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探索*

2023-02-11谢春平郝慧华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熊猫课程内容文明

谢春平,王 岛,郝慧华

(琼台师范学院 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分别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论述[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3]。近年来,国家和各地也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明确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例如,《天津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条例》第十二条和十九条等规定:学校、幼儿园、科技馆等教育机构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4]。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5],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的方式传递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亲近自然,为自然而动”的目标。本文拟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章节为例,探索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体系,为其他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范例。

一、课程设计原则

(一)课程内容本土化

教材以“问题→探索→研讨”的方式,提出了三个问题[6]。地球上生物种类那么多,人类为什么还如此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果仅是回答问题,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深层次内涵。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章节的内容,最好的方式是使课程内容本土化。做法如下:

一是要关注当地生物多样性。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生物多样性,并探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城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动物园,或在乡村开展农家乐活动,观察当地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价值,并探讨如何保护这些物种。

二是要着眼于当地环境问题。学生需要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并探索可行的保护方案。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调查水污染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种植特定植物或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等方式减轻水污染。

三是要基于本土文化,关注当地的保护措施。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传统和现代举措。例如,在某些地区,种植传统草药和果树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的平衡,可通过介绍当地农民的种植经验,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保护措施。

总的来说,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本土化,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入具体的案例支持,将生态文明与环保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

(二)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公民,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断巩固的长期目标。具体可理解为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文化观念、培养生态智慧、培养生态文明行动力和创新能力。三维教学目标是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7]。不论是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还是三维教学目标,都强调了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应明确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三维教学目标有效融合(表1)。

知识维度:说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它是如此的重要。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讨论不同的生物类别、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举例来说,可以介绍在当地具有显著地位的一些动物或植物种类,让学生了解它们的重要价值。

技能维度: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了做到有意义的行动,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这个维度里,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保护技能。例如,提供适当的实例来演示如何使用生物多样性图书馆和在线数据资源,以及如何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食物。若是乡村地区,亦可用外来入侵物种的反面案例来说明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情感维度: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除了知识和技能,教师还需要从情感维度来教育学生,传达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到一些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影响的例子,以及其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目标,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体系,可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

(三)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相匹配

当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相匹配时,教师可以采用教育目标定向的方法。这种方法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它认为教育是根据学习者所需要的特定技能和知识来设计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能力提升[8]。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将课程目标和内容通过三到五个教育目标组织起来,在这些目标之下,设计相应的具体任务和行动。

将上述三个课程目标重新组织为更具理论性的教育目标定向的形式: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关于本土物种多样性和当地环境问题的知识。相应课程内容:介绍本土物种多样性、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在实地环境中识别和描述当地物种。相应课程内容:在野外实景环境中,提供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学习和练习识别和描述当地物种的技能。此外,可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参与机会,如环境保护、志愿活动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相应课程内容:介绍当地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本土文化、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从当地的风土人情中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设计课程内容的顺序时,教师可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从探索知识开始,引发思考作为过程,最终升华到唤起情感响应的目的[7]。同时,教师应该贯穿于课程内容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运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更善于思考问题、更有效地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这些课程目标和相应的课程内容可以为课程带来更具体、可操作和有效的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四)校内课程教育与户外教育的结合

户外教育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和体验的教育方式。它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帮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得到拓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9]。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做好两者结合。

首先,教师在校内课程中应以当地环境为背景,引入一些本土的实际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环境。例如,可以引入区域或国家的物种多样性,介绍它们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重要性,说明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其保护所做的努力。

其次,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机会,例如,在本地的农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森林、城市次生林等进行实地考察,探索物种种群,观察群落结构,体验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察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探究背后的环境成因。这既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背景和需求,定向设置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例如,在城市环境中,可以通过在校园内种植一些本地树种,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当地植物种群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如果学生来自农村,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传统农耕方式,通过改善种植环境,促进物种种群的更新和保护。

校内课程教育与户外教育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通过具体的现场案例,在户外实践和体验中强化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增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关注,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参与体验式学习设计

参与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10]。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参与度,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11]。相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参与体验式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式学习?下面以大熊猫的保护为例,介绍如何通过参与体验式学习设计,帮助小学生深入了解熊猫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工作。

前期准备。活动开始前应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熊猫的基本生态习性,及其生存环境、保护措施等相关资料,以便于后续学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到熊猫的栖息地进行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熊猫的生存环境,了解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活状态。

根据实地考察结果,设计参与体验式学习活动。(1)组织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对熊猫的形态特征、习性、种类、生活环境等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设计实践性活动:组织学生进入角色,扮演保护员、熊猫、侵入者等,模拟栖息地冒险、寻找食物、爬树逃避猎人等场景,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了解熊猫的生存状态,感受到保护行动的重要性。(3)进行互动游戏:引入互动游戏环节,比如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熊猫标志,通过寻找、收集标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熊猫的习性,间接传达保护熊猫的信息。(4)相关主题课堂:如制作熊猫画、写议论文、做演讲等,让学生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深入了解熊猫的生态特征和保护措施。

结果评估和总结。指导学生及时总结本次活动经验和心得,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设计考核标准,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

通过上述步骤,学生们能够在体验中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种类、习性,掌握保护大熊猫的方法,同时在游戏、互动、移情等方式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评估设计

课程评估是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12]。(1)设计课后测试,测试学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理解和知识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该围绕主题进行设计,以测量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理解程度。(2)设计参与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意义。例如,设计种植植物、制作环保手工品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以此评估学生对生态环保的意识、态度和行动能力。(3)借助互动和反馈机制,进行教和学的双向交流。例如,设计小组讨论、在线问答、个人反思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反映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可操作、实用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4)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例如实验操作、小组合作、主题演讲等,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改进教学模式和内容设计。

三、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采取可持续的环保行动,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同时,科学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也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以具体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实例,探讨了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相关设计,举出了具体课程设计原则,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估设计,可为其他课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熊猫课程内容文明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爱“熊猫”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