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民间故事动物母题的生态意识解读

2023-02-11李所旺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异类母题民间故事

李所旺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一、引言

缅甸气候炎热,雨量充足,拥有众多的溪流和树木繁茂的山谷 ,被称为“森林之国”,由此孕育了十分繁多的热带动物,这些动物与缅甸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打造和谐美丽的大家园。在缅甸早期社会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类比动物,想象动物的生活与性格心理,使其人格化而构成动物故事的最初形态。 他们以故事的方式对动物的认知和爱憎情感进行记载,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动物故事,动物故事是缅甸乃至东南亚口头文学中最具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一类。 缅甸文学界素有“缅甸小说始自五百五十佛本生故事”之说,缅甸文学家经常用佛本生故事作为素材从事文学创作,印度的《佛本生经》包含大量动物本生故事,如《狗本生》《竹蛇本生》等等,对缅甸民间文学产生较大影响。虽然受本生经影响较深,但本生故事在缅甸发生了本土化的过程,这些故事根植于缅甸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动物故事自然被烙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缅甸先民独特的审美世界和审美观念,是情感的外化。缅甸正是民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动物故事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后辈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缅甸民间动物故事的母题类型及生态解读

按照中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型式》中的故事分类法,主要把动物故事分为“动物”以及“动物和人”两大系列,本文探讨生态哲理,侧重于从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缅甸民间故事中,动物和人的故事母题可以分为动物报恩母题、异类婚母题、人与动物交友母题等几种类型,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传递人类与动物谋求和谐共生关系的愿望。

(一)动物报恩母题的生态含蕴

缅甸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神秘的佛教色彩和缅甸民族的特性,字里行间闪烁着佛教的影响,洋溢着缅甸民族的气息。 缅甸早期受到了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影响,因此,佛教文化中的因果业报思想成为缅甸重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动物报恩母题不仅是对善有善报这一优良品德的褒扬,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一幅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缅甸民间动物故事中,动物报恩母题的故事情节基本上是:人类喂养或救助了小动物,动物通过帮助人类解决困难报恩。典型故事有《两个忠实的奴仆》《金鹿》《感恩兽》《王子和知恩的狼》等,这些故事讲述人类拯救了动物的生命,动物反过来报恩,报恩的主体有猫狗、鸟类,或其他动物,报恩的方式为通过给予人类物质财富回报等方式,帮助人类解决难题,达成目标,转变命运。

《龙女》是神奇婚姻的故事,是特殊的动物报恩故事,与中国“田螺姑娘”故事的故事情节大致无异。田螺姑娘的故事情节多数是由“解救放生”“现形报恩”“喜结姻缘”这几个情节单元构成,讲的是单身男子得螺,螺化为女子并为男子做饭的故事。《龙女》的主人公是以龙的形象出现的,故事的情节链为:男子救下一条鲤鱼——龙女从雕像里出来帮男子做家务——男子躲着窥视龙女——两人相恋并生活在一起。故事开头便融入了动物报恩母题,心地善良的男子拯救了一条由龙女化身成的受困的鲤鱼,男子对她有了救命之恩,接下来的情节就是“田螺姑娘”的情节了,女子为报答男子的恩情化身为雕像,之后从雕像出来变成人为男子操持家务,而后两人喜结姻缘。故事实际上是动物报恩母题与异类婚母题的交织,龙女的形象代表着有恩必报、喜爱人间勤劳善良的男子、拥有财富和神力等等,在大多数的民间故事中都扮演着一种美好的形象。缅甸崩龙族的《田螺》故事大致与《龙女》相似,只不过两则故事在功能上会有所不同,《田螺》没有出现双方喜结姻缘的情节,田螺报恩的方式为给鬼夫妻做饭。

在动物报恩母题故事中,也有不懂得尊重动物,蔑视动物生命的人物形象。《冒犯恩人,遭妻子遗弃》故事中,丈夫上山遇难,被猴子救助,不料猴子却惨遭丈夫毒手,妻子知晓后弃夫离家。故事中男子的行为是对动物生命不屑,不知动物之恩,最终受妻子抛弃。《正义之鼓》故事也是讲述王子因无视鹤的生命被国王处死的故事,这类故事还有《獴也死了,孩子也死了》《忘恩负义的渔夫》等。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动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动物有着自己的命运不能随意杀害,任意伤害动物,无视动物生命,人类终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失去性命,同时也为不尊重和蔑视动物生命的行为发出警告。

