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创造精神内涵、生成逻辑及其弘扬路径
2023-02-11许勋恩
许勋恩
(1.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全球疫情到俄乌冲突,再到巴以局势的紧张,各种“黑天鹅事件”给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带来多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44伟大创造精神是动力之源,没有伟大创造精神,中华民族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就无法走在时代前列。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定地行走于中国特色文明之路,必须始终弘扬亿万人民的创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伟大创造精神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伟大创造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创造历程,曾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伟大科技成果,创造了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故宫等伟大的建筑奇迹,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创造性智慧;新时代建造了许多新的世界级大工程,发明了许多站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成为国之重器扬威世界,再次推动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辛勤劳作、精炼工艺、追求突破、敢为人先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铸造历史丰碑、创造人间奇迹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品质。
伟大创造精神穿越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时空,并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得以淬炼。伟大创造精神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思想精辟,集中表现为解放思想的求是精神、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革故鼎新的开创精神。每一内涵都有其内在的丰富性和整体性,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民创造实践的精神写照。解放思想的求是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实践的思想之基,从理论层面深刻阐明了创造实践的求是观。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实践的行动之志,从实践层面深刻揭示了创造实践的行动观。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实践的行动之责,从价值层面深刻揭示了创造实践的责任观。革故鼎新的开创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实践的力量之源,从能动性层面深刻揭示了创造实践的创新观。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标识,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二)伟大创造精神价值意蕴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伟大创造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凝聚了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立足中国实际,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其道路没有母版,没有模板,不是再版,也不是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深化“三大规律”认识基础上独立探索的原创版,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中国特色,开创了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综合协调发展、命运与共的人类文明路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创生性决定了推进其发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终结“休谟预言”,至今还没有很好的经验可循,更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弘扬伟大创造精神,敢于革故鼎新,革除习惯势力和陈腐观念的羁绊,不断探索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方案。
2.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难题需要伟大创造精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时代发展难题是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必经之路。能否不断完善并坚定地行走于中国特色文明之路?能否构建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开创洋溢着现代性精神的新型文明方案?回答好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国人民继续发扬伟大创造精神的优良传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激发全社会创造潜能,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赶超发达国家,赢得战略主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境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建设美好社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切需要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深层次矛盾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3.实现“两个结合”需要伟大创造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蕴藏着创造历史的澎湃势能。中国道路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中国人民以伟大创造精神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结合”的正确道路。伟大创造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道路选择上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敢于冲破“左”倾、右倾机会主义者制造的条条框框,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的”,用科学理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于摒弃旧思想,创造新思想,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坚决破除束缚改革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两个结合”,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契合,创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需要弘扬伟大创造精神。
二、伟大创造精神生成逻辑
伟大创造精神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机理。伟大创造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量,孕育于五千多年的中华灿烂文明,形成于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实践活动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创造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创造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人们的创造实践提供思想指引。人类的一切文明及其发展都源于创造。马克思指出:“只有人才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从事自主的、独立的、全面的创造性活动的存在物,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真正的创造。”[2]37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于创造性实践,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使“旧我”转变为“新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深刻把握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阐明了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少数英雄人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3]24。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伟大创造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就会得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和必然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5]255伟大创造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放思想的求是精神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敢于求异思维,革除习惯势力和陈腐观念的羁绊,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大胆开拓创新,走别人没有、不敢走的道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向、新方法、新道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体现了人民创造智慧和创造光芒。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理论和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 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向更为广阔的创造性领域,充分体现了其追求突破、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造品质,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基本原理与创造实践相结合,探索新道路、创造新理论、制造新事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革故鼎新的开创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伟力,为中国人民伟大创造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是伟大创造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人们创造实践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洗礼、饱受岁月磨砺,而中华文明依然延绵不绝、熠熠生辉,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变通求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次次面对危机考验,又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创造史。创造兴则民族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一个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火重生,屡创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6]55。中华民族曾以其汉唐雄风而领先于当时的文明,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中华儿女是创造精神的认识者,更是创造精神的发动者。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中饱经忧患,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自然、社会与精神层面的压迫,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积极改造自然环境、科学改革社会制度、努力提升精神境界,中华民族凭借伟大创造精神战胜了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艰难险阻。中国人民自古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和“变者恒通”的创造志向。中华民族正是凭着伟大的创造精神,使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世界文明“领跑者”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走“苏联模式”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首建党百余年至今的发展历程,从洋火柴必须进口,到如今量子卫星、北斗导航系统、神威超算、高铁、海洋深潜器以及隐身战机、东风导弹、航空母舰等,伟大创造精神以巨大的穿透力和无限的生命力使中华民族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跃迁,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三)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过程是伟大创造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思想是时代之声,实践是理论之源,创造是实践之本。创造是促进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破除物质财富对人的奴役、摆脱精神文化领域对人的奴役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为伟大创造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实践土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7]443人的解放要求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运动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的现实自由始终只能存在于“人的现实的生命创造劳动”中,因而也始终只能是人的生命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自由。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有赖于人的创造本质的实现和充分发挥,充分印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即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改变自己生活、追求人类自身自由与解放的真正主体。
