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的意义、作用及其实现*
2023-02-12王浩
王 浩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在互联网深刻影响课堂教学生态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使学生的“学”由被动转为主动,为此很多教师从正面案例入手进行探索和反思。但是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善用反面案例对大学生价值观从正面加以引导,当前学界的探索还处在初步阶段。若想发挥反面案例教学的价值,要在恰当地把握教育时机和教学的收放尺度的基础上,恰当解析案例,并与正面案例教学相结合,形成互补互动的教学效果。
1 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的意义
现实中的案例有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之分。凡是具有典型性、教育性、警示性和启发性,以帮助人们认识和避免错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素材,都可以归入反面案例。早在1964 年10 月11 日,《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曾提出“思政课可以适当选拔一些反面案例”[1]。作为具有“理论”特色的思政课,要做到以理服人,“还需要教师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既有成功的案例,也充分地反映问题,以此打消学生单方面的疑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问题”[2]。
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反面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内化体验,以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作为育人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实现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价值的张扬和超越。
1.1 现实因素:培养青年学子斗争精神要求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
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的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是绝对的,斗争是必然的。斗争是对矛盾的回应,矛盾是斗争的对象。然而,斗争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培养和锻炼来逐渐形成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反面案例可以给予学生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启迪, 具体而言,一是合理利用历史反面案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历史反面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明辨是非,加强斗争精神教育。二是关注现实反面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反面案例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教师可以从社会热点、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与不良社会现象斗争的意志品质。三是注重个人反面案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部分学生在校遇到诈骗、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教师可以从以往发生的案例中,找到反面案例,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汲取教训,培养斗争本领。
1.2 网络因素:网络空间教学新场域要求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
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投射场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会深刻改变课堂生态、教学生态和育人环境,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极大挑战。高校思政担当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然而当前网络新场域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话语环境,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造成一定的挤压。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网络空间充斥的反面案例时常触发大学生的敏感神经,各式各样的感性表达层出不穷。这种感性表达很少具有深度理性思考和经验分析,情绪性、主观性、从众性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环境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偏离甚至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向,成为资本谋求利益的‘牺牲品’”[4],不断冲击人们的看法和思想。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还处于“三观”的塑形期,不加以正确引导,很难获得稳定的价值支撑;最后,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使网络上各种思想言论泛滥,各种反社会主流的论调也杂糅在一起。一些西方国家往往又借用互联网夸大并炒作我国出现的负面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与思政课主流观点相悖的论调。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分析比较,清晰揭示反面案例蕴含的教训、启示等,否则“使得教育者在信息供给、话语传播中的级差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导致教育者的话语主体地位遭到削弱”[5]。
1.3 心理因素:边际递减效应所产生的审美疲劳要求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
任何一种要素的持续投入,其边际产出都有不断下降趋势。同理,同一位教师对相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效果在持续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因此,教育过程就可能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导致权威的教育方式逐渐弱化。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坚持党性和政治性原则,当前高校思政课采取正面案例的可靠的结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学灌输必不可少,但如果只是流于灌输可靠的结论而不能在解释现实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力和穿透力,不可能推动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思政课长期使用正面案例而忽视反面案例的“协同配合”,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探究的本能,遇事都想知道个究竟,以揭示其奥秘,就是这个本能激发了好奇心,驱使人们去找到事情的真相。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对反面案例的“好奇心”,通过合理选取、分析,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分析社会现象,有效化解消极影响,从中找到“教育点”,反而更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对思政课只会讲“大道理”、呼“大口号”的刻板印象和反感情绪,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 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找准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利用反面教材威慑警示, 贬斥假恶丑”[6]。虽然课堂可以用反面案例, 但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重视利用反面案例达到的效果,而不是迎合学生口味或教师逞一时之快,口舌多言以泄愤。“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在解答现实问题中讲好思政课”[7]。
2.1 加强对学生警示教育
警示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8]。思政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利用反面案例,分析其中成因、表现和危害,使教育对象从中受到启示,吸取教训,从源头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反面进行“预警式”的巩固。一是要把握现实性,增强说服力。由于新一代群体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说教方式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和客观标准,只是一种自我重复和唯效果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容易使人反感。因此,适应教育对象和“思政课与现实结合”的新需求,教师合理利用具有警示意义的反面案例,能够增强现实的说服力。说服力是警示教育的关键,对大学生进行警示教育要结合现实从理论上对其中的危害、教训进行阐释,做到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促使大学生从正向提高思想觉悟,防止其消极影响的腐蚀、蔓延;二是把握时效性,发挥预防力。思政课育人的目标不仅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将来,以对未来的预测和假设为前提,基于对立德树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利用反面案例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紧密结合,有效避免学生学习思政课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学而不思的现象,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的讨论、辩论,起到对大学生提前进行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在思想上提前加以防范;三是把握政治性,提高鉴别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日益加剧,社会心态发生一定改变属于正常,大学生也不例外,也会产生负能量,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思政课合理利用反面案例进行教学要体现它的教育内容能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加,面临着外源性意识形态风险挑战,更需要高校思政课运用反面案例剖析西方意识形态理论陷阱的错误本质,引导学生增强鉴别能力。
