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路径
2023-02-12尹克寒
尹克寒
(1.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重庆 401331)
知识经济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人才(以下简称“文创人才”)的需求标准。文创产业是一种“智慧产业”[1],其核心资源是人才。培养符合文创产业发展规律和遵循文化创意理念的高素质文创人才,是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工匠精神”是卓越工匠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具有求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求卓越的目标和用户至上的服务态度[2-3],是培养新时代职业人才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弘扬现代“工匠精神”作了明确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4]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文创人才就要有点“工匠精神”。重拾“工匠精神”并构建融合“工匠精神”元素的文创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文创人才的创意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一、“工匠精神”融入文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品质和素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文化创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烙印着“工匠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体现着创作者对产品的制作态度,也会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引领着市场消费潮流,进而提升文创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一)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创人才是文创产业的核心资源,决定着文创产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当前,我国文创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意能力普遍不强,导致文创产品存在“重技术、轻内容”“重引进、轻原创”“重娱乐、轻内涵”及“类型单调、美感不足”等问题[5-6],制约了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文创人才需要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审美素养、创意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特征,而“工匠精神”是素质能力中的灵魂[7]。文创人才通过汲取“工匠精神”、发挥工匠力量,整合独具一格的审美力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破解文创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文创产业步入审美推动、品味促进、创意迭代的前进之路。进一步,文创人才秉承弘扬“工匠精神”的创新卓越等元素,保持对新理念、新技术的敏感,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文创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创产业步入转型升级之路。2022 年,文创工作者发扬创新精神,在天猫手机APP 推出了线上“3D 博物馆”,消费者在3D 空间里可以一次逛完敦煌市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场馆的数字藏品,提升了消费便捷程度,激活了线上线下的消费动力,不仅丰富了文创市场的产品业态,也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链。
(二)文创产品引领消费潮流的市场需要
只有开发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并引领市场消费潮流。当前文创市场活力日益高涨,文创新品层出不穷,“网红”“爆款”产品屡见不鲜,文创消费场景更是频频迭代。虽然有些文创产品的成功有偶然因素,但大多数是文创人才持之以恒雕琢打磨出来的。这不仅体现了文创人才的工艺技术和职业素养,还蕴含了匠心独运的“工匠精神”和“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的职业态度。同时,文创人才秉承“产品为王”的创作理念和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从各类文化资源中精心提取文化元素、艺术符号和美学基因,设计出优雅美观、独具创意和富有内涵的精品佳作。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层面,契合消费者对娱乐消遣、情感归属、品牌认同和学习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进而塑造文创消费新理念新方式,营造出多层次、多元化、跨产业、跨业态的文创消费新潮流。文创工作者以构思独特的创造能力,设计出新颖的文创产品,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纵目眼影盘、沈阳故宫的“神兽”巧克力、莫高窟的雪糕等,一扫“高冷神秘”的博物馆展品形象,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推崇,并迅速掀起一股文创产品消费新风尚。
(三)文创组织提升影响力的发展需要
