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中的融入
2023-02-10王海燕
王海燕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1)
一、产生的背景
德育是教育学领域的核心主题,其理论基础广泛且深远,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中的道德教育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幸福的关键。
现代的德育理论是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形成的。其中,道德发展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它试图解释道德是如何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的。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的道德判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梯理论则进一步阐述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从服从权威到全面的道德原则。
另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是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论,它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道德的发展。例如,道德推理训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讨论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服务学习则是另一种方法,它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关注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例如,批判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仅应该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应该批判和改变社会的不公正结构。这种观念强调了德育的社会和政治维度,也提出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度强调知识传授,而对德育的关注却相对不足。这一趋势的产生源于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其中一部分来自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过度追求,另一部分则源自教育体系本身对效率和成果的过度关注。尽管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技能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就是学生在知识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却在道德观念和品行修养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
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和定义教育的目标。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成长和道德素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他们如何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挑战和问题,都应成为教育的关注重点。德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积极价值观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
语文课堂是德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丰富的道德元素,如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冲突、历史事件中的道德取舍,都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如阅读、讨论、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语文课堂获取道德知识,还可以实践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在真实生活中做出道德的决策和行为,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受时间、地域、时代等影响,语文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存在着局限性,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思想,因此,课外拓展环节就承担着重要的德育功能。
三、德育在初中语文课堂延伸环节的融入方式
(一)主题式德育融入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不同的主题进行德育,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以亲情为主题的选文,这一单元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探讨的是亲情中的接受、感动、回报等情感;《散步》表达了家庭伦理、亲情陪伴、敬老爱幼的情感;《散文诗二首》都是表达母爱的:《金色花》主要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荷叶·母亲》则是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世说新语》二则中《咏雪》表现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大家庭氛围,《陈太丘与友期行》从侧面阐述做人要诚实守信懂礼。此单元涉及的亲情面虽广,但无论现代文还是古文,都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隔甚远。社会处于变革时期,亲情要有传承,更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赋予亲情以新的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精心选取与学生认知相契合的素材,重新解读定义新时代的亲情概念。在引导学生领悟亲情可贵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由亲情之爱上升到家国之爱的教育上来。
(二)目标性德育融入
教师要对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进行反思。如果教育的目标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将忽视学生整体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和定义教育目标,将德育纳入其中,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教育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注重品德和价值观的塑造及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语文课堂延伸环节,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取长补短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都能发光。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把诗歌的意境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形象感很强的画面描绘冰天雪地里将士们艰苦奋战的形象,借助画面分析诗歌内容,生动地展现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精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理解诗画同源的意义。这样不仅进行了德育,还兼顾了美育。又如:学习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剧本并进行演出。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会查阅大量课外资料,凝练精髓,生成智慧,在融入角色中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与人的道德情操,分清美丑、正邪,在拓展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自我修养。
(三)时事性德育融入
时代在发展,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要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的德育不能还停留在原地,要“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教师要结合时事的发展正确引导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比如当下热议的“断亲”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延伸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体验及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关注,深入探讨“亲”该不该断,如何断,断哪些亲,不能简单地用一句“亲情观念淡漠”加以定性或评判。见识决定思想,思想衍生阶层。时代的发展、空间距离的产生、文化的高低都决定了人与人发展的差异,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以偏概全。很多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定位目标,那么我们就不能固守,德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非一成不变。
(四)合作式德育融入
教师还面临社会和家庭对知识的过度追求的挑战。社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常常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挑战,坚持德育并行,并与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比如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通有无,透明化管理学生,形成家校合力;精选社区有益活动,带领学生参与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的研学基地也提供了较好的教学体验资源,在研学前教师要根据目的地的特点和活动主题先给学生科普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去研学。比如:可以结合吉林省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开展冰雪运动研学活动。在群体运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还应加强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其他教师分享经验和教学心得,相互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平衡知识与德育的最佳途径。比如学校和地区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应积极参加并汲取优秀教师的德育经验,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多听本学科及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学习其在课堂中传授知识时的德育融入。
(五)理实结合式德育融入
当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是教育的两大重要方面,理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现实中,理论教育往往与实际应用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或者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无法从所学的理论中找到解答。教师必须正视和解决语文教育选材问题,以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轨的问题。
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且不说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单是近现代文学与学生也有时空距离了。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运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就语文课堂而言,拓展延伸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拓展时精选身边的人和事会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文本。比如在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可以联系陶瓷工艺工作坊,带领学生真正实地体验制作陶瓷的全过程,然后写一篇关于陶瓷制作的说明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遇到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产生智慧和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才有真实感受,才能把文章写得真实而又准确。目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特别少,仅靠凭空想象和翻阅资料是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的,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美,进而强化美和劳的教育。
(六)跨学科式德育融入
现在比较流行跨学科学习,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拼盘式跨学科,比如讲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如果单纯加入地理学科中的苏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及历史学科中的古代建筑特点等,并没有做到真正融入,只是从表面上做了一个简单链接。教师只有认真去学习一门学科才能真正打开视角、打开眼界、打开思路,才能真正做到跨学科融入。比如学习中文的教师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绘画,就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非常符合绘画的理念,即任何一个点都是一个整体,都是完美的、完整的。绘画的思想比如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观察、理解、分析、表达、虚实、详略、取舍、抽象等,都非常契合本文的写作手法;反过来,中文的深厚底蕴又能为绘画提供思想内涵和艺术滋养。绘画中的布局谋篇跟语文的作文写作一样,都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都要有虚实、详略、取舍、抽象、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等,都要有思想性,二者相辅相成,如虎添翼。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环节加入形象感较强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在加强对学生美育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和前人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的热爱。当然,语文学科中的很多文本都涵盖历史知识、地理知识、音乐知识、政治知识等,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才能把语文知识的大门打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富含德育元素的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能把语文课堂拓展到课外,进而反映时代特征。语文教师应积极把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