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武胜县为例

2023-02-11薛文安第宝锋

决策咨询 2023年6期
关键词:武胜县武胜农业

◆潘 静 贺 文 薛文安 第宝锋

县城是县域生态产品产业链延伸升级、生态产品消费的集聚地,因地制宜发挥县域资源禀赋,将生态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武胜县地处川东渝北、嘉陵江中下游,土地面积966 平方公里,是位于“天府成都”和“山水重庆”之间的现代田园城市,拥有“嘉陵明珠”的美誉。县域内自然资源禀赋良好,河流、湖泊等水体密布,水资源较为充沛,富锌等特色土地资源较丰富,县域种植业生产适宜性整体较好,利于农业种植,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武胜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强劲动力。近年来,武胜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嘉陵江生态屏障建设放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突出位置,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 年,武胜空气质量优良率92.9%,嘉陵江出川断面稳定保持在II 类水质,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先后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等称号[2,3]。

一、武胜县生态产品概况

(一)武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基于改进的价值当量因子法[4],系统收集和梳理了植被、土壤保持和气候等数据,通过价值系数调整和基础当量表地域修正,构建时空动态当量表,对武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评估,并运用Slope 方法等探究了其时空分布。

评估结果显示,近20 年来,武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年平均为10.68 亿元,从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沿嘉陵江流域向四周递减;从空间变化趋势来看,嘉陵江东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西部有降低的态势。具体来看,在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方面,武胜县食物生产服务价值年平均值约为2.55 亿元,低值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流域周边,高值主要分布在东部。近20 年内水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流域周边。在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方面,武胜县气候调节服务价值平均值约为1.66 亿元,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主要集中在嘉陵江流域周边;水文调节服务价值平均值约为3.60 亿元。在生态系统支持服务方面,武胜县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年平均值约为747.45 万元,主要集中在嘉陵江流域周边。

从最新年份评估数据来看,2019 年武胜县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为7.54 亿万元。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最高,达6.50 亿万元,占总价值的86.20%,其次是水域和森林,分别占比为8.21%、3.07%。在不同类别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价值量最高,占比达26.92%,其次是食物生产和气体调节,分别占比达19.07%、16.75%。

(二)武胜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做法

武胜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以品牌建设实现生态产品溢价,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之路。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自然生态本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6]。武胜县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着眼补齐污染防治短板,从大气污染防治到水环境治理,从污染减排治理到淘汰落后产能,打出一系列治污组合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为武胜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武胜县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为重要抓手,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7 个、市级生态村192 个,全面达到省级生态县考核标准要求。

2.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武胜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大力改善村庄、田园、道路、河流环境,打造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道路与美丽河流,为农业产品与乡村旅游提供支撑。以绿色生态农业为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精深加工,将农产品打造成为高附加值产品,拓展市场销路,提升产品价值。建立产业聚集发展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使农业产区成为休闲景区,使低值农业成为高效服务业。借助产品产地品牌及武胜企业著名品牌,拓展培育武胜县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品牌与农业品牌的融合互促,提升武胜全域产品服务价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3.建立三级利益联结机制,绘就乡村振兴蓝图。武胜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入驻,村民入股的方式,在川渝两地率先提出乡村振兴“三级联产分级保障”的产业发展利益分配机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由“农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司”深度融合,形成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条;在利益分配上,实行“优先保障农户利益、留够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剩下才是公司利益”的分级保障制度。以“农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司”的模式带动并形成区域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村民受益,企业获利,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为特色产业谋划思路,联动川渝两地,助力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近年来,武胜县成立武胜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将各类优质生态产品规模化收储、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实现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

二、武胜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势研判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支撑较薄弱

农业生态产品产业基础较薄弱,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农业园区灌溉等水利配套设施有待提升,灌溉能力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农用小气候监测设备支撑薄弱,亟需补足短板。另一方面,农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低,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武胜县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冷链物流储藏和运输设施设备也有所不足,农产品物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效益偏低

一方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低。县域内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重产量轻质量意识浓厚,农产品优质率不足。除部分家禽家畜转化利用外,深加工利用刚刚起步,农副产品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偏低。受发展基础限制,农业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偏高,传统粮油种植比重比较大,加之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尚在起步阶段,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占比较低,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中所占利润比例较低。