文化资源和创意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8],也是文创组织发展的基本要素。文创人才基于“工匠精神”与创意能力的“互动贯通”与“同向加持”,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文创理念的不断创新、文创消费的深刻洞悉,赋予文创新品特有的价值意蕴,打造具有现代科技感的文创消费场景,是提升文创组织的社会形象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文创人才以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和奇思妙想的创意理念,对文创产品植入特定的情感符号、品牌形象、文化象征,增进消费者的广泛接受和内心认同,增强文创组织的社会效应和发展优势。另一方面,文创人才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以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践行文创新理念,以卓越创新的创意能力重塑文创新场景,以开放包容的创造能力构建文创新生态,延展文创组织的创意链、价值链和消费链,拓展文创组织的服务范围和发展空间,让“文化更潮、文创更火”[9]。文创人才打破传统思维,以跨界破圈的文旅资源整合力,开发“云游敦煌”“数字供养人”等小程序,促进“数字敦煌”线上线下的连接互动,让消费者“云游”和虚拟体验,累计访问浏览量达到6 亿人次,访客覆盖120 个国家(地区)[10]。这是“工匠精神”和创意能力助力“文化更潮、文创更火”的鲜活案例,给敦煌市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文创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文化创意中的“文化”是载体,“创意”是灵魂。对“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对“创意”进行启发转换,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创人才,而“工匠精神”是高素质文创人才必不可少的素养。“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发挥的功能作用及依存的行业领域,也是文创人才培养体系所需的要件,把“工匠精神”融入文创人才培养活动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可行性。
(一)价值理念的契合性
“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文创人才培养所崇尚的职业理念具有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价值理念,即“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尚巧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等[11-12]。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关系中,如:与师,在拜师学艺中践行“师徒如父子”的师道传统;与己,在以技谋生、以艺成业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物,在产品创造中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与人,实现“道技合一”“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文创人才是从事文化创意活动的“创造之人”。文创人才的价值理念是由文创活动与文创产业决定的。在职业定位上,文创人才需要秉承专注执着和精益求精的匠心,利用文创资源创造有品位的产品,彰显了极致卓越的职业精神;在能力培养上,需要学校教育和拜师学艺,通过自学领悟和他人传授增进技艺能力,厚植了“尊师重教”的法则;在产品设计上,要体现文化魅力、行业特色与个人特点,蕴含着创作者与产品的情感关系。不论是价值追求、行为准则等理念层面,还是产品创造、品质追求等实践层面,“工匠精神”的内涵意蕴与文创人才培养所遵循的职业理念具有显著的契合性。
(二)功能作用的同向性
“工匠精神”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与文创人才对改进文创产品质量和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是同向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13]。“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手艺人的品质、修行者的心态,对技能技艺改良的专注执着和对产品质量的坚守创新,是培养高质量文创人才的基本要素,也是提升文创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创人才是交叉领域的技能人才,作为文创产品的创意者、设计者和创造者,传承、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对提升创意素养和职业能力具有导向意义。在文创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提高文创人才对文化旅游、影视动漫、出版会展、工艺美术等行业资源的创造能力和创作效果,有助于创造出有“内涵”、有“颜值”和让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创IP、文创作品及文创场景。这两者在功能价值上是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对提升文创产品质量和促进文创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行业领域的互通性
从行业领域层面而言,“工匠精神”的共性元素与文创行业的个性化职业精神具有互通互动性。“工匠精神”不仅是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品质、能力及道德的聚焦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重要象征。“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个体与集体中,也广泛存在于不同行业领域中。可谓是各行各业既有共性的“工匠精神”元素,也有独特的职业精神和行业准则。文创人才培养涉及的行业广泛、主体多元,涵盖了文化旅游、演出展览、广电影视、教育出版等多种行业主体,各个行业都有独特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这就意味着文创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注重文化旅游、影视动漫、文博展览等行业知识的传授,还需要传承践行各个行业领域中具有共性的“工匠精神”元素和具有个性的职业素养要求。进一步说,即使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文创人才,除了继承弘扬“行业精神”和履行职业岗位要求,还需要将“工匠精神”与行业精神进行融合,发挥“工匠精神”的不同价值理念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差异化导向作用。例如:动漫影视行业需要发扬“工匠精神”的创新、卓越理念,文物修复行业注重发挥“工匠精神”的执着、专注理念,等等。
三、“工匠精神”融入文创人才培养体系的行动路径
