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中市农业科技力量建设研究

2023-02-11◆傅

决策咨询 2023年6期
关键词:巴中县区农技

◆傅 均

一、巴中市农业科技力量建设现状

(一)机构基本健全

市级层面成立农林科学研究院,理顺黄羊、银耳、马铃薯研究所管理机制,规范设置市农业农村局内设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各县区均统一设置农业农村局内设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各乡镇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挂畜牧站牌子,履行农业综合管理职能和技术服务职能。各村均聘请了动物防疫员。

(二)队伍趋于稳定

截至2023 年4 月,巴中市221 个公办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共有编制2587 个,在岗2371 人,在岗率达92%,为服务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人员支撑。

(三)服务水平提升

全市农业科技机构履行新型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疫病检测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农村生态等职能职责,为促进巴中市特色农业稳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并重视对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民和经营主体技术培训和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技术内行,尽量自主解决技术问题。调查的二十个村120 户普通农户和经营主体的技术问题,绝大部分能在本乡镇内解决,仅17%需要寻求乡镇外机构和人员解决。

(四)平台建设加强

建成惠丰农业、塔基崧源PGS 有机农业、秦巴云顶茶业、宏信生物科技4 家国家级农业星创天地,建成魔芋、芦笋、青峪猪、彩色林木、南江黄羊5 家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成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创新开发巴中重点实验室、四川一爻良方健康药业巴中重点实验室、南江黄羊巴中重点实验室3 家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建成枳壳、高山茶叶、江口青鳙、通江银耳、巴山土鸡、羊肚菌6 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国家科技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成果推广大型平台。此外,哈工大组建团队与恩阳产投合作,在恩阳建立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院。

(五)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大

加强基础研究,开展玉米生物育种、空山黄牛选种选配及杂交种利用、雪花肉牛生产、青峪猪克隆、南江金银花新品种选育等技术攻关。加强应用研究,开展南江黄羊布病防治、牛羊粪便安全利用模式及土地承载负荷、山地梅花鸡资源挖掘与利用、大叶茶古树资源调查及品质特性分析与开发利用、川明参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等研究。实施协调推广计划,市本级协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南江和通江协同推广巴山肉牛、南江黄羊、肉牛高效养殖技术。

(六)服务方式拓展

创新组建科技特派员团,市级突出“2+1”优势大品种和县区特色农产业,选聘高校和省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和市、县区相关领域专家为科技特派员,定期深入县区、乡镇和经营主体开展科技服务。各县区围绕各自特色优势产业,选聘省、市、县区专家,分领域组建多支科技特派员专家队伍。建立市领导联系院士、专家制度,共联系巴中籍或在巴中生活工作过的专家32 名。积极争取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三区”人才计划,省上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69 名专家服务巴中,在涉农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广泛开展线上服务,利用“中国农技推广”“科教云平台”“科技兴村在线”等手机APP 和微信、QQ 等平台,科技特派员、特聘专家向普通农户和经营主体开展业务培训、技术交流、问题解答的服务。

二、巴中市农业科技力量建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研发基础薄弱

农业科研机构少,市级层面仅有市农林科学院1 家综合研究机构,黄羊、马铃薯、银耳3 家科研所均在所在县开展服务,乡镇没有机构。缺乏专业院校,五县区农校均被撤销,全市唯一的大学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未开设涉农专业,十多所职业中学虽均开设畜牧、土肥、果蔬、茶叶等涉农专业课程,但主要以教学为主,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本地机构研究能力弱,主要以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需依托市外高校和上级农业科研机构。

(二)队伍年龄老化、职称倒置

调查中发现,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中50 岁以上的占一半以上,35 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不足17%,少数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80%都50 岁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年龄偏大的农业技术人员长期难流动,而招引门槛高,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农的本科生进入农业技术系统的少,到乡镇的更少,能留下人的非常少。全市农业科技人员中,高级、中级、初级和无职称人员各占三分之一,与高中低1:3:6 结构安排严重不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规定农技人员在乡镇工作30 年可以评高级职称和“评聘分离”,随着人员结构不断老化,高职称人员也越来越多。另外,全市农技人员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三分之一,主体为专科学历,学历结构层次稍微偏低。

(三)乡镇真正从事农技服务的人员少、能力弱、技术落后

调查发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岗人员中,乡镇安排年轻人和军转人员从事其他工作,真正从事农技服务是原农技、农机、畜牧等站所年龄较大人员,不到在岗人员的50%。这些人也兼职其他工作,仅有不到50%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农技服务,且年龄大、知识老化、承接新技术能力弱,主要提供粮油和猪、牛、羊等传统种养技术服务,新品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能缺乏。

(四)编制、设施设备、经费等保障不到位

巴中等新成立市的农业科技机构的编制严重偏少,仅为老市州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市畜牧发展中心仅3 个编制,而达州为12 个,广元20 个。市农林科学院组建时,省农科院和畜科院的领导和专家估计需100 个左右编制,实际安排编制25 个,目前,市农科院共有38 人,其中,在编25 人,引进、聘用13人,肉牛、黄羊、鸡、茶叶、果蔬、水产等专业各配齐1 名专业人员都难,还要保障农林产品检验检测之需。市农林科学院试验基地仅有水宁寺镇、凌云等零星几处,规模小,不能开展多品种科学实验。市经作站打算做茶叶品种选育试验,但没有试验基地。县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老旧,部分已不能使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无计划立项及经费保障。市级科技特派员团和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系院士、专家,市本级无经费预算。市、县区和乡镇农技人员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有毒有害津贴兑现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需经常出差和下乡,但没有市内交通补贴,下乡补贴也仅有市级机构有保障,县区和乡镇难以较好保障。