2.2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是思政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多元观点引入课堂,提供差异视角乃至看法相矛盾的教材与学习资料,挑战学生的“标准答案”思维。在现实中,思政课教学不同程度存在“重知识,轻批判;重灌输,轻思考”的传统教育理念,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利用正面案例教学设计‘启发式’教学之前已经预设答案,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养成。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期间,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威望显著提高,激励着青年学生更加热爱国家、追求卓越,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转型具有双重效应,反面案例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思政课要正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面对当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引导大学生善于用辩证的眼光和理性的分析来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对社会不良现象抱有偏见,理智地对待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
2.3 提高教学内容的信任度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信任度,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信任度、现实信任度等”[9]。不管理论的可信度还是现实的信任度,都必须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既包括正面案例也包括反面案例。正面案例对于弘扬真善美无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思政课教师利用正面案例以教化者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面案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反”的特质,故事性强,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印象深刻,“依托这个异质‘垫脚石’和‘操练场’,撬动其中潜藏的问题、失误教训或有待厘清的重大争辩与观念歧义,为我所用,引领导向”[10]。因此,思政课从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适当突出反面案例的危害后果这一部分,常常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强烈震动,然后进行正确引导,其效果才能较好地显现。但是,应当指出,不能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可信度过度使用反面案例,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3 思政课善用反面案例的路径选择
“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7],当前,思政课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深层问题绕着走”“尖锐问题躲着走”的现象,思政课教学内容无法“解渴”。“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在思政课教学中,基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双重尺度,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事件背后的理念和“为什么”的价值追问的课程特性,教学内容必然涉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所有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与思想认识过程。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1 案例分析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就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包括他们对社会和事物的看法、所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以及思想困惑等等”[11]。反面案例作为负面、消极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将典型问题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在个人层面围绕“敬业”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实习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背离,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相关的反面案例,引导学生认清错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再如在社会层面围绕“法治”可以结合电影、电视剧的题材中的反面案例,用生活的鲜活性、社会的尖锐性和司法的复杂性从反面衬托中国法治社会的进步;在国家层面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破坏生态环境、网络暴力等破坏社会和谐的反面案例进行分析研讨,总之,不管哪种反面案例,教师应该把其中存在的问题讲清楚、深刻剖析原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增强价值引领功能。
3.2 实践参观法
“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从离身到具身的现代转型,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从原生到创生的价值蜕变”[12]。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作为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平台,所陈列或展示的图片、音像资料和沙盘等既展示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含着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曲折和现实问题的典型案例。例如,馆内收藏的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危局和困境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等,这些物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同时也是战争残酷、人类苦难的象征。通过阅读、反思历史上的反面案例,青年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加深了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理解;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些自然标本、地质化石等,展示了地球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等情况,让学生认识到为何今天党中央重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而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积极参与环保事业;而参观反腐教育基地和校内廉政文化长廊,运用反面典型,以案施教,以案释法,则可以加强对青年学子的道德、民主、法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及早树立马克思主义廉政观。这些形态、特征各异、故事性强的反面案例,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回溯历史根源、展望未来,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内涵要义。
3.3 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反面案例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到错误的后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例如,在讲解全面从严治党反腐专题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出一些典型的腐败案例,让参与者亲身感受腐败的危害,增强反腐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是为了说明和论证正确的道理和理论,不应单纯以渲染课堂气氛为目的引用反面案例,不然会起到消极的引导作用。比如,在讲解“依法治国”专题时,可以开展模拟法庭“角色扮演”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法治大餐”,通过其中蕴含的反面案例说明法治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角色扮演也要结合生活实际,列宁针对当年苏联青年团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脱离生活而造成被动的局面,深刻地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3]。比如形势政策课在讲授“粮食安全”主题时,可以让学生以拍摄情景剧的方式出演浪费粮食的“反面人物”,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粮食安全必须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角色扮演,既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优化了思政课的叙事方式。
3.4 对比分析法
“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7]。思政课讨论中采取比较的方法会收到较好的互动效果。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国内和国外对比方面,比如,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诸多乱象,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大幅下滑,他们不反思自身,反而竭力“甩锅”中国,将这些西方国家应对国内矛盾的理念、政策、后果进行细致分析,与我国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理念和措施对照,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说明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危机,也能够有效彰显我国的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增进学生的道路认同和文化自信。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历史和现实对比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道路自信。比如在讲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从本质上看,以人为本不仅是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思想基础,而且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
反面案例虽然是生活实践中常见和常用的素材,但是如果与正面案例配合使用,相互对照,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传递正确价值观,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同时对有些反面案例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清晰透彻,有的还存在较大争议时,在教学当中要慎用,以免适得其反,对学生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