文创人才固然有自学成才的成分,但大学规范化培养与优秀传统职业精神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依据“工匠精神”融入文创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及文创人才“知识化+创意化+产业化”的综合性特征,通过明确育人目标、拓展育人方式、打造育人场景、优化育人动力和创新评价理念,来构建融合“工匠精神”元素的文创人才培养体系。
(一)明确“双创能力”与“双向视野”的“双素质”育人目标
文创人才是创新性、实践性、卓越性和引领性等多维职业能力的统一,对其能力培育要突出创意性、技能性、素质性和发展性,践行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以提高创新意识、实践效能、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一是坚持“创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双创能力”的统一。以培养创意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自由、个性和全面化发展[14],培养独特的创意思维、前卫的审美意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实践创造力。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活动与职业价值”定位的心理准备,树立创意价值至上的理念认识。以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为依托,应用脑力激荡法、曼陀罗法、七何检讨法、TRIZ 理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转换、发散分析、逆向改变等创意能力。把“工匠精神”“双创精神”等融入文化创意理论、美学艺术修养、文创项目开发、文创产品营销、文创产业管理等实践训练中,使学生在文创理论学习和文创实践活动中,发现文化创意的价值魅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文创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创造力。
二是坚持“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双向视野”的统一。立足本土视角注重“中国化”的培养内容。通过完善传统技艺人才的帮扶机制,成立传统工艺工作坊、传习馆、非遗基地等,发挥民间手工艺人、非遗传人在文创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对即将失传的文创技艺及资源的保护力度,发挥优秀文化资源、本土能工巧匠对文创精神的形塑与传承作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国潮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文创人才培养场景中,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双创精神”等,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基于全球视野融入“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借鉴发达国家优秀的文创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国际先进的文创艺术方法及知识理论体系,开展多类型的培养活动,如与国外优秀高校、企业联合开展国际文创游学项目,支持学生参与国际文创赛事,举办国际先进工艺技术研讨会、优秀文创作品鉴赏等活动,以增强国际思维和拓展国际视野。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群与政产学研联盟的“双机制”育人方式
文创产业的交叉性特征,决定了文创人才培养要走多元与跨界之路,多元表现在课程设置主体与内容的多样化,跨界表现在资源供需主体的“破圈”与协同联合。
一是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课程群教学机制。文创产业的集成交叉及文化创意的跨学科取向,决定了文创人才培养课程需要平衡好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专业能力与通识素养、技能习得与技能应用的关系。首先,引入文创行业的管理者、文创领域的工艺师、文创政策法规的研制者及教育教学专家等不同主体,共同制订文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其次,立足文创人才“专业知识要硬”“通识知识要广”“创意知识要强”的知识能力要求,以文创专业课程群、文化通识课程群、文创政策课程群、职业素养课程群等课程构建理论知识教学体系。最后,遵循“学以致用、学以有用和学以可用”的实践应用导向,以文创市场调查、文创技能培育、文创产品设计、文创产业运营等内容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双体系”文创人才培养课程群。
二是实施政产学研联盟的社会跨界培育机制。在知识开放的时代,社会蕴藏着高校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15]。高校除了政府的资源供给,还需要主动联合文旅企业、文博场馆、文创公司等,吸纳其资源,共建文创人员培养的产教联盟平台,如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园区、文创孵化基地等,拓展文创人才培育的资源边界和载体空间。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联盟等形式实施艺徒制育人模式,发挥艺徒制“亲师合一”的优势,以“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和“口授心传”方式,促进学员习得文化技艺、汲取“工匠精神”。依据文创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质量,全景还原文创产品生存制作环境,高标准搭建文创技能训练车间,高度模拟文创企业作业流程,培养学生对“工匠”职业的身份认同,对其能力进行系统化训练。针对冷、偏、远的文化单位,开展文创人才“订单式”“精准式”培养,保障文创行业人才供需的畅通、稳定。
(三)打造“文创+环境”与“文创+活动”的“双氛围”育人场景
文化环境是培养文创人才的精神依托。高校要善于结合文创产业发展需求与文创人才培养要求,以新时代高质量文创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锚点,以“文创+环境+活动”为撬杆,将“工匠精神”“工匠文化”等元素精巧地融入文创人才培育场景中,扩大文创人才培养效果。
