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2023-02-10李丹丹刘士莹
李丹丹 刘士莹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多样化发展迅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争锋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再次成为热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文化建设部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特别是对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鲜明提出“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论断[1]。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着各区域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认同。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文化的物化,对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文献资源收集、保存、利用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文旅融合浪潮的推动下,地方文献已成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但面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利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值得探索。
笔者立足提升文化软实力视角,基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现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发展脉络,探索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进而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策略。
2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其时代价值
文化软实力是在国际社会中基于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2]。软实力概念是由约瑟夫·奈提出的,他将民族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部分指向了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还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影响力[3],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内核。
2013年,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强调要不断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而达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其内核是基于我国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人民情感而形成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4]。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传播促进文化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组成,能够也应该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动力。
3 相关研究概况
3.1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地方文献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地方文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02年,国际图联(IFLA)成立了家谱地方文献专业小组;国家图书馆分别在2004年、2007年主办了“第一届地方文献国际研讨会”和“第二届地方文献国际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参与。
在国外,大部分图书馆都开展了地方文献工作,不少学者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展开了研究。麦克利兰(Mc Clelland)[5]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伦敦市伦敦公共图书馆的伦敦书房为例,研究了收集地方文献的来源与方法。威尔逊(Wilson)[6]通过对世界各地图书馆拥有的希腊小说数据的调查研究,彰显了地方文献的巨大影响力。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涵盖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数据库建设、开发利用等方面。一是目的与意义。通过探讨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馆藏结构及服务职能,推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如,谢亚欣[7]以地方文献服务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公共图书馆要扩大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开发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推动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工作,助推地方文化建设;李欢[8]从图书馆的使命和当前社会时代发展背景出发,阐释公共图书馆弘扬地方文化的逻辑,以论证其正当性和必要性。二是发展模式与策略。通过分析研究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案例与工作实践,总结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路径。如,孙国茂等[9]介绍了舟山市图书馆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和本馆实际,通过优化馆藏结构、加强地方文献宣传力度、打造特色空间等举措,开展的地方文献服务当地旅游经济的探索实践;曾琪[10]以柳州市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开发路径。
3.2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的研究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发现,从文化软实力视角研究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文章仅有《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缺少图书馆人的影子——以广州十三行的文化资源整理研究为例》[11]一篇,该篇基于广州十三行文献整理研究实践,分析了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缺乏图书馆人影子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可见,从文化软实力视域分析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4 基于文化软实力的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地方文献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载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呈现出鲜明、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征,在继承和发扬地方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辽宁省图书馆及省内14个市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省共计馆藏地文类图书74439种,建设各类地方文献数据库116个,开发二次文献70余种,举办阅读推广活动百余场,受众30余万人。以辽宁省图书馆“文溯书房·真人图书馆”品牌阅读推广活动为例,自2017年开始,先后邀请多位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享理念、促进沟通、传播文化。读者通过参与活动与文化传承人进行交流,触摸历史,品味经典,与先贤对话。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整合开发与阅读推广,促进了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共享,活化地方文化资源,彰显地方文化底蕴,使读者更形象、系统、全面地了解本地区文化及其丰富内涵。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馆舍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辽宁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基于文化软实力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在相关资源分布、人才队伍建设、深度开发利用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导致其文化软实力低,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从思想意识方面看,各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仍囿于利用馆藏服务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上,尚未上升到以地方文献工作提升本地乃至辽宁地区整体文化软实力的全局高度;从各级图书馆的个体实践现状看,地方文献工作仍普遍局限在资源建设和二、三次文献开发上,文化产业化意识不足;从地域的整体性看,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服务上仍各自为战,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尚未形成合力。
5 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升区域整体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5.1 拓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途径,夯实文化软实力提升基础
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及其开发利用是公共图书馆的立馆之本,这一观点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公共图书馆只有筑牢地方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的基石,才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雄厚的文献保障。以辽宁省为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辽宁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山文化到工业文化,悠久的历史沉淀为辽宁地区留下了众多富有历史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对辽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客观上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基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1.1 开源:厚植地方文献资源根基
