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23-02-10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媒介青少年素养

程 瑶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介呈现技术先进、平台众多、信息海量、互动性强、传播即时的特点。在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任务迫在眉睫。

一、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接触较多的媒介分别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设备。据调查显示,将近80%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介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到2小时左右,而超过一半的家长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介,将近90%的小学老师缺乏对青少年接触使用媒介的指导。

(一)媒介使用偏娱乐化

青少年日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是相对固定的,主要包含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他们多是单方面接受媒介内容的传输以及借助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其中,娱乐是他们使用媒介的主要动机,通过使用媒介消磨时间,获取没有特定目标的快乐,如,和同学朋友网络聊天等。

(二)媒介常识薄弱

青少年对媒介整体了解不足,缺乏媒介硬件搭建、运行机制等常识,因此媒介在青少年眼里充满了神秘的光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媒介依赖甚至媒介崇拜。另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色情、欺骗等等,这些都容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媒介辨别能力不足

很多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尚不具备对媒介内容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批判解读媒介的思维,他们很难把握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甚至可能会全然相信媒介世界的内容,导致青少年形成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且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潮影响其三观养成,造成日后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障碍。

(四)媒介创作参与意识欠缺

如今,青少年自出生起便处于便捷的网络时代,他们熟练使用各种媒介,参与媒介信息的浏览和评论,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娱乐化的使用习惯。青少年在参与媒介应用时,尚未形成内容创作并将其传播的主人翁意识,不能深度参与到媒介应用中来,比如明显欠缺创造高质量内容表达自我,与社会进行沟通的能力。

二、青少年媒介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和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我国作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人口大国,国民知识素养和媒介素养在整体上不容乐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成熟经验,政府和社会也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在政策、资金、大众观念上给予支持与扶助。

(二)家庭与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缺位

家长和教师的思想认知制约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用消极保护主义应对孩子使用和接触媒介的行为。一方面,家长认为青少年接触社交媒体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自律性,造成学习成绩下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网络上充斥着暴力、色情的内容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应该减少孩子接触媒介的时间。因此,家长既希望利用媒介让孩子放松,又希望能够严格控制孩子接触媒介的时间,这种矛盾且不成熟的心理,形成了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障碍。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目标,教学行为主要是为了提升升学率,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在学校的生存空间。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观念上不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师资不足、媒介素养教育时长不够等问题,同样也形成了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障碍。

(三)不良媒介现象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正走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激烈竞争,媒体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自媒体层出不穷,导致不良媒介内容不断凸显。大量低俗的、媚俗的甚至恶俗的信息资讯频繁被推上各大媒介醒目位置,以达到吸引大众眼球获得流量的目的,各类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不断挑战着大众关于新闻真实的底线,消费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在互联网信息中蔓延。再加上随着网络的普及,我国数以亿计的网民在看不到的网络世界里经历甚至亲身参与到恶意炒作、恶意互喷、人肉搜索的不良行径中,媒介道德和媒介信任逐渐缺失,对媒介的认知出现偏差,一方面希望通过媒介了解世界还原真相,另一方面对媒介充满质疑。

三、社交媒体视阈下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路径

(一)政府层面

政府是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对其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应出台政策法规。在调研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可以落地的政策法规,确定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主体、实现路径等,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合法地位和实践遵循,确保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规性。第二,应落实课程体系研发与师资配置。在课程研发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承担主导作用,协调多元机构进行参与,建立包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校、企业在内的课程研发团队。根据我国现有教育制度及青少年自身特质,权威性编制相应教材,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为融入各个学科的隐性课程,必要时可以设置必修课,全面促进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际开展。在师资配置方面,长期来看,可以在高校教育和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培养媒介素养教育人才;短期来看,可以在现有中小学教师中进行选拔,以脱产、半脱产、网络教育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培养其具备专业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有的素养和技能。

(二)学校层面

1.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主流课程。在中小学课程时间受挤压、师资力量薄弱、课业负担较重的条件下,将媒介素养教育最大程度融入主流课程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在现阶段,尚不具备建立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体系的条件,应鼓励教师以传统媒介知识为主、兼具新媒体知识内容,进行有关媒介形式、文本、运作及功能属性的知识传播,使得青少年对媒介有基本的正确认识,培养其对于媒介的多元观点和批判思维。

2.探索个性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在媒介素养融合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将媒介常识、技术、使用过程中涉及的道德伦理作为专题,打造校本课程研发平台,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程。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堂作为实践基地,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地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二是将校本课程作为延伸课堂,邀请高校教师、家长、媒体工作者尤其是自媒体工作者参加专题论坛或讲座,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三是充分扩展宣传渠道,在校内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在校外则拓展媒体合作渠道进行宣传。

(三)家庭层面

1.重塑家长教育理念。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思想动态、媒介接触行为有着最直观清晰的认知,更能把握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有必要重塑家长的教育理念,鼓励他们摒弃一味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观点,逐渐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上。

2.培养青少年良好媒介接触使用习惯。家长在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中,要以身作则,自我修正,用正确的媒介素养和使用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树立良好的媒介素养意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媒介接触使用行为习惯,通过鼓励式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大众层面

1.广泛宣传凝聚社会共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无疑是系统化和整体性的社会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关注参与进来。大众传媒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环境塑造的功能,可以借助自身平台,整合资源,引导大众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向关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2.净化媒介环境。大众媒介应当约束其从业机构和从业者遵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重塑社会责任感,杜绝传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血腥暴力等内容,净化网络空间,构建和谐的媒介大生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绿色、健康、有序的媒介环境。

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主要通过使用手机等多元化形式接触和使用媒介,出于娱乐放松和获取信息等需求,其接触和使用媒介存在着媒介使用偏娱乐化、媒介常识薄弱、媒介辨别能力不足、媒介创作参与意识欠缺的问题与不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大众携手共建,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培育健康的媒介环境生态,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人才梯队,开发可落地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媒介道德素质和接触使用习惯。

猜你喜欢

媒介青少年素养
青少年发明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