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边境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探析
2023-02-11付喜娣
付喜娣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一、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是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共赢的战略性问题。2013 年9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积极发展与沿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中体。“一带一路”战略建构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是促进欧亚国家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受到欧亚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由于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的影响,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过程中,刻意扭曲中国的真实形象,“经济暴发户”“中国威胁论”等观点不胫而走。为了扭转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负面的刻板印象和脸谱化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的“一带一路”舆论环境,加强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现实而又迫切的意义。
云南边境地区地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中间地带,无论是从地缘或是人缘的角度来看,在开展对外传播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边境媒体更应该肩负起国际传播的重任,向邻国友邦展示积极健康的国家形象,讲述能代表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形象、中国传统的新旧好故事。
二、边境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已呈现新的变化。以中央级媒体为主导的跨国媒体集团已不再是我国进行国际传播活动的唯一选择,作为地域更加广大、接壤国家最多的边境地区,当地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在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提高国际话语权,实现国际舆论破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但就目前来说,国际舆论的话语权还主要掌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手中。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的影响,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西方媒体刻意制造出了中国“经济暴发户”的形象,严重扭曲了中国的真实影像。例如,在“一带一路”战略云南段的推进过程中,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阻止中国从西南地区进入印度洋,不断利用部分缅甸媒体煽动反华言论,并宣称“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殖民主义扩张”的一部分,试图阻碍中缅经济文化交流的合作,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缅甸民间呈现出较为消极的形象。有研究表明,缅甸民间媒体《伊洛瓦底》网站对中国的态度较为负面,并认为中国是需要提防且不稳定的国家镜像 ,这展现出了一部分缅甸民众对中国持有的不友好、排斥的态度。甚至有不少受媒体诱导和多种势力影响的缅甸普通民众对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项目表示公开反对,认为其不但掠夺了缅甸的资源还破坏了缅甸的生态环境,中缅合作的密松水电站的暂停建造计划就是典型的事例。要想扭转刻板化、脸谱化的国家形象实现国际舆论破局,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势在必行。
(二)增强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软实力”指的是“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或金钱达到目的的能力,它来自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赢得胜利,而且取决于谁的故事赢得胜利”。 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国际传播过程中最好的沟通桥梁,通过文化来增强其对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国家软实力的本质为国际认同,是人们自愿跟随一国的意愿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种力量,人们接受它并转化为自己观念的一种文化。美国纽卡斯尔大学迈克尔·巴尔教授在《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中提到,欧洲对中国的感觉“并非仅是疑虑,而是恐惧”。在中国国家形象依然是碎片化、刻板化的当下,通过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帮助西方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通过讲好一个个中国故事来给外部世界一个清晰、完整、真实的中国图式,对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带一路”战略云南段地区,特别是跨境民族地区,利用跨境民族少数民族语言优势来讲好跨境民族的中国故事,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实现“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提升国家形象,加强民族认同
“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家形象是“国外公众通过传播媒介对一国情况的总体认知和总体评价,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 所以,国家形象的建构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形塑作用。边境媒体作为国家主流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不可替换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云南段,以中缅边境地区为例,此地长期居住着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等16个跨境民族,由于地缘相近或血缘相亲,在语言或文化上都极具相似,还保持着长期的通婚访友、朝神拜佛、互市贸易等民族习俗,是我国开展国际传播、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边境媒体的传播中介作用,扩大跨境民族的传播“朋友圈”,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云南边境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优势
中国故事讲得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外部世界的心中是否形成了关于我们所期望的中国形象。 充分利用边境媒体特别是利用好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意义。边境媒体是我国面向周边国家提升国际传播力的直接践行者,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
(一)具备天然的地缘和人文条件
以“一带一路”中缅边境地区为例,中缅边境线全长2186 公里,与缅甸接壤的云南州市共有6 个,分别是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它们山水相连、田梗交错,边境线上的“小道”“便道”不计其数,往来交通十分便利。地缘上的亲近,使得中缅边境的跨境民族日常生活交往十分密切,边市互贸、跨境通婚、节日聚会等活动从未间断,形成了相同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天然的地缘和人文条件,为边境媒体开展对外传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