伟大创造精神就是人们创造实践活动的观念映现和精神总结,是人们创造实践活动的产物。纵观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文明史,人类进行的一切发明、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古时人们另辟蹊径建造了都江堰、郑国渠等,解决因水源、技术问题导致农业产量不高的生产实践难题,推动农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结束长达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经济特区制度的伟大创举,再到新时代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伟大奇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道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难题,实现人类自由解放是人们从事创新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原始社会到石器时代,人们借助外在工具,再到如今的智能时代,所有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的自由与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社会实践中锻造和孕育了伟大创造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一个饱受外族欺侮的国家不仅站起来、发展起来,而且开始迈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三、新时代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路径构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依靠创造精神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创造精神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中国式现代化要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摒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久久为功,在全社会弘扬伟大创造精神,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经验之要
列宁说过:“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8]15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经验之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是特别能创造的党,勇于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品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为弘扬好伟大创造精神积累宝贵的经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
其一,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6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从模仿“苏联模式”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创造智慧和创造力量。中国共产党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治国理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为激发和保障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供了组织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中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
其二,人民创造伟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虚化党的领导、弱化党的领导,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发挥就会迷失方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创造性的组织保证。“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9]1439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伟大创造精神蕴含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思想路线。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社会变革、科学发现、理论创见、文艺创作以及生产劳动和学习生活等方面创造了无数个人间奇迹,其力量源自人民。人民群众具有无穷创造智慧,在顶层设计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社会治理中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取经、凝聚民智民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好办法”。党的领导是人民创造辉煌与奇迹的关键,党的领导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汇聚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有志之才。党的领导可以形成鲜明的组织力和引领力,能够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进而发挥人民创造伟力。
(二)坚持理论创新是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思想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10]9理论就是旗帜,理论就是方向。没有创造的理论,就没有创造的实践。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创造实践,就会陷入被动和盲动危机。创造历史伟业,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和回应人民重大关切需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精神力量。
其一,理论创新是伟大创造精神本质内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质。理论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理论的生命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9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人民创造伟力的空前发挥,有赖于党的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引。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引领人民遵循创造的正确发展方向,为人们自由与解放的创造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人们的创造实践,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坚持规律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是伟大创造精神核心要义和本质体现,它赋予理论以时代性、先进性。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取得实效。立足当今时代,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攻坚克难、革故鼎新,需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
其二,创造实践需要理论创新引领。创造历史伟业需要先进思想指引,伟大创造需要依靠科学理论引领。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就不能是先进的政党。一个没有创造精神或创造精神匮乏的政党是不可能引领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6]55。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指南,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很多问题猝不及防,很多困难不可预测。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凝聚和激发起全党全国人民创造的强大力量,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中国共产党首先要永葆创造精神,对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思考与研究,围绕“两个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力量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38人不是这个世界无足轻重的旁观者,而是这个世界积极能动的塑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是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题中之义。
其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原理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原理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成功之处就在于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实质上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要进一步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尊重民意,重视民众表达以及民众诉求,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智慧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到如今的高铁、共享单车、扫码支付、网购,无不展现中国人民杰出的首创精神。人们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是弘扬人民首创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其二,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11]565-566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发挥着决定性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事、烦心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进一步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的创造热情。
(四)坚持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是弘扬伟大创造精神的实践之策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1]30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举措。科技创新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引领。
首先,培育敢于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新发展理念赋予创新丰富内涵,并突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今世界,创新创造能力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要把创新创造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培育创新意识,形成尊重、渴望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创新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宽容那些“探索性失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价值导向,为创新者开道,把创新文化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夯实激发创造活力的良好创新氛围,以进一步释放中国人民的创造活力。
其次,树立科技自强的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自信。唯有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赶超发达国家,赢得战略主动。迈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才能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甚至发动贸易战,就是为了阻碍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筑牢科技自立自强之基,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发展需求为指引,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瞄准科技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树立信心,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
最后,建立一套敢闯敢创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促进创新创造的重要保障,对释放创造潜力、激发创造活力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没有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技术研发的创造实践是一项革故鼎新的开创性事业。我们要利用好举国体制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建立一套敢闯敢创的激励机制,实现创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激发创新活力,产生更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四、结语
一个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并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源自创造。“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79,马克思的这一宣言蕴含着人与生俱有的创造伟力。伟大创造精神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催化剂。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要将理想变成现实,需要重点研究如何建构党的全面领导和发扬中国人民创造精神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持续激发亿万劳动者的巨大创造潜能需要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