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热现象浅析

2023-02-10卓朝兴陈菀铃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题材创作

卓朝兴 陈菀铃

近几年,以传媒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逐年增加并呈现创作热潮。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热的产生无疑是一种积极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探讨深思。

一、创作热的产生原因背景

(一)政策支持。任何作品的创作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官方政策的支持是催生一个行业、一类作品热潮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在媒体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2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其次,在广播电视内容建设方面,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详尽地针对电视剧内容的选题规划和创作指导作出指示,并推出电视剧创作生产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的内容衡量机制,为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大行业齐头并进为传媒主题的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与生长土壤,紧跟政策必然能切中时代热点。因此,传媒与广电两大行业的双支持催生了国内传媒主题影视作品的创作热。

(二)社会发展。近几年在国内逐渐热门起来的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其实在国际上早有悠久的创作渊源,自20世纪起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便不乏以传媒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影视作品,并且此类作品在国外已经成熟。如1952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倒扣的王牌》(美国)、2001年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战地摄影师》(德国)、2006年的《顶级播音员》(日本)、2008年韩剧史上首部真实展现记者生活的传媒专业题材电视剧《聚光灯》。国内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开头应从21世纪初开始追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显成效、加入WTO等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媒体的日益重视、国内媒体自身的发展更新,国内同类型题材的影视创作蓬勃兴起。

(三)题材的可塑性。传媒自身的广泛性为以传媒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影视作品带来了创作的无限可能,也可称此性质为可塑性,即传媒题材可单独成为主题,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各种大主题中。

目前中国的传媒主题影视作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传媒工作者为主角、传媒工作为主线剧情,通过刻画主人公在工作时遇到的种种情况来揭露传媒业内幕或歌颂传媒业。例如由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不止不休》,讲述了主人公怀揣记者梦想进入报社,追踪探访非法卖血产业,意外发现了乙肝患者代检这条灰色产业链,最终发出报道《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引发全社会的热烈反响,间接促进了国家取消乙肝五项测试纳入就业、入学的规定,体现调查记者与深度报道的力量之大。另一类则是以爱情、亲情等其他类型剧情为主线,将主人公的职业设定为传媒工作者,在剧情的发展中穿插与传媒相关的题材。例如豆瓣9.5分的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丧亲、寻求真相与救赎为主线,将几位主人公设定为新闻工作者,同时穿插大量新闻传媒行业中的日常工作片段来折射“新闻伦理”这个次主题。

影视作品可利用传媒题材来展现传媒行业自身,也可借用传媒题材来辅助展现其他主题。传媒题材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具有灵活的可塑性,这也是国内传媒题材影视作品能够出现创作热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问题引起的社会反思。全媒体时代,除了权威的传统媒体,近年来自媒体崛起并成为一大传播主力。自媒体因不受官方机构审查监管,通常可发布更具娱乐属性的传播内容,这也为自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但正因为不受监管、追求流量,自媒体成为制造流言的推手,导致整个媒体行业乱象丛生,产生诸多媒介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便是网络暴力。许多理性的受众也逐渐平静下来,去正视与反思这场“狂欢”遗留给社会的问题。受众的重视加上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足以让“传媒”成为影视作品创作的新热题材。

二、中国传媒题材影视作品的现状

(一)相关影视作品尚未达到预期的收视(票房)效果。在新媒体流行与传统媒体迅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传媒产业日益壮大,传播矩阵越发健全,但传媒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程度却不能与之匹配。不少传媒题材影视作品不顾故事逻辑、没有把握好剧情节奏、生搬硬套传媒题材、违背现实事实,这样的作品无法收获良好口碑,自然也无法收获理想的票房与收视率。近几年来,以传媒为主题创作的国产电视剧《浪淘沙》《巨浪》《突围》都未能引起关注,收视率惨淡;豆瓣评分高达9.5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也只在台湾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在内地的传播与收视效果平淡;据专业影视数据APP“灯塔”统计,2023年初在大陆上映的《不止不休》最终也只以5647.5万元票房收场。