一是在“文创+环境”中融入“工匠精神”,营造校园环境的育人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内化的过程,而环境风貌对人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高校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助于培育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环境在培育文创人才方面的客观优势。巧妙地把“工匠精神”“工匠人物”“工匠艺术”“工匠文化”融入到校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各类景物载体中,让学生领略楷模之光、匠造之魂,感受创意之美、工艺之魅,进而培育学生的创意理念与艺术素养。引导并激励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文化活动、主题形象设计及创作,在润物无声中启发创新思维、体验创作文化和感受创造价值,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创造能力。
二是在“文创+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打造校园活动的育人氛围。打通文创人才培养的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的堵点,开展多样化的育人活动。联合动漫游戏、广电影视、文化旅游等行业主体举办科创成果展览、戏曲进校表演、文化创意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体验文创成果及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不同行业的文化魅力。组织非遗传人进课堂、工艺大师上讲台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创意的非凡风采。开展文创竞赛、艺术行走、社会调查、企业实习、创意峰会等活动,将文创理念与“工匠精神”融入各种主题活动,耦合“学中做”与“做中学”,增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知和对创意理念、创意能力的认知。
(四)发挥政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双动力”育人作用
政策资源及服务的供给是文创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条件保障,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应用是培养文创人才创意理念及能力的重要利器。推进“文创+政策”和“文创+科技”的互动融合,发挥政策资源和现代科技的“双驱动”育人作用。
一是发挥政策资源及服务的保障性作用。坚持政府的核心主导和宏观调控,以创新开放的理念统筹政产学研多方主体,协同整合培养文创人才的力量,出台文创人才培养与文创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依据政策法规和“权责匹配”理念,赋予文创企业、文博场馆、科研院所等文化行业主体在培养文创人才层面上享有的“合法性”权益和应尽的“义务性”职责,拓宽文创人才培养的资源边界与空间。设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专项基金,多途径吸引社会公益资金,为文创人才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场地平台保障。加大对科(文)创园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以高效阳光的理念为文创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政务服务体系。做好社会宣传讲解及科普服务工作,提升社会公众对文创人员的“前卫”思想、“时尚”理念甚至略显“怪诞”的创意行为的理解与支持,营造包容开放的文创生态环境[16]。
二是发挥现代科技跨界应用的引领性作用。以“工匠精神”的传承践行为主线,发挥现代科技服务文创人才培养的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的引领性作用。在文创人才培养的全环节中,借助现代科技及网络媒介,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场景、丰富教学方式。利用3D、系统仿真等情景模拟技术,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克服时空的制约,把文创资源挖掘、文创项目筛选、文创产品设计、文创经纪服务及文创产业管理等动态、灵活地融入教学与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外化于行地参与文创活动,内化于心地培育创意理念。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及抖音、微信等新媒介,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创设基于文创作品鉴赏的案例式教学、文创项目设计的参与式教学和文创实践活动的体验式教学等教学场景,以“新文创+新技术+新媒介”的跨界融合,形成创意思维与创新灵感交叉互动的“美第奇效应”[17],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利用5G、VR/AR、云平台等技术工具,超然于行业领域的束缚,创设有新意、有趣味的沉浸式教学、人机交互教学、跨界联合教学、远程直播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思辨、研讨、实践和情景体验中摄入“工匠精神”元素,促进创意能力向创造能力的转换。
(五)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双价值”评价理念
依据文创产业的发展性和文创人才能力维度的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建立以软性绩效和标志性成果为指标的考核评价内容。一方面,对文创人才培养形式的评价由“教”向“学”转变。由教师的课时量、科研量、学分量及毕业设计通过率等反映教师“教”的硬性指标,向师生互动、学生评教、教学创新、学生成果等反映学生“学”的软性指标转变,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对文创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由“点”向“面”转变。从考试方式、分数等级、学生成绩、资格证书等反映学生水平性成就的“临界点”,向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工匠精神”的汲取、课程作业的创意、毕业设计的创新、创意思维的养成、创造能力的提升等体现学生发展性成就的“成长线”转变,强化学生标志性成果、创意作品等发展性指标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