自古以来,边境地区就有边民互市、跨境经济合作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缅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中缅关系也从传统的胞波情谊到中缅命运共同体转变。据统计,中国主要向缅甸出口成套的设备和机电、纺织、化工、金属和车辆配件等产品,缅甸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农产、木材、水产、珠宝等产品,经济合作的互补性极高。 共同的利益基础是开展国际传播活动最根本的保证,而充分的媒体信息沟通和人文交流又是促进共同利益的内在要求。以缅甸《金凤凰》报 为例,其中的“美丽德宏”版块主要的议程设置还是与中缅经贸合作相关的议题为主,例如2023 年1 月16 日的《瑞丽口岸宣布全面恢复通关》、1 月23 日的《德宏推进中缅边民互市贸易园区建设》。可见,对于缅甸普通群众特别是缅甸华人来说,其最关心的还是中国与缅甸间的经济政策,共同的利益是其友好合作的基础。
(三)相对完善的文化沟通模式
跨文化交流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影响对外传播成功的因素之一便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对外话语体系的差异。利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来充当两国对外传播的中间人和媒介,则有效避免了国际舆论环境需要语言置换的难题。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不少边境地区也建立了对外传播的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例如2015 年云南德宏传媒集团建立了国内唯一一份有刊号并公开发行的《胞波(缅文)》报,填补了国内对缅宣传长期以来没有专业缅文报的空白,搭建了中缅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除此之外,利用边境媒体来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对外传播,还可以对社会敏感点进行及时回应,避免境外媒体的文化渗透。由于文化背景中语言和宗教的相似性,境内外跨界民族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有着共同的关注点,而主流媒体渠道很难对相关话题进行针对性解答,特别是国家级的媒体平台,更是难以顾全信息的权威性与发布速度。 而边境地方媒体能在第一时间对突发敏感事件进行解读,不但提高了话语权,同时避免了部分境外反华势力的文化或宗教渗透,维护了国家的形象。
四、云南边境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
边境媒体虽然是我国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较弱,且西部媒体产业受机制、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发展等多方面的限制,云南边境媒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媒体集团相比,其差距更为悬殊,其国际传播能力更弱。另外,边境媒体在满足少数民族文化需求方面,也有所欠缺。有研究表明,官方新媒体的民族文化内容跟不上傣族青年消费需求,地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尚不能引起傣族青年群体的足够注意,而民族文化的传播只能通过个人的社交媒体进行。 为了满足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消费需求,不少跨境民族通过境外媒体获取民族文化或宗教文化信息,但也潜藏着文化渗透或宗教渗透的非传统安全风险。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优化边境媒体的对外传播战略,一方面可以满足境内少数民族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边境媒体“内宣即外宣”的特点,将中华文化传播到相邻国家,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一)积极建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传播中国好声音
国际话语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国际舆论议题设置方面,主动设置、引导议题较少,被动接收较多。 增加国际舆论议题,建构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对外传播的效能,则离不开叙事话语的积极转型。
1.在叙事题材方面,要精选少数民族优秀素材,深度挖掘既能展示正面国家形象的文化元素又能体现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在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要特别展示中国民主法治繁荣进步的现代国家形象和平等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中华民族形象。文化和价值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有效的途径。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民族节日,像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又有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像傣族的剪纸、白族的扎染、德昂族的木偶戏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民族传统节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边境主流媒体在传播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作用既可以强化族际沟通,又可以增强民族认同。
2.在叙述角度方面,一既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有个体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和个体的和谐统一,个体首先是集体中的个体,而西方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不同的文化映射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叙事话语。在中国的媒体叙事话语体系中,叙事题材更多的是倾向宏大叙事,视角更多的是政府视角,而个人视角和民间视角则较少出现。有学者研究了缅甸媒体中的中国镜像,并对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报道题材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新闻报道主角多为“大人物”,例如中缅领导人、企业家等,缺乏官方背景较浅的基层“小人物”,这与西方更重视个体表达的主流话语体系相异,国外受众对此难以产生亲近感。 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了解国外受众感兴趣的中国题材,社交媒体时代讲究的不再是一元话语的“大而全”,而是多元语态的“小而美”。 中国题材国际化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接地气的小微展现。二是要全面客观真实。要用客观平和的心态讲故事,改变好面子的毛病,既讲成绩,也讲问题。“面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面子”不仅代表的是个人的自尊,更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名誉,它体现着人格价值。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体现在行为上就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评论,难以接受他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面对媒体负面报道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遮蔽和掩盖,而不是站出来及时回应,从而丧失了话语主动权,导致媒体公信力较低。要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就要重视舆论引导,特别是提升重大问题的发声能力。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树立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大国心态,改变过去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的毛病,适当的负面报道并不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反而能向国外受众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国家形象。
