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3-02-11马祥
马祥
[摘 要]图像识读能力是审美和感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奠定学生的识读基础;引导多元观察,降低学生的识读难度;引领有效鉴赏,提升学生的识读能力;进行图像对比,提升学生的识读品质,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图像识读能力;美术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41-03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同时,对审美感知能力进行阐述:“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图像识读能力是学生审美和感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审美能力。
美术学科具有视觉特性,其学习与实践过程、培养目标的评价形式都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呈现的。因此,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多元观察、引领有效鉴赏、进行图像对比等策略,降低图像识读的难度,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和品质,实现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联系生活实际,奠定识读基础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大部分艺术品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原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美术,以此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1.引入生活元素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一些教师会直接向学生讲解图像的内容和内涵,这样的“灌输性”教学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无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进而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艺术作品当中,帮助学生提升图像识读能力。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课《方方的物》时,教师在课前提示学生观察自己家里的凳子、椅子的形状;在课堂上,教师出示实物道具——羊角球,让学生试着坐在羊角球上,感受羊角球和凳子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说出羊角球和凳子的区别。经过体验,学生了解到方形是四条线构成的平面,凳子和椅子都是方形的,能够给予人安全的感觉;羊角球是球体,容易滚动,坐上去不是那么的稳定。由此,学生就能够记住凳子的形状,并能对知识点进行迁移运用,找到教室中其他的方形物体。课尾,在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方形物体的特征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记忆,画出生活中常见的方形物体,以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又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剪纸》时,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与剪纸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先鼓励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剪纸的认识;接着,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介绍剪纸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剪纸的由来和发展情况:(1)大家在生活中见到过剪纸吗?(2)剪纸有什么特征?通常情况下会用在什么地方?以问题引导学生将剪纸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将课堂外的资料收集和课堂内的交流讨论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我国剪纸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培养图像识读能力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能力。
2.展示生活图像
美术课程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趣味性强的内容,如使用图像技术展现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等,这样可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9课《现代建筑》时,教师将生活中的建筑作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包括建筑的外观、结构图纸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个建筑的不同特点。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对我国现代建筑在色彩、外观造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初步感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安排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城市里的现代建筑,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将美术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有效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二、引导多元观察,降低识读难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对象进行多元观察,以此降低图像识读的难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1.观察图像原型
在欣赏写实的图像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迅速回答出图像所描绘的事物、场景及其具体特征,而一旦学习变形的图像时,学生就难以理解图像的内容,这给图像识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图像的原型,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以及图像变化的过程,这样能够降低读图难度,激发学生分析图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什物拼贴》时,教师出示一幅“小猪佩奇”拼贴图像,组织学生观察,让学生简述图像的内容是由什么物品组成的。经过观察,学生发现“小猪佩奇”的形象是由小猪演变而成的,作者用花生作为小猪的身体,用小米拼成小猪的头部与胳膊,用红豆作为小猪的两只脚,而小猪的眼睛则使用黑豆来代替。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把图像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教师先以生活为切入点,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教学内容当中,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再和学生一同思考与分析图片、视频的原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图像识读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
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如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绘画鉴赏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课《版面设计》时,教师开展门票设计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版面设计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简介种类多元的门票样式,如本市的动物园门票、游乐园门票、博物馆门票等,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各类门票的特征与造型。如动物园门票上印有许多小动物的图案;游乐园门票列出了许多游戏项目;博物馆门票上印制有一个文物的图案……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门票的主券和副券之间的差异,包括大小占比、票面信息等细节,要求学生思考门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一张门票,门票的主题和内容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可以是校园音乐会的门票、工艺品展览的门票,也可以是虚拟的门票,如线上活动的电子邀请函等。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仔细观察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积极地投入艺术实践中,亲身经歷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引领有效鉴赏,提升识读能力
美术学科属于艺术鉴赏类科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应当结合美术学科的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让学生不断探究与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1.拓宽鉴赏范围
图像识别要求学生具有鉴别的技能,在观察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做到了解作品的来源和技巧。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眼界及其艺术鉴赏范围,训练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为接下来的美术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罐和壶》时,教师引入青花瓷作为主要欣赏内容。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花瓷》,让学生在悠扬的曲调声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瓶、碗、罐、壶、杯等青花瓷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仔细观察青花瓷的颜色、形状等基础要素,引导学生把握好与青花瓷相关的基础信息。再次,教师开展青花瓷的辨别与鉴赏活动,引领学生鉴别青花瓷独特的花纹,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其他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识别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2.明确鉴赏步骤
在引领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建构自身的美术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6课《找找三角形》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入口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谈一谈自己看到的、联想到的内容,使学生对图像形成主观的评判。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的形状是三角形呢?”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通过解读与分析,对本课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四、进行图像对比,提升识读品质
在美术课堂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美术思维。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图像对比,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品质。
1.对比两幅图像
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师仅进行单一的作品鉴赏教学,会导致学生的美术知识面狭窄。为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在图像对比中观察不同艺术作品的异同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异同。另外,在对比鉴赏中,教师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给学生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为学生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0课《皮影戏》时,首先,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皮影戏的相关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的起源、发展和制作工艺,使学生对我国的皮影戏形成初步感知。其次,教师播放乌克兰的影子剧片段,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最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皮影戏与影子剧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欣赏与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提升了自身的图像识读能力。
2.对比多幅图像
在观察艺术创作的细节特征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多元的艺术表达方法。通常情况下,对比教学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比较两张具有共性的图片,分析图片的特征,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种是比较不同种类的图像,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观察两类艺术品的特征与内容。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图像识读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幅或者多幅图像,让学生清楚地把握图像的特征。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3课《虾和蟹》时,学生对虾和蟹比较熟悉,他们反而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缺乏关注,因此很少注意到虾和蟹的细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对比欣赏法组织教学。课始,教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齐白石和张大千两位画家关于虾的画作,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两位画家所画的虾的差异。学生在对比赏析过程中能够仔细观察,发现诸多细节,学习到更多画虾的窍门。这样教学,能使学生从笔法、造型等诸多角度分析图像的差异和共性,增强自身的辨析能力,提升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表现、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实现综合性发展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图像识读教学的策略,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实现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谢宇松.基于审美心理的图像识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7(13):67-71.
[2] 刘晓燕.美术学科课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图像识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202.
[3] 刘雪.“利用博物馆资源”培养学生的图像感知与识读能力[J].艺术评鉴,2019(15):119-120.
[4] 陈洁.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146.
[5] 严桃梨.图像识读:以美术审美定义儿童审美表达[J].江苏教育研究,2019(26):40-43.
(责编 韦於坊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