动物报恩故事有着强烈的道德训诫,教育人们不仅要心善,更要行善,对动物要加以关爱。那些救助动物生命的人往往是善良的,他们对动物实施救助并不求回报,仅仅是出于对动物的关爱。动物身上是有灵性的,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体验,人类帮助了动物,动物同时也会以另外的方式给予福报,体现善有善报的因果业报思想和众生平等的观念,同时传递出一种朴素的生态观——人与动物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应尊重并善待动物,那些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轻视自然其他物种生命的人终将受到惩罚,充分体现缅甸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异类婚母题的生态含蕴

缅甸的民间故事中,有很多讲述人与动物通婚的故事,而这个“动物”,在大多数故事中是由人变形而来。李天赐曾说:“大多数故事的故事中人的地位并不高于动物,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能明显看出人是不如其他动物的,所以人类常需要变形为其他动物,借助其专长以突破困境。” 打破了“人贵物贱”、“鸟兽不可与同群”的说法,指出自然界中以人类为中心观念的错误性。

“异类婚”故事,是指故事主线在人类和异类的婚姻中展开的故事,这些异类,可以是花草树木,可以是鸟兽虫鱼,也可以是神灵精怪。就人类与动物成婚的故事而言,要么男人娶了动物幻化而成的女人,即异类妻,要么女人嫁给动物幻化而成的男人,即异类夫。对缅甸而言,要么动物的前身是王子或公主,与公主或王子相恋,要么动物历经曲折变为人形,与王子或公主成婚,反映缅甸宫廷文学王子和公主的爱情传统,符合缅甸人独特的审美习惯。

中国的异类婚故事一般是动物变成男人或女人与人类相遇,双方历经种种困难最终生活在一起,或是因误会导致双方天各一方。而缅甸的异类婚故事大多要经历两次变身,大部分故事中都是王子或公主被下咒,幻化成动物与公主或王子相遇,后因咒语解除恢复成人,双方历经种种考验最终生活在一起。这类幻化型故事通常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外貌、语言、思想和行为。《鹦鹉王子》讲的是一位英俊聪明的王子幻化成鹦鹉与公主相恋,而后打破诅咒幻化成人形,与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故事中的王子经历了两次变身,即王子幻化为鹦鹉,再从鹦鹉变为人形,幻化的中介是巫师的诅咒。幻化成的动物事实上与人类无异,它们同样还保留人类的思想感情和言语举止,使故事富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表现人与动物相亲相爱的亲密关系,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念,这类故事还有《青蛙王子》《金龟》《蛇王子》等等。

除了动物与人类成婚的故事外,在缅甸的异类婚故事中还有植物与人类成婚的故事,最典型的就是《孟加拉苹果里的公主》。故事讲的是寻妻心切的国王与孟加拉苹果树上出来的一位美貌绝伦的公主一见钟情,两人几经波折后幸福生活在一起。故事中的公主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变身,一是变成荷花,而是变成芋头,三是由芋头变回人形。故事一开始指出,公主是孟加拉苹果长出来的,可见,植物孕育了人类的生命,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交织的亲密关系,通过动植物幻化表现出人与自然其他生物别无二致,大自然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缅甸的异类婚故事并不局限于人与动物通婚,而是将范围扩大到整个自然界,任何生物,包括动植物,都可能成为与人类成婚的对象,由此足以管见缅甸先民与万物共生、人与动物平等的生态观念。

民间故事中朴素的生态意识,在异类婚故事中得以体现。在这类故事中,蛇、鱼、鸟类、青蛙等动物都可以幻化为人,与人类相恋成婚。民间故事在把自然界“人格化”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自然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人类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饱含浓郁的人类情感的生态情怀。

(三)人与动物交友母题的生态含蕴

除了动物报恩母题和异类婚母题之外,生态观念还体现在人与动物交友型母题中,缅甸民间故事中不乏对人与动物间深厚情谊的描写。在这类故事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体现为人与动物互帮互助,两者是相亲相爱的朋友关系。