三、加强巴中市农业科技力量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以我为主”的研发队伍

牢固树立“以我为主”的农业科技力量建设观念。高校和省级农科院所以理论研究和大宗产品面上研究为主,加上时间和精力所限,对各市州特色农业研究不及本地人熟悉和深入,所以,在“2+1”优势大品种等巴中特色农产业科研力量培育上,要培养以本地研究机构和人员为主的研发队伍。

做强市农林科学院。建议根据产业发展和科研需要,通过公招、人才引进等方式,招引一批硕士毕业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使猪、牛、羊、鸡、水产等养殖业和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油菜、茶叶、水果、蔬菜等种植业都有2 名以上专业研究人员。建议根据各特色种养业的情况,为市农科院在不同地域配备与各产业试验需求相适应的试验基地和试验设备。

做强专业农业科研机构。黄羊、马铃薯、银耳科研所也要通过公招、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新鲜血液,解决人员老化问题。解决好新引进人员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在县城和试验基地之间经常往返的食宿、交通、补贴等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工作、潜心研究。

挖掘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潜力。鼓励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老师以申报课题或与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的形式开展农业科研。

探索组建研发联合体。建议以市农林科学院为主体,对上联合高校和省级农科院,对下联合3 家专业农科院、国省平台、中职学校,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优势特色农业关键技术问题。

(二)稳定基层农技队伍和优化结构

清理整顿基层农技队伍。建议农业主管部门会同组织、编制、人事等部门,对农技机构的编制和在岗情况进行清理,根据清理结果,有编无人的迅速补充,外借和另用的立即整改回到岗位,保障队伍数量基本稳定。

拓展人才引育工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农业企业等引进、培育的符合相应条件专业人才,纳入“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市、县区给予相应支持和帮助。

降低乡镇进入门槛。建议全市在招引乡镇农技人员时,适当降低进入标准,可以放宽到专科毕业,以有效改变人员老化问题。

大力招引本地人才。考虑近期就业形势严峻实际,巴中在外学习农业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在招收农技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引巴中籍人员,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更要注重招引本乡镇专科毕业生,他们更易于留下来。

多渠道培养人才。加强定向培养,县区、乡镇农业技术机构与大专院校、本地域有意向的高中毕业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并给予高校和学生一定的经费补助,学生毕业后回到本县区、本乡镇工作到规定年限后才能流动。借鉴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做法,建议尝试在优秀村干部培养选拔乡村农技人员。将具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聘请为特约农技员,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服务,农业部门或乡镇给予一定补助。

(三)提升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特色农业的能力

提升服务传统产业能力。对乡镇目前实际从事农技服务的年龄较大农技人员和较长时间从事其他工作的年轻农技人员,进行传统种养业服务能力提升,满足普通农户技术需求。

培养新技术服务能力。在招引人员时,注重引进新产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人才。对现有年轻技术人员加强这些新技术能力培养。

多渠道提升基层农技人员能力。坚持定期轮训制度,市、县区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参加省、市、县区级轮训,培训内容以新知识、新技能为主,培训形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每人三年总计培训时间保证在1 个月以上。开展实地培训,县区农技主管部门、乡镇农技主管机构每年组织辖区内农技人员,至少开展1 次实地培训,时间不少于2 天。探索线上培训,利用“中国农技推广”“科教云平台”“科技兴村在线”等平台,向农技人员、普通农户和经营主体开设专门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栏目。

(四)激发服务基层、投身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探索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双定向”机制。借鉴2019 年人社部在“三区三州”推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在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时,实行单独评审、单列标准、单独确定通过率,评审结果定向在基层使用,以职称吸引和留住农技人员。

探索技术服务承包制。引导农业科技机构、农业科技人员与各类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签订技术服务承包合同,按合同提供技术服务并获取约定的收益,以服务收益提高服务积极性。

探索技术带头人机制。鼓励有能力、有技术、有经验的农技人员,跨层级、跨单位组织农技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围绕“2+1”优势大品种和其他特色产业,开展技术立项和技术攻关。

探索实施农技人员差异化管理、差异化考核、差异化薪酬机制。建议根据农技人员长期要下农村、到田间、蹲基地的特殊性,对他们去行政化管理,探索有别于行政和其他事业人员的独具农技行业特色的管理、考核、薪酬等机制。

(五)加强特色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建设保障

强化机制保障。进一步理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条块管理机制,强调人权、财权、事权“三权归乡”的同时,突出业务管理权、业务考核权、职称评定权“三权归局”,厘清乡镇和主管局的权力和责任边界,保障乡镇农技机构及人员实现主责主业。

强化机构和编制保障。建议全市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根据本地特色农业实际情况,全部或部分加挂畜牧、水产渔政、农机等服务机构牌子,并差异化配置相关技术人员,以便上下衔接和工作开展。建议在保持编制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在县区之间、乡镇之间、行业之间或乡镇内部,对现有编制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每个乡镇农技岗位编制达到12 个以上。今后,在机构改革和编制调整时,尽量不减农技机构的编制。

强化经费保障。市、县区预算专门经费用于农业科技机构更换和添置设施设备。每年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立项,并予以经费保障。对市级科技特派员团和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系院士、专家等工作,给予一定经费保障。适当增加市、县区和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以兑现从事相关工作的有毒有害津贴,保障必要的市内交通补贴和下乡补助。

猜你喜欢

巴中县区农技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