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叶止咳汤”治疗风咳证80例临床研究

2023-02-13梅文星申春悌

江苏中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苏黄证候例数

梅文星 申春悌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3)

风咳证多因感受风邪引起,以咳嗽阵作、咽痒即咳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常见干咳无痰或少痰,或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痉挛性咳嗽,或鼻痒、喷嚏、鼻塞流涕,舌淡、苔薄白,脉弦,多遇异味、冷空气、油烟等过敏因素易发[1]。风咳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因其临床表现无明显寒热征象,而多具有风邪致病的特点,反映了风邪善行数变及无风不作痒、风盛则动的特点,故目前中医界多认为“风”是风咳证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并兼见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现代病因学研究发现,风咳证多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咳嗽敏感性增高相关,多见于西医学的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上气道综合征等。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治疗为主[2],常使用激素及镇咳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学治疗本病多以祛风止咳为治疗大法,课题组前期曾使用申春悌教授经验方双参镇咳汤,疏风润肺、化痰止咳,治疗感染后咳嗽辨为风咳证者临床疗效显著[3-4]。查阅文献及指南,苏黄止咳胶囊是公认的唯一治疗风咳证的上市中成药,且推荐用于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5-6,2]。本研究课题组优化双参镇咳汤为参叶止咳汤,收集风咳证患者,并细分患者的西医诊断,观察参叶止咳汤与苏黄止咳胶囊对患者临床症状、止咳起效时间、咳嗽治愈时间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课题组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收集到198例风咳证病例,其中138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医院,40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武进中医院,20例来源于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根据就诊日期的奇偶性对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单数日纳入风咳治疗组,双数日归为风咳对照组,最终共完成152例,其中风咳治疗组80例,风咳对照组72例。根据患者的西医诊断,风咳治疗组中感染后咳嗽(PIC)患者37例(为PIC治疗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33例(为CVA治疗组);风咳对照组中PIC患者31例(为PIC对照组),CVA患者33例(为CVA对照组)。剩余患者西医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由于收集到的EB例数较少,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故本研究未对EB患者进行相关疗效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体见表1,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同疾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2019-LL-03(L)。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7]中风邪恋肺证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咳嗽之风盛挛急证诊断标准,拟定风咳证诊断标准。主症:干咳,或呛咳,或痉挛性咳嗽。次症:咽痒;无痰或少痰;气急。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脉象:脉弦或浮。符合主症和两条及以上次症者,结合舌脉即可诊断风咳证。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2]中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及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风咳证诊断标准;符合西医PIC、CVA、EB诊断标准;年龄在16~75岁;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受试,有良好的依从性。

1.4 排除标准 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出现严重哮喘发作、呼吸衰竭者;其他病因引起咳嗽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入组前4周内参加过或目前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有过敏史或有不良反应病史者;不配合或不能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者。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未按研究方案完成治疗者;入组后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激素、中枢性镇咳药等,致无法评估本研究药物疗效者;入组患者因自身原因要求退出本研究者;自然脱离、失访而导致不能完成临床疗效评估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而不宜继续进行本临床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风咳治疗组 予参叶止咳汤颗粒剂口服,药物组成:苦参5 g、银杏叶20 g、炙麻黄10 g、苦杏仁10 g、蝉蜕10 g、海风藤10 g、旋覆花10 g、前 胡10 g、炙 紫 菀10 g、水红花子10 g、矮地茶1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使用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剂,每日1剂,早晚饭后0.5 h服用。

2.2 风咳对照组 予苏黄止咳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海燕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103075,0.45 g/粒),口 服,3粒/次,3次/d。

2组疗程均为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证候评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7]及《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8]拟定。主症(日咳、夜咳)按症状严重程度无、轻、中、重分别计0、3、6、9分;次症(咽痒、气急、咯痰)按症状严重程度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其他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干、口苦、胸闷、胸痛、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畏寒肢冷、烦躁易怒、脘腹不舒、纳差、失眠、大便干结、大便稀溏等16项,按有和无计为1和0分。日咳、夜咳评分之和作为咳嗽总积分,主症、次症与其他症状评分之和作为中医证候总积分。

3.1.2 止咳起效及咳嗽治愈情况 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每日对各组患者进行咳嗽严重程度评分,其中0分表示完全无咳嗽,10分表示最严重的咳嗽。止咳起效时间:患者某日咳嗽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分,次日仍不高于前1日,则从开始治疗到此日的天数为止咳起效时间。如治疗前某患者咳嗽VAS评分为5分,治疗第6日下降为3分,治疗第7日依旧不高于3分,那么止咳起效时间即为6 d。止咳有效例数:各组患者在治疗14 d内止咳起效的例数。咳嗽治愈时间:患者某日咳嗽VAS评分为0分,且此后不再上升,则从开始治疗到此日的天数为咳嗽治愈时间。咳嗽治愈例数:各组患者在治疗14 d内咳嗽治愈的例数。

