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聚合式新闻审视

2023-02-10李增祥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信息

李增祥

本文以“将一定量的内容聚合到一篇报道”为分析对象。这是一种以人工编辑为主的内容分发和传播形式,承前启后,兼具传媒色彩和融媒传播特点,是主流媒体对采编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形式,对媒体融合转型、内容传播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为便于与客户端的技术型聚合相区别,下文称之为“聚合式新闻”。

一、渊源及现状:承前启后,融入全媒体传播环境

美国华盛顿与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学者马克·柯丁顿(Mark Coddington)认为,聚合新闻是“将来源公开的新闻信息重新组合,并以缩减形式在单一场所内发布”。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中央、省、市、县四级传播体系中,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立足实际,开展聚合新闻实践,向受众提供聚合式新闻服务,传统媒体色彩和新型媒体特点兼备,已然成为一种传播现象。

主流媒体的聚合式新闻,在内容编辑方面,与报纸版面、广播电视栏目、网站专题、手机报等媒体及其表达形式共通点多,存在传承关系,甚至有脱胎于一度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报的痕迹——手机报因传播和阅读载体同为手机,具有移动互联网早期特征,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聚合有很强的传承和借鉴意义。同时,聚合式新闻并不是对传统媒体简单的传承,而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的探索,表达形式新颖且多元,往往具备以下特征:内容多主题,包容性强,多媒体表达,除了图文、音频、视频等元素外,还应用超级链接、SVG互动创意、智能语音播报、AI主播等全媒体传播元素。整体上以栏目设置板块,文字简练,内容可视化、轻量化特征明显。

目前主流媒体的聚合式新闻服务普遍可见,央媒包括新华社的“早知天下事”、央视新闻的“早啊!新闻来了”、中国新闻网的“新闻早餐来了”等。省级媒体包括福建日报的“2分钟闽式新闻早点”、江西日报的“早安,地球村”、天津日报的“津早相会”等。地市级媒体包括广州日报的“早安广州”、长江日报的“早安武汉”、赣南日报的“早安赣州”等。其他如上海“澎湃新闻”客户端的“早安湃”“晚安湃”等。

二、聚合特点及意义:聚合赋能,展现融合动力

如今“二手信息”在新闻生产和消费中占据很大份额。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既需要寻找和公开不为人知的事实,也需要在由已公开信息构成的、复杂的新闻生态中寻找方向。从聚合内容大量属于二次传播的角度看,聚合式新闻是一种内容二次分发模式。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聚合式新闻这一内容分发和传播模式的有效运用,可发挥内容长尾效应,挖掘受众潜在信息需求,加快阵地建设、全媒人才培养、用户壮大,进而增强内容和媒体矩阵宣传合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转型。

(一)融入全媒体传播环境,聚集受众注意力

全媒体时代,是内容海量的时代,也是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当下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领域竞争激烈,主流媒体应珍惜受众的注意力,将受众每次接触我们产品的机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播效果,并尽可能放大增强效果。聚合式新闻以简洁、高效的信息传播模式,提高受众信息阅读效率,解决“信息爆炸”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矛盾,是适应全媒体环境下“快阅读”需求而兴起的新闻传播形态。据笔者分析,主流媒体的聚合式新闻多在早间、晚间时段发布,以信息传播为主。最早一批中有“央视新闻”的“早啊!新闻来了”、中国新闻网的“新闻早餐来了”等,每天五六点推出。其中,早间推出时段集中在5:30到8:00,覆盖多数人晨间起床到通勤路上的时间,内容板块化,主题多元,相互独立,受众阅读过程即便分心也不影响后续的阅读。聚合式新闻在利用受众碎片化时间方面,有优势,可占有受众每天第一波、最后一波时间,尽可能多地吸引和占有受众的注意力。

(二)形成传播合力,打通各传播渠道

主流媒体在媒体矩阵和传播渠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体发布”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互联网平台虽然没有边界,但各类平台有自己的内容传播生态系统,渠道多数处于相互独立状态,主流媒体的内容因此实际上处于分割状态,大量信息散落互联网的角落中,不容易被受众发现,传播效果更无从谈起。聚合式新闻有助于改变渠道相互割裂的状态,实现跨媒体传播,适应“强传播、弱边界”的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具体来说,聚合式新闻拓展用户信息视野,激发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运用超级链接和二维码等技术,引导受众进入各类媒体矩阵和传播渠道中,提高主流媒体内容和新媒体矩阵的曝光率、使用率,进一步形成媒体矩阵的宣传合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聚合式新闻呈现的这种长尾效应,提高内容曝光率,提升主流媒体在用户心中的美誉度,对于媒体增强传播力和引导力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培育用户对主流媒体矩阵的使用习惯,提高用户黏性,沉淀为主流媒体用户,进而壮大用户群体。

(三)履行主流媒体职责,体现担当和作为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两极分化更加明显,热点新闻、话题新闻往往具有较高的曝光度和传播力,硬新闻、弱势群体、边远地区等信息经常难以触达受众,而受众长期接收相同类型新闻,视野内存在同质化信息过度,易落入“信息茧房”,需求得不到满足。主流媒体肩负传播主流声音的职责,是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和弘扬者,在融合转型过程中,有责任推进这一问题解决。主流媒体发挥权威性、公信力等优势,发挥专业优势,借助遴选新闻、创新表达等方式,对接新传播环境,激发“点击阅读”兴趣,带动时政新闻等硬新闻和冷门内容传播,进行“一站式”传播,提高各类新闻曝光率,解决硬新闻和冷门新闻传播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效的聚合,有助于解决信息供需不平衡和信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提高宣传的整体实效。