辽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征集时,要从全局出发,厘清辽宁地方文化脉络,深挖本土文化精神内核,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专题文献采集。在主题方面,从民族文化角度,可围绕辽宁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满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文化为专题展开。从历史文化角度,要加强对红山文化、燕文化、鲜卑文化等独特地域历史的专题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省作为工业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工业化进程的缩影和典型代表,工业遗产资源雄厚。长期的工业发展历程为辽宁文化赋予了浓厚的工业特色,具有厚重、独特、不可复制的特点。辽宁工业文化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鼓舞激励辽宁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对工业专题地方文献进行采集、保护与利用,能够丰富辽宁地区文化资源类型,提升文化竞争力。在载体方面,不应局限于传统纸质载体,要广泛收集包括书籍、报刊、手稿、音视频、碑石拓片、实物、网络资源、数字资源等在内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地方文化资源。
5.1.2 整合: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建立地方文献区域联盟,统筹规划覆盖全区域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更好地将地方文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应突破公共图书馆范围,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方志馆等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纳入联盟。应建立地方文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加工标准规范及数据发布模式,打破地方文献被“束之高阁”的情况,便于研究和使用。在这方面,黑龙江省做了很好的示范。由黑龙江省图书馆主导建设的黑龙江省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平台是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存储及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统一导航、统一入口、统一服务和统一查询检索入口,实现了对主平台和各机构分平台资源信息的集中发布和检索利用[12]。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打造地区文化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推进。
5.1.3 赋能:提升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传播力度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手段和平台。
一是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数字人文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它解决了文献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以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盛京时报》为例,原有报纸酸化严重,无法满足研究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纸质馆藏变成数字资源后,读者可以通过访问辽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网站获取资源,方便快捷。而AR、VR技术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更是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交流互动。
二是与新媒体融合。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短视频、微信小视频、B站等新媒体平台以其飞快的传播速度、生动的信息内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宣传媒介一起构建地方文献资源的传播矩阵,最大限度地扩大地方文献资源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度。比如,贵州省数字图书馆采用“网络+微信小程序”的形式,为读者打造了贵州省方志云综合服务平台,让文化资源随时随地触手可得。
先进科技的应用赋予了地方文献资源强大的生命力。一是链条反应。地方文献资源不再被“束之高阁”或囿于专业圈子,而是走向大众并不断产生新的辐射,服务范围愈加广泛;二是知识增值。随着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不断挖掘,加之越来越多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人加入研究与利用的行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三是反哺效应。文献资源变成知识资源,再变成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又反哺文献资源,形成了良性循环,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服务效能,助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不断扩大。
5.2 提高地方文献文化产业竞争力
“藏”是为了更充分地“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旅融合政策的推动、“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支撑及先进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地方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宣传推广可以视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延伸和活化。如此,使静态的地方文献资源更加生动、鲜活,增强了地方文献资源的亲和力、感染力,为地方文化的弘扬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坚定公众文化自信、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本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2.1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诗”与“远方”的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在2018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总思路,这标志着我国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在顶层设计、制度框架方面构建了全新的融合发展机制[13]。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所在地域范围内重要的文化象征,公共图书馆记录着该区域的文明和记忆,承载着收藏、传承、传播文化的责任[14]。地方文献资源具有天然的文旅融合服务优势,公共图书馆要改变固有模式,深入挖掘地方文献资源,根据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积极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同时,挖掘新的文化产业品牌,以推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辽宁省图书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作为开展文化服务的指导,担负文化使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实践。
“辽宁红色六地”①(以下简称“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集中凝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辽宁“六地”资源,能进一步提升“六地”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以弘扬“六地”精神为契机,辽宁省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宣传辽宁红色文化。如,邀请专家录制专题讲座,扩大影响力;与雷锋纪念馆合作,举办雷锋故事主题展览,推荐雷锋主题书籍;播放相关主题影片,让读者直观感受辽宁红色文化,培育区域文化自信。
图书馆文旅研学导读活动为孩子们与景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活动以“童读家乡,阅美辽宁”为主题,与辽宁地区较有地方代表性的景区合作,向小读者介绍景区历史与风光。如,赫图阿拉城景区的工作人员在活动现场,对满族文化及赫图阿拉城历史与风光进行导读,演示少数民族礼仪,带领小读者体验欻嘎拉哈、改绷、滚铁环等游戏。生动的活动模式增加了地方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播撒着地方文化的种子,更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培养了小读者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5.2.2 文创融合
文创产品体现了文化的灵魂,是文化内核的物化。文创融合,是现代审美与文化传承的碰撞,是消费需求与文化内涵的融合。地方文献资源的区域化特点为文创产品附加了独一无二与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其成为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文创融合发展,通过文创产品自身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
5.2.3 文影融合
视频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纪录片、影视作品等作为地方文献资源开发的新形式,为地方文献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提供了新思路。光影变化的镜头、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饱含感情的解说,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提高传播度和影响力。如,湖南省图书馆非常重视视频类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湖南地方戏剧资源库”全方位展示了湖南省19个地方戏剧种的源流沿革、流布区域、艺术概况、戏剧机构、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戏剧知识、曲谱等,有形有色地揭示了湖湘文化内涵。再如,山东省图书馆馆藏五万余册珍贵红色革命文献,史料厚重,内容丰富,是中国共产党辉煌过往的历史见证。该馆在国内首创策划摄制红色文献纪录片《山东革命往事》,以馆藏图书、报刊等重要文献资源为依托,结合省内珍贵革命文物,通过实物和文献相互印证的方式,还原了峥嵘岁月的动人场景。小处着墨、大处着眼,以极富感染力的镜头表达,重温齐鲁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讲述文献背后的感人故事,诠释生生不息的红色热情,传承民族红色基因。山东省图书馆此举堪称地方文献资源深度开发并开展文影融合的典范。
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这样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作为文化宣传主阵地的图书馆,应该积极履责,主动作为,充分挖掘地方文献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认同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注释:
① 辽宁红色六地是指“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