校统领,完善提升教师育人育德制度和政策支持,拓展课程思政平台,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指导搭建“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4.2 学院牵头,建立思政元素案例库

围绕思政目标体系,着眼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会同专业思政教师,对课程内容和对应映射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广泛收集和深入挖掘中国基本国情、历史事件、重大社会事件、国内外热点现象和问题、地理学者知名事迹、典型地理事件、地理工程等素材,并根据其主要对应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归档,形成丰富完善的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案例库。

4.3 教师主导,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培养方案应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因地制宜增加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理论水平,构建新时代完善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12];教师应把思政有机融入到教学大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课程考核方面,应不断提高过程性考评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考核内容除了传统的出勤、回答提问,还可引入课堂发言(讲解)、讨论、点评其他同学发言观点、期中考试、专题小论文撰写、手绘地图、教具制作等;适当降低期末试卷成绩所占比重,考核内容主要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文字表达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辩证分析理解的能力等等。

4.4 目标导向,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最重要的推动者。要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要确保教师在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政治思想素养。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学生做好榜样,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和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书育人相协调、言传身教相统一[13]。在专业教学上,教师要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吃透教学内容,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善于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5 结 语

开展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对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和学校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的创新型地理类人才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校、教学单位、教师三级联动基础上,构建起“目标体系-课程大纲-思政元素-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并通过学校统领、学院牵头、教师主导、目标导向等多环节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通过近期对中国地理思政教学反馈发现,教师在政治素养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专业认可度、主动思索分析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但课程三级(学校、教学单位、教师)联动体系机制构建还不够顺畅完善,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