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人物报道闪耀光芒之道
2023-02-10钱冀敏
钱冀敏
时代大潮中闪耀光芒的小人物,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践行者。做好小人物报道,弘扬他们的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些带着温度的小人物报道,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往往更会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新闻报道中,小人物的独特魅力往往来自某一独立生命个体的特殊经历、精神气质和个性品质等。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仁厚、孝善、诚信等优秀品格,以小见大,正是这个时代的底色和精神。因此,讲好小人物故事,彰显大时代精神,是记者的责任和担当。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小人物报道呢?
一、发现——在海量信息中留心看留心听,找到有“闪光点”的小人物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占据我们的视线。这就需要我们绷紧一根新闻弦,在海量的信息中留心看、留心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发现小人物考验的就是记者的眼力。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既要有去粗取精的判断力,还要有去伪存真的辨别力,这样才能从芸芸众生中找到有“闪光点”的小人物。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发现”。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说过,“发现”是一种力量,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
18岁的河北沧州农村女孩杨飘,父亲多年前已去世。杨飘的母亲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辛苦拉扯杨飘和姐姐长大。杨飘在2020年高考中,以636分的优异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可就在她满怀期待准备迎接大学生活时,母亲却突发脑出血被送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一边是只身照顾她长大的母亲,一边是12年苦学憧憬的象牙塔。在人生十字路口,杨飘毅然决定: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先给含辛茹苦的妈妈治病。
笔者以“我宁可放弃大学,也要给妈妈治病”为题在沧州晚报报道了杨飘的故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100多家媒体转发。孝心女孩杨飘感动大江南北,并入选2020年度“感动河北”人物。
其实,这组报道的线索,笔者是在一天晚上翻看朋友圈时发现的,看到朋友转发的杨飘在“水滴筹”平台上的求助信息,我当时就被这个女孩的朴实和孝顺感动了。于是,连夜联系核实,第二天立即赶到杨飘妈妈住的医院,进行了详细采访。
笔者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线索,第一时间推出独家深度报道。待到后期众多媒体介入时,事情已经有了转机。
孝顺的杨飘何以能打动万千读者?首先,她的身世坎坷,6岁丧父,让她自小就懂得了世事艰辛。其次,她勤奋好学,高考以优异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而当自己上大学和为母亲治病发生冲突时,杨飘走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舍弃与坚持中,她试图用稚嫩的肩膀扛起责任,也努力扛住命运的负重与历练。她做出的选择,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人生答卷。
2020年度“感动河北”人物评委会成员、河北省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白贵提到杨飘,这样说道:杨飘,不仅让人们看到了燕赵大地千百年来重情重义的美好传统,也让人们看到了21世纪新人令人欣慰的风采!这些恰恰是杨飘这个小人物的“闪光点”。
二、挖掘——用生动的细节展现小人物的真善美,让小人物更立体,更鲜活
那些充满正能量、拥有“闪光点”的小人物,往往是记者苦苦找寻的新闻富矿。
富矿需要进一步挖掘。小人物报道要打动读者,记者就要深入挖掘出生动的细节。细节让小人物报道更有温度,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小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杨飘6岁时父亲离世,妈妈就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天”,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妈妈都可以扛住。而妈妈突然病倒且危及生命,让杨飘感觉自己的天塌了。杨飘接受笔者采访时讲述了这样一个让她难忘的时刻:当她把录取通知书拿给妈妈看时,妈妈虽然在笑,但眼睛里却闪烁着泪花。从这个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累并快乐着从心底迸发出的喜悦,也可以感受到母亲多年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艰辛。
杨飘的懂事也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妈妈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5天,她几乎5天没有合眼;她日夜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头,手里却依然没有放下书……
笔者还曾采访过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首届“雷锋奖”获得者、“沧州好人”谢清洁。她是沧州供电公司的一名职工,退休后主动到沧州市北环桥社区居委会做“义工”,先后153次获得各级学雷锋标兵、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12月31日,老人因病去世,她坚持做了一辈子好事,累计捐款近百万元。
有困必帮,有难必捐。谢清洁做了数不尽的好事,她每月都要买上水果、衣服等,去看望福利院的孩子,捐款捐物帮助残疾人、孤寡老人……而在这些好事背后的一个个细节却更令人感动。
帮助困难群众,谢清洁慷慨得像“大款”,可她一直以来挣的是“死工资”,这些钱都是她一点一点省出来的。采访中,笔者发现谢清洁对自己极度“抠门”——她总是花最少的钱买最便宜的东西,她舍不得买新衣服,家人给她买菜的钱,她偷偷省下来,去菜市场捡菜商剩下不要的菜叶……
对自己“抠门”的细节,让好人谢清洁的形象更加鲜活,也反衬出她助人时的慷慨与博爱。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戴鹏说,写人物一定要靠细节来支撑,细节是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如同血肉的细胞。他采写的人物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曾获得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在写这篇长篇通讯时,他费尽心思、千方百计收集细节。细节是报道里的强音符、是催泪弹,可以生发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
抓住感人的细节,小人物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报纸上、手机里,而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真正地走进了读者心中,成为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独一无二的那个人。
三、追踪——及时报道各方反应和事件进展,让小人物引发更多社会关注
笔者以“我宁可放弃大学,也要给妈妈治病”为题,报道了孝心女孩杨飘的故事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见报第二天,社会各界爱如潮涌,纷纷向杨飘伸出援手:沧州市关工委为杨飘送去1万元救助金;“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授予“孝心女孩”杨飘特别奖,颁发奖金两万元;献县一位爱心人士看到杨飘的故事后,辗转打听到杨飘的家庭住址,送来1万元;不到1天时间,有80多名与杨飘素不相识的人从报纸上了解到杨飘的故事,主动联系她并捐款10万余元,为杨飘妈妈治病解了燃眉之急……随后,沧州晚报又及时跟进,推出了跟踪报道,《妈妈和大学,你一个都不要放弃》。
