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考察

2023-02-10孙燕玲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独创性地运用统一战线思想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并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实现了中国化的发展,使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新发展。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对于促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统一战线|历史考察

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为了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统一战线理论解决我国实际问题时,不断总结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提出党在建立统一战线时出现的新问题,以问题的解决推动统一战线理论获得新发展。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探索,对于正确理解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发挥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批判关门主义,坚持统一战线

关门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对立和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一度存在过左倾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表现为左倾关门主义。左倾关门主义在当时主要表现为党内一部分领导干部看不清革命主要任务、革命的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各个阶级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在同盟军的问题上,实施“打倒一切”的策略。从实践层面来看,左倾关门主义思想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博古等人始终坚持左倾关门主义思想,导致我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大量红军力量,被迫长征。

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者,也是我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内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党内有很多领导干部排斥同国民党合作,其原因在于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对革命的叛变,使得共产党人失去了对国民党的信心,但这只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或者说表层原因,毛泽东指出“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路线,不努力扩大自己的队伍。”毛泽东对党内的关门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关门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赶到敌人那一边,自己就变得孤立无援,面对力量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仅仅靠共产党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取得战争胜利的。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注重分析各个阶级对革命的作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看到了工人、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提出并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并占领中国大部分领土时,毛泽东认识到我们目前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毛泽东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想法。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灵活地运用到中国大地上,使之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1]。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建立统一战线

(一)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统一战线实践

1.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实践。国民革命失败后,我们之前所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破裂,毛泽东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毛泽东看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带领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同时,毛泽东注意到广大工人阶级的力量,注重团结工人阶级,领导建立起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对我党的包围政策,而且不断地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2.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实践。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毛泽东意识到目前的革命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我党的主要敌人乃至全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面对实力十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构想。在毛泽东的主张下,我党对国民党提出了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最终促成了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形成,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中国的力量都凝聚到一起,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抗战胜利后统一战线实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历了战争摧残多年的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统一的新中国,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却要建立独裁统治,面对这样的形势,毛泽东坚决反对内战,亲赴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国民党蒋介石却撕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毛泽东看清了国民党蒋介石妄想一党独大、专制独裁的阴谋,联合中国社会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共同反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建立起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摧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毛泽东总结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创新

1.毛泽东对统一战线实践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曾说过:“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会根据革命形式的变化、革命的进程不断地调整革命策略,总结革命的经验,最终将总结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毛泽东曾多次以文章的形式对我国的统一战线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1939年毛泽东作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及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新问题,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日益发展着;如何把我们的党发展为全国性的大党,这是毛泽东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情况的分析及提出的问题。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在孙中山去世的二十四年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中國人民取得的主要经验有两条,其一是在国内,唤起民众,结成国内统一战线;其二是在国外,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结成国际统一战线。这两条统一战线的理论正是毛泽东根据我国建立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所提出的。

2.将统一战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理论。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问题中,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使统一战线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战线理论。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式发展,毛泽东将马列的统一战线理论落实到中国大地上,使统一战线理论有了中国风格、中国形象、中国特色,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思想的奠基者[2]。

三、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统一战线思想

(一)在经济上,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

解放战争胜利后,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于1952年下半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在“一化三改”中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是“和平赎买”的方式,即让资产阶级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益,实行公私合营,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的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策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在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也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在政治上,作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条方针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并没有放弃民族资产阶级,而是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明确了我国目前存在着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要用民主的方式解决,毛泽东还进一步提出了解決各种矛盾的不同方式。

(三)在文化上,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文化领域的左倾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打破了人们在思想文化上的束缚,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迎来了科学文化的春天。双百方针表明我们决不能用一种学术观点否定一切的学术观点,也不能用一种文化否定其他的一切文化,我们要的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最终我们要的是一幅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景象。毛泽东的“双百方针”是对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联合,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 陈平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左”倾关门主义的清算[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6-118.

[2] 李建,齐莹.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1):5-7.

(作者简介:孙燕玲,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