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洛民歌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3-02-11吕知腾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河洛民歌艺术

吕知腾, 陈 尧

(洛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河洛民歌发源于黄河与洛水交汇的河洛地区,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王风》《小雅》等就记载了西周、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民歌[1]。河洛民歌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有学者对河洛民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葛坤英梳理了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音乐传说和出土古乐器,提出中国艺术根在河洛,指出河洛地区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2]。王莹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分析洛阳民歌具有典范性、地方特色、强大的生命力等特征[3]。刘英丽分析了河洛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育功能,认为河洛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4]。薛伟从语言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对河洛民歌的腔、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河洛民歌的音调是依字生腔[5]。这些研究充分肯定了河洛民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河洛民歌也备受冷落并逐渐衰亡。本文从河洛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出发,分析当下民歌影响力下降和传承断层的原因,提出河洛民歌创新发展策略,以期助力河洛音乐文化传承和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一、河洛民歌的艺术特征

河洛民歌是河洛地区人民生活的艺术写照,旋律调式多属五声音阶的宫、徴调式,少有商调式。旋律以宫、商、徴三音为功能音,被强调于乐曲的句首及句末,有“宫、商、徴”“商、徴、宫”“商、宫、徴”“徴、商、宫”等组合形式。宫音相较于商、徴两音更为重要,通常在乐曲旋律中占据主要节拍或通过反复强调来突出其主要地位。在曲式结构方面,河洛民歌多呈现单一部曲式结构或在其基础上加以简单变化。该曲式特征与当地简单、淳朴、热情、豪爽的民风相呼应[2]。

河洛民歌的形式丰富多彩,按照音乐形态和演唱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小调、叫卖调、经歌等四种主要形式。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从事各种劳动时所唱的一种号歌,根据生产劳动形式的差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号子,有驱除劳动疲劳、提高生产效率的功能。小调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民歌形式,歌词内容多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叫卖调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小商贩在街头巷尾、集市庙会上为推销货物、招揽生意而即兴创作的一种以呼喊方式为主的音调,歌词多为介绍产品名称、质量以及使用说明,曲调与方言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经济价值。现今,在当地的一些农村集会上还能听到叫卖调。经歌是洛阳当地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歌形式,分为在室内演唱的“座经”和在室外边唱边舞的“跑经”。据《洛阳市志》记载,在每年正月十三日的关林庙会和农历五月二十一的龙门庙会上有许多市民演唱经歌。1981年的龙门庙会上参与跑经的多达3 000人[6]。

二、河洛民歌的传承现状

社会经济变革对于河洛地区的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劳作模式影响极大。当河洛民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其传承与发展必然面临严重困境。

(一)传承内在驱动力消减

传统河洛民歌的精神娱乐功能在农耕社会较为明显。而今,歌词内容与当代审美、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在年轻人中产生共情。例如,位于伏牛山东麓,沙河上游的河南鲁山县有一首《纺花曲》:“纺花车圆又圆,铁打锭子,蜡打弦,八块板,绑哩圆,桑木绞把手中缠。”[7]纺花是过去劳动妇女的必备技能之一,《纺花曲》是对传统纺花流程的描述。如今,服装皆来自机器生产,人们对纺花劳动缺乏想象,对《纺花曲》的歌词内容以及艺术价值很难理解与体会。并且,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西方古典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音乐形式对河洛民歌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带着乡土气息的淳朴民歌不再被大众所接受,失去了大众欣赏和传承的内在驱动力。

(二)传统传承基础断层

通过对河南洛阳部分乡村的走访调研发现,老年人对当地传统民歌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有的还能够演唱一些曲目,而在外的年轻人由于长时间离开了民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只在返乡探亲时才可能听到长辈的哼唱,对民歌缺乏基本理解和兴趣。民歌传承的基础被瓦解,断层明显。

三、河洛民歌的发展路径

河洛民歌已基本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如果不经过现代艺术改造很难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因此,只有进行本体内容、传承方式和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实现对河洛民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一)创新本体内容

1.经典河洛民歌素材的挖掘和改编

《诗经·周南》开篇之作《关雎》历来备受推崇。《毛诗序》认为,《关雎》作为风的开端,意义在于风天下而正夫妇,有教育教化的功能[8]。现代作曲家赵季平选用D羽七声调式,运用了“比”“兴”的创作手法和完全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与原诗文的艺术特色和结构高度契合,使《关雎》成了一首旋律优美、生动感人的歌曲,在现代社会被广为传唱,它所蕴含的礼乐文化被重新认识。

《关雎》的启示是要深挖经典素材,赋予它当代艺术表现手法。除在曲调方面进行创新外,还可以对歌词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和扩充,加强诗词内涵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可结合当下审美,参考舞蹈《唐宫夜宴》的表演方式,对诗词内容进行历史还原、情景再现,创作出为当下人民所喜爱的新民歌。

2.现代优秀河洛民歌的再创作

现代河洛民歌大多由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即兴创作而成,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风味。如,体现抗日精神的《八路军开下山》等经典作品,蕴含着近现代时期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审美观、理想信念等文化精髓。因此,在民歌的传承上要适当融入新元素,通过再创作,丰富河洛民歌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时代感和新鲜感,产出高质量的民歌作品。

(二)创新传承方式

将河洛民歌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升民歌表演者的演唱能力和表演水平,还能更好地发挥河洛民歌的教化作用,提升大学生和地方民众的人文素养,实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目标。首先,应将河洛民歌纳入对应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开设相关课程。其次,对河洛民歌及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编写教材。此外,在实践教学中组织演出、主题沙龙、研学游、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鉴赏力,扩大河洛民歌新一代传承人的培育群体。

(三)创新传播形式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通过发掘乡村丰富深厚的人文资源,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文化产、以文兴业”的理念,为河洛民歌的保护与传播指明了方向。建立以传承河洛民歌文化、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主要目标的文化传承基地,有助于突破传播困境。基地中可设置民歌传习所、文化活动室等场所,以传统河洛民歌教学为主要内容,侧重实践、娱乐功能,鼓励青年人和民歌爱好者参与传唱活动,发挥传承基地发挥长效作用。在文化传承基地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注重打造精品节目,逐步形成地方文化品牌;通过举办专场演出活动和多方媒体宣传,拓宽受众群体,推动河洛民歌高质量发展。此外,要善于运用网络电视、数字杂志、短视频APP平台等新媒体,不断丰富河洛民歌的传播阵地,降低传播成本,在空间、时间、受众上实现河洛民歌传播的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河洛民歌艺术
河洛释语·瓷板画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纸的艺术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从元符号看文化联想——论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的关系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