(二)相关作品的创作、市场、观众仍处于生长期。与国外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相比,当前国内相关作品的创作仍处于待成熟阶段。从历史上来看,国外早在20世纪便生产了不少以传媒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公民凯恩》(1941)、《总统班底》(1976)、《怪胎记者》(1980)、《惊爆内幕》(1999)。而国内直至21世纪初才逐渐生产关于传媒话题的影视作品,如黄秋生与陈冠希主演的《A1头条》(2004)、陈凯歌导演的以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为主题的《搜索》(2012)、对“流量至上”进行探讨的《导火新闻线》(2016)。对比成片质量方面,近10年国外有获得最佳影片的《聚焦》、查理兹·塞隆三提奥斯卡的《爆炸新闻》、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法兰西》、新晋戛纳影后的《圣蛛》等。反观国内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其地位仍处于初入影视市场的阶段,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在与红色爱国主旋律、青春偶像、科幻科技等大热题材影视作品竞争时仍显无力,该类作品的观众群体仍然算不上“大众”,达到预期收视(票房)效果依旧是其当务之急,保证质量、获奖与否等目标需在解决上述痛点后才有余力实现。

三、关于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及发展方向的建议

(一)遵循国内主流价值观。中国本土作者在进行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时应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遵循国内的主流价值观,切不可盲目照抄国外优秀作品,毕竟国内外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若不“因地制宜”则易“水土不服”。美国好莱坞梦工厂生产的影视作品多带有“美国梦”“霸权主义”等意识形态,与此类比,国内在创作传媒题材影视作品时,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融入影视作品中。提及传媒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观念,就不可不涉及国家新闻观,外国传媒题材影片体现的是自由新闻主义,而国内在该类作品上则应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论是传媒题材还是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把握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是往正确方向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具有时代内核与思想高度。目前国内的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剧情多呈现“怀着新闻理想—现实受挫—实现理想”的俗套化设定;而在人物设定方面,国产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多将新闻工作者简单设定为“理想主义者”或“不义”的角色。前者以电影《不止不休》为例便可印证;后者在新近的多部影视作品中都可得到印证,例如,在《欢乐颂》里,记者是堵在安迪家楼下的角色;在《开端》里,记者是刺激原本善良的人民教师“锅姨”成为公交车爆炸案犯罪嫌疑人的角色。这些俗套的设定将原本能够用来反映传媒行业内核、折射时代重大新闻事件的传媒题材变成了对真实传媒行业的抹黑。

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出路定然不止于此,国内在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时可以借鉴国外经典作品的思路,例如英国1984年出品的《杀戮之地》则通过战地记者主人公的视角去展现“‘红色高棉’血洗柬埔寨”这一段沉重的历史;又如提名第70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剧情类剧集的《新闻编辑室》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中通过新闻机构的视角呈现了“9·11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利比亚战争”“班加西事件”等值得探讨的历史与政治议题。从剧情和人物设定来看,仍有不少国产传媒题材影视作品落入俗套化的境地。要想让作品真正发挥传媒题材的优势与亮点,必然不可落于俗套,而应精心选择、构思题材,跳脱出爱情剧、家庭伦理剧、职场剧的老旧范畴,呈现真实的新闻传媒行业,展现媒体维系社会共识和平衡舆论、甚至推动社会某方面改革的特效,让本身就与社会、历史息息相关的传媒题材发挥反映时代与社会议题、针砭时弊的效果。

结语:

近年来国内传媒题材影视作品的生产数量逐年增多,传媒元素也被越来越多运用在其他类型影视作品中,新闻工作者角色在国产影视作品中更是频频出场。国内也涌现了诸如《我们与恶的距离》《女不强大天不容》《不止不休》等口碑较好的传媒题材影视作品。在中国愈发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以及相关行业和政策的支持下,传媒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热应运而生。在政策保障、行业引导、受众关注、专业人士创作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孕育下,传媒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趋势正稳中向好。

猜你喜欢

题材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创作随笔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