3.1.3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尿、粪便常规及肝功能、血生化、心电图检查,监测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7 d、14 d后对各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判定。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100%。临床控制:疗效指数≥95%;显效:70%≤疗效指数<95%;有效:30%≤疗效指数<70%;无效:疗效指数<30%。控显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独立样本计数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校正,组内比较采用Bonferrni法。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各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各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各组患者日咳、夜咳、咽痒、气急、咯痰评分以及咳嗽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4 d后各组患者上述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7 d后(P<0.05)。治疗7 d、14 d后风咳治疗组、PIC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同疾病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CVA治疗组患者夜咳、气急评分显著低于同期CVA对照组(P<0.05),治疗7 d、14 d后PIC治疗组夜咳、咽痒、气急、咯痰评分及咳嗽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同期CVA治疗组(P<0.05)。详见表2。

3.4.2 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14 d后,风咳治疗组、PIC治疗组、CVA治疗组控显率均显著高于同期同疾病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PIC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期PIC对照组(P<0.05);同时期各治疗组之间控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3 各组患者止咳起效及咳嗽治愈情况比较 风咳治疗组止咳起效平均时间、咳嗽治愈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风咳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风咳治疗组、PIC治疗组咳嗽治愈例数占比均显著高于同疾病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止咳有效例数占比、止咳起效平均时间、咳嗽治愈例数占比、咳嗽治愈平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各组患者止咳起效及咳嗽治愈例数占比及所需时间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未有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研究,治疗后患者血、尿、粪便常规及肝功能、血生化、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

4 讨论

风咳证病位主要在肺,病因为感受风邪,可治以疏风润肺、化痰止咳,双参镇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风咳证临床疗效显著[4]。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我们认为其亦可以治疗具有风咳证表现的CVA,考虑到临床CVA患者多兼夹痰瘀之邪,故课题组在双参镇咳汤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中药,化裁为参叶止咳汤。方中苦参、银杏叶为君药,苦参祛风,擅除遍身瘙痒,扫肺络细小之风以镇咳,解风咳证之外邪;银杏叶活血化瘀敛肺,祛风咳之伏邪。炙麻黄、苦杏仁一升一降,宣降相因,蝉蜕疏风止痒,矮地茶化瘀止咳,此四药为臣。海风藤辛行走散,上下无所不到,使风去则脏自安,可引药达络;水红花子活血化瘀;前胡、炙紫菀降气止咳,与旋覆花合用共奏降肺止咳之功;陈皮可防本方药物刺激伤胃。此六味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化瘀、降气化痰止咳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麻黄、苦杏仁、矮地茶、蝉蜕、炙甘草具有镇咳作用,苦参、蝉蜕、炙甘草能抗过敏止痒,前胡、旋覆花、紫菀祛痰,银杏叶、海风藤、水红花子能够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以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苦参、麻黄具有扩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银杏叶、前胡有一定的抑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作用[10-20]。

风咳证主要依赖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与疗效评价,目前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故本研究除了采用传统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指标外,加入咳嗽VAS评分,将咳嗽程度数值化,使疗效客观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7 d、14 d的治疗,无论是参叶止咳汤还是苏黄止咳胶囊对风咳证均有一定的疗效,且参叶止咳汤对风咳证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优于苏黄止咳胶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症状均得到进一步改善。对风咳证不同西医疾病的药物疗效观察发现,参叶止咳汤对PIC风咳证患者临床症状,对CVA风咳证患者夜咳、气急症状的改善作用均优于苏黄止咳胶囊。考虑参叶止咳汤可能更偏重于平喘止咳,而苏黄止咳胶囊可能更偏重于利咽止咳,这可能与参叶止咳汤具有的化瘀作用密切相关。风咳病久,肺辅心行血的功能受阻,则瘀血内生,内伏肺络;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较重,外邪如空气中的粉尘、毒气、烟雾等有害物质被吸入肺中,沉积于肺络,阻碍气血运行,终致肺血瘀阻,宣发肃降功能异常,发为咳嗽[21]。因此,具有化瘀作用的参叶止咳汤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参叶止咳汤对PIC患者夜咳、咽痒、气急、咯痰等症状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CVA患者,说明参叶止咳汤可能对PIC风咳证患者有更好的疗效。对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观察与证候评分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在治疗14 d后,参叶止咳汤较苏黄止咳胶囊对风咳证、PIC风咳证、CVA风咳证控显率更高,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参叶止咳汤治疗风咳证止咳起效时间、咳嗽治愈时间均短于苏黄止咳胶囊,但对于PIC、CVA患者的上述指标未见明显优势;治疗14 d,参叶止咳汤对于风咳证和PIC风咳证患者的咳嗽治愈例数占比显著高于苏黄止咳胶囊,表现出更好的止咳效果。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参叶止咳汤、苏黄止咳胶囊对风咳证和表现为风咳证的PIC、CVA患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为明显。参叶止咳汤对于风咳证及其中PIC患者的症状改善,对于CVA风咳证患者夜咳、气急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苏黄止咳胶囊。相对于治疗CVA风咳证患者,参叶止咳汤对于PIC风咳证患者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本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未按预期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入组病例,导致最终入组EB患者例数过少不能进行疗效分析,后期有条件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原计划收集入组患者诱导痰,对患者痰液进行分析,但因收集难度及技术原因未能完成足够数量的样本收集,后期有条件会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苏黄证候例数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苏黄”茶诗的审美意蕴与当代意义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苏黄止咳胶囊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苏黄止咳胶囊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