(三)生态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是缺乏龙头品牌。武胜县虽是传统水产养殖大县,但大多为小规模散户,总体上小而散,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程度仍以原料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可替代产品多,且公共营销平台和品牌化运作能力建设不足,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区域竞争激烈。广安各县(市、区)农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发展基础相近,各地区之间农业产业结构的雷同性较强,主导行业和主导产品生产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目标市场又有很大的趋同性,武胜县农业在广安市虽有一定的地位,但并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不够多元

一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待丰富。武胜县主要以农业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主,城镇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薄弱,实现路径较为单一。二是绿色循环低碳的工业体系有待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产业发展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对发挥产业生态化发展优势的支撑力不强。建筑材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标准和标志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三是生态服务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不足。生态服务业存在“重设施、轻服务”现象,特色化和体验化挖掘不够。生态文化旅游总体处于“观光经济”“周末经济”的初级阶段,存在文旅融合、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链不完备、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三、武胜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思考

(一)聚焦“循环集约型”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突出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以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为核心,着重延链补链,深化“叶养蚕”“枝生菌”“渣做肥”“肥育桑”的深度循环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蚕桑全产业链[7]。以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为主线,围绕畜禽养殖粪污“零排放”和“全消纳”目标,探索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强力推广“果—草(菜)—畜—沼—果”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多业共生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为抓手,依托“水稻+鱼虾”种养循环模式,探索“稻+鸭”“稻+蛙”“稻+菜”“藕+鱼”等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带动形成一批种养结合的典型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循环经济。依托武胜农业发展优势,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园区、农村房屋、传统院落、特色优质农产品等资源,将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农业产品、生态环境进行紧密结合,发展田园文创、文化体验、生态观光、美食品鉴、农事体验等产业,构建美色、美味、美形、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业态升华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延伸农村生产、生活的价值链,实现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一产变多产。

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创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推进武胜广武路片区农产品加工园、街子片区机械电子制造园等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增效工程,鼓励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合武共建产业园区低碳化改造和产业升级,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争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绿色低碳“领跑者”。强化独具特色的武胜火锅产业园建设,形成涉及火锅底料、食材、油料等产品的火锅全产业链,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污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以及供热、供水、物流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内资源循环利用形成闭环[8,9]。

(二)聚焦“品牌塑造型”模式,擦亮生态产品“金字招牌”

打造生态产品品牌。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区域典型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形成“县公用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品牌”的品牌矩阵场景[10]。进一步加强武胜大雅柑、武胜脐橙、武胜金甲鲤等品牌的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立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食代表,通过强化武胜麻哥面、飞龙猪肝面、渣渣鱼、醉仙牛肉等品牌打造,按照集中资源、全面推广、持续营销的策略,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实施“品牌+”精准营销,提高武胜美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围绕“大而优”农产品和“精而美”特色农产品,构建农业品牌体系,打造绿色健康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品牌,创响一批乡土品牌。

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挖掘农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依托“中国蚕桑之乡”美誉,塑造武胜蚕桑产业整体品牌形象与美誉,围绕标准化桑园、标准化养蚕设施、蚕桑资源开发和蚕桑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蚕桑产业综合产值,全力打造蚕桑文化品牌。发掘本土生态资源的独特经济价值,打造“重庆火锅武胜造”IP,打通上游生态产品种植、下游生态产品加工、终端销售体系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川渝独有、全国一流的麻辣火锅产业基地,做响武胜火锅品牌,提高产品的“生态”溢价率[11]。

加强生态产品品牌管理。增强生态产品品牌保护意识。加强武胜生态品牌标准评价、认证、监管、标志使用等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建设“武胜正品”追溯平台,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提高武胜生态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7]。加强认证管理。制定武胜绿色生态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健全生态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积极推动认证结果省际互认、国际互认。做好面向获证单位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指导主动用标、规范用标。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宽品牌营销体系,提升品牌在全国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做大品牌“无形资产”,助推生态产品销售增长[12]。