《美人鱼的儿子们》是缅甸克伦族关于王子和灰姑娘——美人鱼的故事。故事情节之一讲述的是美人鱼的儿子孔达遭算计被困在大鸟夫妇生活的大树上,大鸟因需早出晚归外出觅食无法照料它的孩子们,心地善良的孔达帮助大鸟儿细心照料还未孵化的两枚鸟蛋,直到它们长大成年,羽毛渐丰,体格健壮。大鸟夫妇为回报孔达的恩情,到附近人类居住的村庄为孔达衔来了各种生活必需品、稻种和蔬菜种子,在森林里给他开垦了一大块旱地,还帮助孔达拔除杂草和灌木、烧荒、播种,为孔达在大树的枝丫间建造一个栖身之所,还为他弄来人类的各种农具、锅碗瓢盆等,直到把孔达的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才带着子女离开。从此,孔达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庄稼和瓜果蔬菜获得大丰收,大鸟夫妇不时来看望他,到稻谷收割的季节还为他建粮仓,而到了鸟儿们产卵的季节,孔达也会帮忙照料, 二者是恩人关系,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故事中的动物充满灵性,它们在需要时得到了人类的帮助,而当人类身处孤立无援之时,动物会以百倍恩情报答人类。正是人与动物相互帮助,互相关爱,使得双方的难题都得以解决,从而延续生命,过上美好生活。《鸟王的好朋友 编箩的穷小子》讲述人与动物之间情同手足的感情;《长耳朵王子》讲述一位长耳朵的王子在豺、狼、老虎和狮子的帮助下成功娶妻的故事;《拇指哥儿》也是讲怪异儿拇指哥在母老鼠的建议下找到了变为正常人的方法;《力量的较量》是对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呼唤,双方不应是相互敌对的仇敌关系,而应是相亲相爱的朋友关系。这些故事虽然是以人类的视角进行阐述,但秉持的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而是将人类与动物同时看做大自然的一员,双方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

这类故事还有将动物作为亲人死后的化身,这也是民间故事中不容忽视的。《大乌龟》一开始就讲到母亲在捕鱼时被打落到水里,变成了一只雌乌龟,后来从乌龟的骨头中又长出了一棵金银树,小女主人被热水烫死后变成了鹭鸶,鹭鸶被杀死后又变成了果实少女,这与佛教出现前或者至少是非佛教时代的民间信仰有关,它们认为暴死只会缩短人的寿命,只有患重病死去才是生命线的终结,暴死后变成旁的生物,尤其是变鸟,在民间故事中十分普遍。《杜鹃鸟的由来》一则故事是缅甸北部的民间故事,故事中说杜鹃鸟是人变的,它是哥儒的妻子玛莎为之殉情死后的化身,虽然他们死了,但他们的爱情并没有结束,哥儒变成了大榕树,玛莎变成杜鹃鸟,杜鹃鸟经常会在大榕树上发出“谷谷—谷谷”的叫声,就是对丈夫名字的呼唤。《孔畅络与楠妩缤》是缅甸掸族的一则代表性故事,与流传在中国傣族地区的叙事长诗——《俄并与桑洛》情节基本一致,叙述了孔畅络与楠妩缤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之一讲的就是楠妩缤的孩子出生就夭折了,她将孩子的尸体放在一根树桩上,死去的孩子变成了一只鸟儿,这只鸟儿发出“咚络—咚络”的叫声,人们认为这是孩子在呼唤他的父亲孔畅络的名字,直到现在,掸族人仍管这种鸟叫“咚络鸟”。

从人与动物交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毫不逊色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甚至有时候较之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更和谐。对于缅甸人民来说,“动物”的美学思想与南传佛教有着密切联系。受南传佛教影响,缅甸人民相信“轮回”,佛教认为人死后由于生前行为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新生命,而新生命体的行为又会产生以后的生命体,这就是所谓的轮回。在“轮回”和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下,人们平视人类生命和动物生命,摒弃人类至上的生命观,构建起广博的生命世界。人与动物亲如家人朋友般的感情揭示出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自然观——人类与动物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应该平等对待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结语

缅甸各民族凭借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创作出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艺术形式演绎了缅甸民族传统美德和民众的审美取向,动物母题中的生态意识与这种美德和审美取向密不可分。动物故事跨越物种和时空的界限,刻画出一个情感化和生态化的世界,教育我们不仅要成己,还要成人,更要成为自然万物,这就是动物故事的精髓所在。篇幅短小、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是缅甸先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动物报恩母题、异类婚母题还是人与动物交友母题,都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平等和谐相处的关系。透过民间故事的动物母题,我们可以得出缅甸人民对于动物的观念,那就是人们摒弃人类至上的生命观,秉持万物众生平等的观念,平视人类生命和动物生命,赋予动物与人同等的地位。在缅甸的这些民间动物故事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有道德和情感维系的,有些故事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理想世界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些故事则是对任意伤害动物生命、破坏自然和谐行为的诟斥。故事将动物和美德连结在一起,批判无视动物生命的行为,褒扬爱护动物生命的善举,用道德贯通了生命世界,这就是动物母题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异类母题民间故事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毛毛虫中的异类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鱼中的异类
鹦鹉中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