《今早起程,杨飘将到暨南大学报到》《杨飘妈妈救治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昨日杨飘暨南大学报到并收到特别礼物 再获每年两万元资助 妈妈可到广州免费治疗》……温暖在传递,爱心在延续,先后十几篇追踪报道,及时展现各方反应和事件进展,让杨飘牵动着众多爱心人士的心,引发了更多社会关注,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更让杨飘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杨飘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她的妈妈得到及时救治。可以说,不断地追踪报道进展,让小人物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在不断发酵中,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笔者带着激情和感动,还采写过一则《儿子倒在公益路上,父亲含泪“接班”上岗》的新闻,这篇在追踪中挖掘出来的报道,荣获2020—2021年度河北省新闻奖二等奖。
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是河北省肃宁县一对普通的父子,他们也是小人物的典型代表。疫情防控期间,儿子王广义作为一名志愿者,在为一所学校义务进行防疫消杀后突发心脏病去世。笔者在采访王广义的事迹并进行报道后,持续关注着他的家庭情况。在追踪报道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王广义的父亲王春生强忍丧子之痛,穿上儿子留下的志愿者服装,并沿用儿子生前的志愿者编号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表示要继续完成儿子未完成的志愿者工作。获悉这一最新进展后,笔者立即赶到王春生代替去世的儿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场,眼含泪水深入采访,写出了《儿子倒在公益路上,父亲含泪“接班”上岗》这篇获奖作品。
四、传播——在共情视角下,做好融合报道,进行舆论引导,放大小人物的光芒
当今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融媒体产品用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有效提高了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共情视角,是有效传播的基础。共情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延展,学界普遍认为,共情有助于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有效引导下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利他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
小人物报道要在共情视角下,融合发力,全方位出击,才能凝聚正能量,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从而达到“用人启迪人、用人点亮人、用人治愈人”的传播效果。
沧州晚报通过纸媒报道杨飘的故事同时,微信公众号、今日沧州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转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新浪、网易、澎湃新闻、河北日报、广州日报等全国各地100多家媒体转发或推送。其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人民网等国家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引发了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也引爆了大家的爱心。“孝心女孩”杨飘的故事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一则报道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人间有大爱。
《儿子倒在公益路上,父亲含泪“接班”上岗》的故事,笔者也采取了“遍地开花”的报道方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推进。王春生、王广义父子的感人事迹被各大媒体跟进转发,感动了全国各地的众多读者、网友,也掀起了“爱心冲击波”。在共情视角下,王春生作为一个父亲,强忍丧子之痛还去帮助别人,完成儿子未完成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是何等让人感动和敬佩!而更多的人在感动之余,也纷纷申请加入志愿服务组织,要和王广义的父亲一起,完成王广义没来得及完成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路上又多了很多“新兵”。
2022年,笔者还采写并策划组织了“河间小伙子杨朝北京勇救4岁男童”的系列报道。“90后”小伙子杨朝是河北省河间市的一名退役军人。他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国际维和工作。2022年6月12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东社区,一名4岁男童在家食用花生后,发生急性气道梗阻,导致心脏骤停。正在附近的杨朝听到孩子家长的呼救声后,跑到现场紧急施救,挽回了男童的生命。
笔者在组织杨朝这个小人物报道时,图片、海报、文字、短视频等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多种方式让报道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北京晚报等近百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转发,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数十万人为杨朝点赞:“退伍不褪色”“昔日维和尖兵,如今救人英雄”“追星只追人民子弟兵”……2022年8月,杨朝登上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评选的“2022年北京榜样”榜单。
时代呼唤正能量,正能量又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做好小人物报道,让小人物闪耀光芒,意义不可小视。经过融合报道和层层传播,杨飘、王春生、王广义、杨朝等无数小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优良品质即“光芒”被充分展现并放大。他们也成为生动的教材,激发和弘扬着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善向美。
《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编者威廉·大卫·斯隆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声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杨飘、王春生、王广义、杨朝,他们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甚至可能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他们是小人物的代表,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或孝顺、或良善、或英勇的品格又足以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尽情地讴歌书写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人物不但不“小”,而且还很“大”,对周围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所以,新闻媒体的小人物报道一定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进而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情系小人物,胸怀大时代,锲而不舍地去发现、挖掘、追踪、传播,从而汇聚小人物的光芒,撑起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壮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