(三)聚焦“文化铸魂型”模式,挖掘特色生态文化产品

“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全县相关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充分整合全域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共建共享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形态。依托“红武胜”之美称,挖掘红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蜀汉文化等文化资源,围绕现实题材、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方向,进行选题创作。融入AR、VR 等最新高科技元素和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研学、旅游、休闲、文创于一体的主题公园。推进宋(蒙)元山城遗址与钓鱼城联合申遗,整合宝箴塞和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三线军工企业157 厂等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龙舟文化、纤夫文化、蚕桑文化,协同上下游打造嘉陵江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带。以红色地标、沧桑文物、红色故事等为抓手,凝练武胜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专题线路,盘活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

“生态”+旅游。将武胜“全时旅游、全业态旅游、全产业链旅游”与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建立一体化运营体系,降低全域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运管成本。依托一江两岸、山水相融的独特优势,以“秀美嘉陵·百里画廊”品牌建设为抓手,挖掘利用龙女湖、永寿寺半岛等生态资源,打造川渝知名的江湾湖畔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持续筑牢生态屏障,做好嘉陵江山水文章,推进嘉陵江沿岸绿化、彩化、美化,建设百里最美画廊,扩大“大地油彩乡村文化旅游节”参与度和影响力,擦亮“江湾湖畔城”“乡约武胜”品牌,打响武胜知名度,唱响“嘉陵江畔游”文旅融合大品牌。

“生态”+休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县域生态资源条件,充分考虑市场辐射力、地区差异、季节变化等,打造独具特色的“武胜休闲产品”。通过体验化、情景化项目设计,推进县域水体资源景观化打造,完善高洞河度假带建设,变天然水体为生态池子,提供休闲、垂钓、科普等服务。依托蚕桑园、柑橘园等规模化的产业基地,配套步游道、休憩座椅等基础设施,实施景观打造,策划主题活动,变果园、菜园为绿色园子,变天然林盘为景观林子,提供采摘游、休闲游、观赏游、体验游,吸引游客“沉浸式消费”。以探索自然之美为主线,注重个性化、注重参与性、注重全过程,用好用活龙潭瀑布、白龙潭、唐家大山森林公园等资源,融合露营、徒步、林间电玩、自选运动、营地影院等“动静结合”项目,拉长游客游玩时间,让游客来得高兴、游得开心、走得留恋,释放“生态”+休闲的乘数效应。

(四)聚焦“数字赋能型”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供需能力

依托平台经济推动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立足武胜万善物流园区和电商产业直播基地,推动川渝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中心、电商直播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建立本土化、公益共享、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探索开创“田园武胜”线上旗舰店,搭建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渠道,创新应用“直播带货”“拼团”“众筹”“私人定制”等多元化互联网营销模式,打通生态产品走进城市的上行通道[7]。依托跨境电商实验中心,拓展TikTok、亚马逊、Shopee、Ozon 等海外电商渠道,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交易渠道和方式。

依托数字技术打通“两山”转化堵点。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跟踪掌握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与开发情况等信息[13],绘制武胜“生态产品价值地图”,构建生态产品空间信息数据资源库,形成可视化、可触摸的基础核算数据。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武胜造”信息云平台。突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数字惠民服务等重点,进一步实现大雅柑产业基地肥水一体化管理、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养蚕、“智慧渔政”提质增效。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武胜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组织企业参加“6·18”“双11”等大型电商直播活动,推动武胜电商规模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结合武胜电商人才发展现状和企业对电商人才的需求,依托直播培训中心,制定系统化、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方案,通过培育一批、扶持一批、引进一批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规模化、结构化的电商人才队伍,培育孵化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并提供完整运营及供应链解决方案。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完善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全覆盖、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电子商务蓄势发展铺好道路。

四、结语

县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县域发展竞争力,将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与绿色产业优势,走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之路,是摆在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前的时代任务。本文认为,武胜县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特色,从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擦亮生态产品“金字招牌”、挖掘特色生态文化产品、提高生态产品供需能力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把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高度协同性,形成具有武胜特色的两山转化新模式,将生态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助推武胜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武胜县武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武胜县的春天来了
武胜县打造中国蚕桑之乡的对策与建议
武胜县蚕桑产业振兴发展调研报告
高三数学复习回归教材最重要
周武胜理事长走访中国发明协会
布洛卡点的一个性质
——兼擂题(111)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