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2023-02-10王思涵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杜林平等观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平等是全世界从古至今一直讨论的话题,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反杜林论》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恩格斯先是列举了杜林错误的平等观,指出其实质是“先验主义”的、“抽象”的、“形式主义”的平等观,并对其论证方法、逻辑思维及其虚伪实质进行了一系列独到的批判。同时,恩格斯并没有否定全部的平等观,他提出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平等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重塑,整顿了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凝聚了共产主义力量;而且还对的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平等观|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一直致力于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杜林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根本对立的,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进行了猛烈的进攻,给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重温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思想,對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杜林的平等观

(一)“先验主义”的平等观

杜林强调观念的力量,认为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原则可以决定、改变一切事物,是先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林认为,“他的哲学分类及其内在的逻辑次序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即适用于一切存在的那些形式的原则‘走在前面;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也就是运用这些原则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领域依次‘跟在后面”[1]。杜林在研究社会中的平等观时,并没有从社会实际中去寻找并归纳平等本身,而是从所谓的逻辑思维入手,在逻辑思维中进行分析与提炼,显而易见,他得到的一定不是社会实践的结论,而是凭空的思维的结果。一切以虚无缥缈的原则为主,颠倒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先验主义”思维。

(二)“抽象”的平等观

杜林认为,只要不运用数字来进行精确思维,就一定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杜林将社会中许多复杂的关系都最终归为“两个人”的关系,这“两个人”的意志就是完全平等的“公理”,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包括遇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都必须用到此公理才能得以解决。而“两个人”这一看起来很具有杜林个人想法的概念,也并不是他原创的思维方法,而是来自于卢梭和一些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曲解。这些前人思想家们论证“两个人”是为了来举例论证社会不平等的现象,杜林肆意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是一种恶意的抄袭行为。杜林的这种“两个人”完全平等思维确实可以使社会发展更加简单,但在现实社会确实无法实现,这种“抽象”的平等观终究只能是一种具有唯心色彩的畅想。

(三)“形式主义”的平等观

由于杜林所虚构的“两个人”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真正的应用,实践过程中无法控制地出现了许多的不可预知的现实情况,因此杜林不得不承认,这“两个人”在社会中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他自己就陷入了无法调和的自我矛盾之中。既然杜林这种虚拟的、不切实际的“两个人”完全平等的社会无法存在,那么他就不得不承认,真实的社会中不平等也是存在的。杜林虽急于证明社会存在完全平等的情况,但他的出发点是在为奴隶剥削制度作辩护。杜林的观点——就是他所谓按照公理、原则至上建立起来的“完全公平”的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处处碰壁,无一不体现着他毫无根据的假想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个假想的世界,究其本质,也不过是在粉饰资本家的剥削行为。

二、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一)恩格斯对杜林论证方法的批判

杜林极力强调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真理”,并对现有的形而上学发起攻击,他不屑于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认为一切不经过公式计算的论证方法都是不准确的。因此,他习惯于“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2]。杜林将一切实践中的事物都归结为简单明了的原则,用自己的思维预设了一个所有事物都平等的出发点。如此,一切事物都可以从原则出发来考察。其重大错误在于从根本上颠倒了原则与内容的先后顺序,原则始终应该是事物的结果,而不是一切事物出发的依据;同时,这种论证方法,已经脱离了客观现实的物质基础,是脱离了事物本身的思维,已经跨入了“唯心主义”范畴。杜林这种以原则验证事物,“以后验先”的方法,是典型的“先验主义”方法。

(二)恩格斯对杜林逻辑思维的批判

杜林在阐述他的平等观时,是以抽象过后的“两个人”为对象的。这种逻辑思维的错误之处在于,抽象过后的“两个人”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社会实践当中的人,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是荒唐可笑的。恩格斯认为,杜林用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得出的所谓公理“丝毫没有改变事情的实质;这种最简单的要素,最多只带有纯粹概念的性质”[2] ,因为杜林所谓“抽象的人”也是生活在一定时代中的,“抽象的人”实质并不抽象,也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是杜林没有将“抽象的人”融入时代之中。这种不带有一切时代特征的“抽象的人”不能作为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我们研究“人”的平等问题时,应当从“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入手。

(三)恩格斯对杜林虚伪实质的批判

对于杜林前后观点自我矛盾的情况,恩格斯认为,这只不过是他为了维护阶级利益,掩盖制度剥削本质的一种虚伪实质。杜林认为,“两个人”由于文明程度不同,其精神世界会有一定的不同;一部分人野蛮粗鲁,受到封建迷信思维观念的影响;而另一部分人文明有礼,其行为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二者在进行接触时,必定会产生冲突和分歧,在这种矛盾无法调和时,行为文明且符合科学的那一部分人有资格对那一部分野蛮人进行教育和纠正,甚至可以使用暴力对其进行征服并进行收服。恩格斯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他认为杜林这一观点无疑是对侵略的美化,杜林所谓的“野蛮”和“文明”没有准确的定义,人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并不需要分为高级与低劣,杜林的“两个人”平等观虚伪的实质昭然若揭。

三、恩格斯平等观的当代意义

(一)恩格斯平等观的理论价值

1.清算了杜林的错误平等观。杜林作为柏林大学的教授,大肆宣传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他自诩为“社会主义改革家”,要对当时社会主导的理论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击,企图摧毁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工人的地位,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并且因为杜林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他的这一系列激進的活动引起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一大批的支持者,甚至还吸引了官方的注意。一时间,杜林的错误思想在德国社会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杜林的这一系列理论是隶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与生产力毫不相干。恩格斯被迫向杜林公然发起论战,不仅清算了杜林的一系列错误思想,还澄清了当时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误会;同时,重新肃清并整顿了无产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凝聚力量。

2.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正确平等观。恩格斯虽然对杜林的错误的平等观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但他并没有否定所有的平等观,他依然承认平等观的客观存在,“虽然我们关于杜林先生对平等观念的浅薄而拙劣的论述已经谈完,但是我们对平等观念本身的论述并没有因此结束”[2]。恩格斯认为,我们所理解的平等,并不是空洞的、虚无缥缈的概念,不是像杜林所说的那样以原则为出发点的,而是具有物质基础的、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物质基础条件下的平等是不同的,平等并不是一个“永恒真理”,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的平等观应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是以不同的物质条件为转移的。无产阶级要求的平等更不能只是一句空中楼阁的口号,而应该是全方面的:经济上、法律上、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而这一切的不平等,都是来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不是杜林所说的产生于暴力。因此,要想社会真正的平等,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的目标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下真正的平等。

(二)恩格斯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纵观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始终是充满不平等的历史。恩格斯批判的不只是杜林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虚伪面具的揭露。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中,“平等”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平等”列为社会层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水平飞速提高,而在这样的中国速度下,却能够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公平问题,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充分地享受到经济上、政治上以及法律上的全方位平等。这正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优势,就像恩格斯曾经说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谓“公平”,永远都只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自私的贪欲而产生的战利品,永远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只有当私有制完全被消灭,真正的公平才得以延续。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 施德福,赵常林,余其铨.杜林哲学体系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2):22-3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思涵,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杜林平等观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不好好工作才是最大的自私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金基德电影的佛教思想探究
浅谈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妇女真的解放了吗?
“无籍”大学生杜林之死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