(四)引导主力军进入主战场,加强全媒人才队伍建设

媒体融合关键在于人,要引导主力军进入主战场。聚合式新闻开放性、包容性强,作为入口,可发掘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发挥新人移动互联网传播能力优势,形成双方协作、彼此促进的格局,在实践中锤炼从业人员全媒体工作能力,实现“1+1>2”的优化效果,既补齐存量人才在新媒体方面的短板,也补强主流媒体全媒体采编弱项,提高人才整体专业水平和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的生产运营能力,确保内容的品质、安全和效率。聚合是一项关联多方面的系统工作,主流媒体充分调动各类从业人员各尽所长、参与聚合工作的积极性,可激活内部人员联动的活力,深度参与聚合全流程的分工和合作。这对构筑人才融合的洼地,引导主力军进入主战场有着重要推进作用。

三、如何聚合:守好底线并创新表达,提高聚合实效

聚合式新闻看似简单,但并不是信息的简单裁剪、拼凑。主流媒体要守正创新,坚守专业性的同时,创新表达,主动融入新传播环境,强化聚合式新闻对媒体融合转型的促进作用。聚合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实效。以下三个方面的聚合思路可供参考。

(一)借力话题,提升内容温度

内容海量,注意力稀缺,聚合工作要善于发现新闻点,发现用户的阅读痛点。当下的传播环境,话题往往容易成为关注点,激活新闻在新传播环境下的传播动能,让受众爱看,并乐于去转发传播。话题可以通过把握舆论场话题中心的热度和关注度,以此带动聚合式新闻的点击和阅读。话题提炼的常态化工作应该是把握受众关注、创新表达,比如,以政经内容为主的媒体平台,所沉淀的受众群体对时政新闻关注度高,编辑可遴选此类新闻“压轴”。以服务为主的地方媒体,要注重与衣食住行周边新闻等息息相关的资讯、政策等内容,这类“身边人身边事”贴近其受众,往往具有话题性。在主流媒体聚合实践中,话题有助于短时间内触动受众阅读兴趣,使用方式很多。常见的有标题“话题化”、导读化,如广州日报每天上午推出的“早安广州”文章标题精选自当期的一条新闻,相当于导读,引导受众点击阅读。

(二)守正担当,亮明主流品质

聚合式新闻要体现主流媒体内容品质,最根本的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巩固传统媒体时期打造的“信息中心”地位。同时,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有所作为,在服务弱势群体、填补信息鸿沟等方面不缺位,体现担当和社会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安全意识要落实到聚合工作中。聚合式新闻借力传播的“蹭热点”“带话题”,关注度高,往往是舆情的高发地、舆论引导的重点。聚合采编实践不拘泥于每一条都积极向上,但应旗帜鲜明地体现导向,对导向模糊、价值观有偏差的内容,应言简意赅地解惑释疑,纠正偏差,引导舆论,不给错误的导向留下传播空间。这种引导、纠偏提升舆论引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往往能将客观报道提升到新的层次,提高内容传播的质量,提高聚合式新闻生命力。

(三)心中有受众,彰显服务能力

聚合式新闻要强化受众意识、服务意识。首先,突出聚合内容的服务性。对地方主流媒体而言,做强本土内容是增强贴近性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没有边界,但分圈层、分地域,地方主流媒体的优势在于贴近当地、服务地方,可整合新闻采编权、专业采编队伍等资源,深耕本土资源。其次,对标全媒体传播要求,提升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移动化、视觉化和智能化的生产传播能力,让聚合内容更“悦读”,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再次,心中有用户,为“用户画像”,更加“懂得”受众。这方面可基于从业经验、生活经历和行业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努力,还应借助数据发掘,较为深入地为“用户画像”,并对聚合效果进行评估,把握受众信息消费节奏,提高受众阅读体验,挖掘传播潜力。

(四)技术赋能,增强传播潜质

为更好地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需求,聚合式新闻要注意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提升聚合效果。从编辑工作层面看,各类编辑工具越来越人性化,文字、图像、视频的创作越来越智能化,不断简化制作流程,提高界面美观度,提升聚合效率。从创新和丰富产品形态看,可以引入智能语音播报、AI主播、SVG创意互动等技术。智能语音播报、AI主播可增加信息消费方式,由受众根据使用场景和习惯选用,同时也是拓展某次聚合赋予信息量的有效方式,如广州日报聚合式新闻的AI主播,多数内容并非对文字版的“照本宣科”,受众可边听边看不同内容,拓展聚合的信息量。SVG创意互动元素可作为“佐餐”,应用于聚合式新闻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板块,提高聚合式新闻的互动性和休闲娱乐性。

四、展望:聚合为媒体智能化发展蓄能

聚合是互联网平台主流的内容分发模式,展现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地方主流媒体受限于能力结构性不足、内容安全顾虑、版权风险担忧等,对技术掌握和使用不充分,许多聚合服务以聚合式新闻的形式提供。虽然聚合式新闻以人工编辑为主,有别于技术聚合,但二者的聚合效能具有一致性,都是一种高效便捷的分发和传播模式。媒体智能化大势所趋,聚合的智能化有助于对接这一趋势,应该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着眼点和发力点。笔者认为,当前阶段,主流媒体聚合式新闻应提高站位和前瞻性,一方面增强技术对接应用的能力,提高聚合工作实效,另一方面加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积累适合主流媒体的聚合行业规范,为媒体融合发展增添后劲。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信息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