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的价值观教育
2024-01-02张广博
张广博 王 颖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吉林 长春 130051)
提高审美能力是语文学科重要的育人价值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明确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即“审美鉴赏与创造”,并在相关章节中对其在教学中的“着陆”方向做了明确指引。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审美活动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评价等活动,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
审美活动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这些活动领域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呈现一种无功利性的关系状态。本文所说的审美活动指与语文学科相关或衍生出来的情境活动,其活动的本质也隶属科学、自然和社会。所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审美活动存于广泛领域。
一、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应然与可能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从“五育并举”思想的引领
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五育并举”的思想更充分体现了社会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语文审美活动正是深刻解读教育方针后,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致力于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审美对象是价值观教育的恰切载体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以新时代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形精神主线,发挥着铸魂培元的作用。这些人文主题反映在教材选文的内容或文本特征方面,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
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都以个人为圆心,抒发对家国天下、对生命自然的情怀与敬畏。在实际讲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对个体的关切和社会的发展关联起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语文学科教学的“天赋”优势
“语文”的定义,可以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学科更多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组合、探究性与创造性的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所以,语文学科的“天赋”优势,决定了语文审美活动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审美活动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逻辑
审美活动追寻的是启迪人们领悟人生真谛,激励人不断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将审美活动与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者关系的“互促性”特点,以教学中的审美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从单元特点来看,它以“百家争鸣”为人文主题,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选取了儒、道、墨三家的多篇经典论说。教学中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如下:第一,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第二,把握三家的思想特点,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第三,思考这些思想对现实是否有借鉴意义,并阐述理由。在任务落实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认识这些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教学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二、在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教育方针,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强调在语文审美活动中要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引导,明确价值观的导向,使学生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学会正视生活中的阴暗,即审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审丑。在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这种对学生审视“美”和“丑”的意识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明确的“是非观”要始终贯穿整个审美活动。如在讲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 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我们注意到孟子直接指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知礼仪,明是非”的成长基调。以之带动我们进行“审丑”活动,自然也能化丑为美,其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会对丑恶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引起学生道德伦理的批判,进而回归审美体验。如在教授《阿Q 正传》一文时,学生能从解读小说的技巧上评价人物形象,然而他们对“精神胜利”的理解却与作者不同,认为时代不同,精神胜利法也要得到“昭雪”。此处恰是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是非”的契机,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讨论、辩论、书面表达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精神胜利”的全新认知。《阿Q 正传》揭示了生活本真的丑恶,这是因为作者洞察了社会制度腐朽没落的本质,站在了历史更迭的“大是大非”浪潮中。所以,在各类语文审美活动中,坚持以“是非观”为方向性原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关于丑的美感经验,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能力。
(二)全面性原则
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性原则体现为: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在每一年段、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节语文课堂上都要开展适当、适度的审美活动与任务,并随时注重价值观方面的引领。比如鲁迅作品,其语言具有讽刺性、战斗性、刚劲犀利的特点,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给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课堂上,便有学生模仿鲁迅语言特点并运用到自身,说话变得刻薄犀利、刁钻冷漠,这明显影响了其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所以教师在讲授鲁迅语言特点及文章揭露社会现象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引导:鲁迅生活的时代让他看到了制度的腐朽、社会的病态、反动势力的邪恶,他要凭借这种风格的语言唤醒更多国人的意识,而我们处在文明和谐的国度、自由公正的社会,无须也不应如此。教师在价值观方面要引领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言论要建立在维护良好友善的人际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上,未来在国家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深刻性原则
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价值观教育的深刻性体现在:价值观导向引领要涵盖审美认知的四种境界。审美活动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从美学角度讲,感性认识为审美最初的境界;理性认识是第二境界,通过理性思考认识美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认识是第三境界,以理性认识为基础,挖掘美的本质和内涵;境界统一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它建立在前三个境界之上,将感性、理性、超越认识融为一体,达到对美的全面理解和体验。在语文审美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力争从不同方面把活动做深刻、做透彻。以长春市一三七中学校园读书会为例,自2020 年起每学期都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学生分享推介的书目,如《为什么是中国》《红岩》《狼图腾》《四世同堂》《重读先烈诗章》《目送》《呐喊》等,让学生在与名家名著的思想对话中,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把握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长久以来,学生的精神境界中自然而然地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中或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或有对生命自然的理性思考,或有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或有对革命先烈的讴歌,整个审美活动无不表现了他们作为当代中学生对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认知。由此而知,在语文审美活动中坚持深刻性原则,可以水到渠成地实现价值观教育。
三、在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优化语言方式提升表达能力
一个具备语言资质的主体,最基本的能力是在一定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进入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及知识储备的增加,个体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要求不断加强,并且审美价值的取向也越来越明显。所以,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势必要以“运用优美的语言”为媒介,恰当地植入价值观表达方向的定位。同时,各项活动中多元情境的带入自然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价值观的引领又为学生运用优美语言指定了表达的取向。
(二)以情境引领审美取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情境设置”,并以此为媒介,在各项审美活动中引领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结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了以“我与家乡”为主题的手抄报、摄影、征文等系列比赛,并选择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展出。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采访、记录、访谈等活动方式全面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生活。从成果上看,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对家乡的火车站、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做了充分了解;对鼎丰真、杨麻子、回宝珍饺子馆等美食也有详细的描述;既看到了“中国一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祖国的贡献,也看到了“冰雪家乡”为弘扬家乡文化表现出的独特魅力。在“四处奔走”的过程中,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都浓缩与厚植在一个个优美的汉字中、一张张美丽的照片里。
(三)发挥教材优势引领价值观
统编教材中大单元教学的基本内涵,一是学习任务群,指向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任务、活动与情境三个环节的融合中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一是人文主题,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增强文化自信、引领价值取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人文主题始终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存在于各学习任务群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如影随形,这里暂就教材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举例分析。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五首诗歌、两篇小说,虽然跨越时空,但都是作者在各自的生命中对青春的吟唱,关于青春价值的思考、青春奋斗的话题也都承载于文字。在教授教材时,设置的学生学习活动如下:第一,了解本单元作品相应的时代共性特点。第二,找出诗歌意象并阐述作者的情感。第三,小说如何反映主人公的时代担当精神?第四,本单元的青春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每一代人都有家国使命和青春担当,将“小我”融入“大我”,才能更显青春的意义。再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生通过比对、讨论本单元五篇小说的人物,了解到各个人物悲惨的命运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活动表格,以人物命运为共性特点落实活动任务,如图所示:
篇名 主人公 命运结局 产生原因《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
这些活动的背后是对社会制度的理性认识:无论是对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充分的优越性,学生身处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论断,也可以体悟到个人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制度优势。这对引领学生树立牢固的制度自信心、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更直接的作用。总之,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以教材学习单元为载体,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