3.在叙述语言方面,要去宣传化,放弃外宣思维,重视互联网思维。由于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的对外传播机构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一种说教意味,自顾自话地讲述自己的民族故事、国家土地、风土人情,叙述的主观性非常强,而故事性和趣味性严重不足。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受众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开展对外传播必须要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媒体议程设置,否则便会被受众所抛弃。受众是谁?受众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云南边境地区开展对外传播更需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属性、需求和满足方式。地处云南边境的跨境民族由于受早婚习俗、缅北局势动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缅籍学生一般辍学早,大多数只完成中小学义务阶段的教育,极少参加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对中文的理解力和阅读水平并不高。即便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层次更高一点的缅甸华侨,由于长期受缅文教育的影响,中文水平也有限。因此,针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对外传播,在叙事话语方面要多使用个性化语言,特别是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多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少使用文本书籍中的专业术语,要通过个性化语言来吸引和劝服受众接受媒体内容,而不是向国内主流媒体通过强迫和灌输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要用一种外部世界可以理解、可以明白的方式进行沟通。
(二)坚持经济合作和国际人文交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和共赢,它不仅需要国家外交、政府外宣以及主流媒体的协同合作,同时也需要走出去的企业、个人、社会组强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扩大知华友华国际舆论朋友圈,为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要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传播合力,特别是境外华侨和跨境民族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外国合作伙伴。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国外的当地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通过他们的宣传和报道,做好境外的“二次传播”。
(三)采用精准的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传达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精准的传播方式。通过建构本土特色的概念表述和话语体系,根据不同的传播场域和海外受众信息采纳习惯,使用不同的舆论叙事主题。有学者根据舆论场的文化政治属性以及受众群体的不同,将国家叙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海外大众消费文化舆论场,二是海外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场,三是海外精英公共政治舆论场。 针对海外大众消费文化舆论场,可以大力挖掘中华文明的文学、饮食、中医药、武术、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增加海外普通受众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了解,采用客观中立的态度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而针对海外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场,可以通过个人、生活、器物的微观视角建构现代中国发展故事的资源库,从细节入手,从微言大义延伸到宏大叙事,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针对海外精英公共政治舆论场则可以从共同利益、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等维度建构本土特色的概念表述。众所周知,缅甸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以农业生产为主、交通和医疗卫生发展缓慢,云南边境媒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可以采用区域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一是针对缅甸普通受众,大力挖掘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法、中医、美食等元素,鼓励缅甸有志青年来中国学习中文,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二是针对缅甸官方主流媒体,要多讲个人的、生活化的小故事,从而衍生出中国发展的大故事,塑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接地气的中国形象。三是针对缅甸精英阶层,则应采用“突出经济、淡化政治”的传播战略,重点强调中缅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合作战略,要尽可能将合作过程中投资项目的各种好处说明白讲清楚,同时充分利用大国的影响力来调停缅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帮助缅甸实现和平,提高缅甸民众对我国和平发展倡议的认知,打破“侵入者”或者“暴发户”等负面刻板印象。
五、总结与反思
在国际新秩序构建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之下,云南边境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云南边境媒体必须要仔细分析当前传播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从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能够满足境外受众需求的“一对一”对外传播策略。受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际传播人才、国际传播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边境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还是相对较弱,要想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针对缅甸媒体的对外话语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其话语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边境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丰富我国国际传播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时的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内容,做好“民心相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