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选穴规律分析

2023-02-13康琳玲彭拥军邓小嫚

江苏中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普济曲池经脉

康琳玲 彭拥军 邓小嫚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中风,又称为卒中、脑卒中、偏枯,是指以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言语謇涩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等。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卒中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卒中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针灸是建立在经络学说上的传统中医诊疗手段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经络的本质是一种由电磁驻波形成的耗散结构,针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以调和人体气血,纠正阴阳平衡[2]。中风发病基于脏腑阴阳失衡与气血失调,因此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之一。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其《针灸门》中设有中风专论,记载了中风先兆、中风急性期、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及针灸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中针灸治疗中风的选穴规律,以期为现代针灸治疗中风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华医典”平台中的《普济方》作为资料来源。

1.2 数据处理

1.2.1 检索方法及纳排标准 依据《中医大辞典》[3]、《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4]、《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5]、《中医证病名大辞典》[6]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7],于《普济方》全文中以“中风”“卒中”“偏枯”“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等病名及“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手足不仁”“中风失音”“舌缓”“言语謇涩”等症状描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与中风病因相关的条文,排除由其他病因引起口眼㖞斜、言语謇涩等症状以及针灸处方未有具体腧穴名称的条文。

1.2.2 资料规范化处理 根据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的《针灸大辞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TB/12346-2006),对检索所得的针灸处方腧穴的名称、归经、部位、特定穴属性进行规范化处理,录入EXCEL表格,建立处方数据库。

1.2.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中频数分析方法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统计腧穴使用频次、各经脉腧穴使用频次、各部位腧穴使用频次、特定穴使用频次。

2 研究结果

检索出《普济方》中符合标准的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其中经外奇穴2个),总出现频次242次,进一步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2.1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主要用穴情况 83个腧穴在110条条文中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20位见表1。其中前5位依次为百会、曲池、肩髃、足三里、承浆。

表1 《普济方》110条针灸治疗中风条文涉及腧穴出现频次及频率(前20位)

2.2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使用腧穴归经情况 将83个腧穴进行归经,对所归经脉及各经腧穴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共涉及13条经脉,使用最多的经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各经脉腧穴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各经脉腧穴使用情况

2.3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分布部位情况 按腧穴定位进行腧穴分布部位分析,结果发现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部、下肢部、上肢部,见表3。

表3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各部位腧穴使用情况

2.4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中特定穴使用情况 对83个腧穴中的特定穴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特定穴72个(为方便统计,同一个穴位分属两类特定穴,计作2个穴位),总出现频次231次。出现频次最高的特定穴种类为交会穴、五输穴,特定穴出现频次从高到低排序排在前5位的特定穴依次为百会、曲池、肩髃、足三里、风池。见表4。

表4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中特定穴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高频用穴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百会、曲池、肩髃、足三里、承浆等为《普济方》中针刺治疗中风最常使用的腧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会穴属督脉,居巅顶,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且督脉为“阳脉之海”,因此百会具有调动人体阳气之效。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足三阳经循行于头部,因而百会穴与脑关系密切,能调节脑部气血,以调神导气、醒脑开窍。有研究显示,针刺百会穴能够降低海马区S100β蛋白的过度表达,避免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增殖,减少神经炎性斑的形成,进而保护神经纤维,有增进学习记忆能力的功效,可改善中风后患者善忘或者痴呆的症状[8]。曲池、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曲池为其合穴,《普济方》[9]202云:“偏风半身不遂……挽弓不得开,肘臂偏细,穴曲池”,肩髃为手阳明、阳跷脉交会穴,二穴疏通经络、调气和血,主治手臂痹痛、活动不利等症状。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为补虚要穴,中风后遗症气血两虚与年老体衰者,刺之可益气健脾、强健肢体、扶正培元。《普济方》[9]132云:“或手足麻,此将中藏之候。不问风与气……穴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提示中风先兆时,可针刺足三里以加强预防。承浆为任脉、足阳明经交会穴,可治疗口眼㖞斜、口噤等中风相关症状,体现了近部取穴的原则。

3.2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归经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涉及13条经脉,使用最多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从腧穴归经的总体分布看,首选阳经腧穴。足少阳经筋结于踝、膝、髀等,《灵枢·经筋》[10]46云:“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可见胆经腧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可舒筋通络、调畅气血。《素问·痿论》[11]59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又言“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经气血充足,循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取穴,则宗筋得以濡养,全身气机条达,体现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督脉,为“阳脉之都纲”“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统率阳经气血,同时督脉“入属于脑,上巅”,刺之激发经气、醒脑开窍。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多与“风”有关,“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多犯阳经,又认为“阳主动”,中风后遗症多有偏瘫,病位在阳,故针灸治疗多取阳经腧穴,旨在补益阳经,扶正祛邪。

3.3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所在部位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普济方》中针灸治疗中风用穴所在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部,其次是下肢部、上肢部。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任督二脉于此交汇,调节全身阴阳经之经气,热者刺之可以泻热开窍,寒者刺之可以温阳通经。临床上,针刺头部的腧穴,例如百会穴,可以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中风患者多有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症状,根据病位及相关症状描述,多于头面颈及四肢部位取穴,以促进手足运动及语言功能的恢复,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4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用穴中特定穴使用分析 《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所用腧穴中特定穴72个,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特定穴种类是交会穴,其次是五输穴。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经脉之间相互交叉会合,使脉气相通,可治疗本经与相交会经脉的病证,扩大腧穴主治范围。《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使用频次最多的交会穴是百会、肩髃、风池。百会是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肩髃是手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可疏通经络、调气和血;风池穴为足少阳经、阳维脉交会穴,《普济方》[9]68云风池“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头眩痛……筋挛不收”,刺之以平肝潜阳、安神醒脑。五输穴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本研究显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使用的五输穴以井穴与合穴为主。“所出为井”“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位于指或趾末端,是经气初出之处;“所入为合”“合治内府”,合穴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是经气汇聚之处。故井穴、合穴可调整脏腑经络虚实。“井主心下满”,具有泻脏腑内热、开窍醒神的功能,可用于中风急性期。《素问·通评虚实论》[11]88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10]93云:“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认为偏枯为高粱之疾,即与饮食不节有关,“合主逆气而泄”,针刺合穴可调畅脏腑气机、清热泻火。

本研究整理分析了《普济方》中针灸治疗中风的选穴规律,现代中医临床可吸取《普济方》等古籍中传统针灸疗法及学术思想的精华,并进一步予以验证,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受益。

猜你喜欢

普济曲池经脉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唯余一朵在
小穴位 大健康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