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困境及突围策略
2023-02-10许寿玲
许寿玲
[摘要]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过于宏观,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理解与实施难度,制约了教学评一致性构建。对此,本研究围绕新课标要求正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困境,采取依据新课标制订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历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三条措施,以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困境;新课标;初中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增强了课程的指导性,并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是引导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是深化历史学业评价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但由于新课标中缺乏量化的评价指标,教师对新课标表述的理解可能会产生歧义,导致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目标把握不准。面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存在的困境,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标要求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夯实核心素养教育之基。
一、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内在逻辑
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是教师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系统教学活动,如课前教学设计、课中师生互动、课后作业指导等都属于教的内容。“学”则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系统学习活动。“评”是对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程度高低的评判,评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评”是基于学习目标抓手和教学情境而实施,并根据量化的评价指标而进行的。“一致性”则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多主体的“评”都直指学习目标,三个要素所指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因此,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评价过程中的评价方式与学习目标高度匹配,具有目标的同向性。新课标最大的亮点就是突出了核心素养教育,提出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每个单元模块内通过设置“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及“学业要求”三个模块响应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此外,还要将教学评价前置,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的依据,实施逆向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
实践证明,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一是推动教师教学理念深度转变的探索。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深度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学生跨学科知识学习不仅需要教師关注书本知识,而且还要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历史课堂教学,通过教、学、评等手段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因此,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使教师及时转变应试教学思维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促进和改进教学功能,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及文化观。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围绕中考要求实施教学,教、学、评相互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则可以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不断促进教学朝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向发展,促使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夯实核心素养培养之基。
二、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困境
新课标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入手,以提升教、学、评的深度黏性。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面临以下困境:
1.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强烈,对课程性质理解不深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分解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有效教学,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新课标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意识不强烈的问题,尤其忽视对课程性质的深度把控,致使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成效不高。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教学目标设置,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教学目标的引导作用,按照个人经验实施教学,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业评价缺乏内在联系,从而制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设定相对模糊,难以量化考核标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更多关注“教了什么”,而缺少“学生学会了什么”,在教学目标评价上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教师在评价教学目标成效时,往往采取“知道、了解、体会、学会”等模糊的动词,难以切实服务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工作。
2.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细致,学生课堂参与性有待提升
历史新课标不仅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而且还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功能。例如,新课标中每个单元板块的课程内容同时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部分,将培养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本质上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的体现。在“内容要求”部分,按照时间属性将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以点连线的方式,并以专题的方式来呈现历史知识。在“学业要求”模块,则是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从简入繁的原则,构建分层式的学业评价标准,突出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提示”则为教师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参照,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现实中,虽然新课标对教学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设计,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实施。一方面,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构建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尤其是没有领悟教科书每处资源的内在联系、教科书提供的资源是否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致使课堂教学内容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主战场,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教、学、评逐渐脱离核心素养目标。
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获得感
课堂本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贯穿整个课堂环节。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绝对化不仅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获得感,还会失去学习动力。新课标针对每个教学单位提出了整体性的学业评价方案,实现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但是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上仍然采取传统的评价模式,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获得感。一是历史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过程性教学评价应用比较匮乏,致使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功能,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进行“中国现代史”教学时,教学考核仍然以比赛考试的方式进行,重点了解学生对中国现代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物的了解程度,而对于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等方面的考核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二是初中历史学业评价指标相对模糊,一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和评价的深浅。例如,新课标对于学业质量的规定要求主要采取的是“了解”“知道”“领会”等动词,而没有对其具体含义和水平层级进行界定,教师因而无法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三、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突围策略
1.依据新课标制定学习目标,深度把控课程性质
课程标准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大思维”意识。教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指导者,提升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将课程性质融入课程教学、评价建议等环节。首先,教师要树立学习目标意识,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根本任务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习目标作为引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重要依据。例如,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引导学生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去理解历史事件。其次,教师要深度把握课程性质,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教学评全过程,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评体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深度理解课程性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当然,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学生的差异性,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尤其要避免使用内隐性行为动词来设定教学目标,避免学生不明白学什么和怎么学等关键问题。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历史课程主要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按照学生的学段要求,可以将初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七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每个模块中的学习内容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以31个专题呈现内容要求,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集约化。尤其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的构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运用各课程知识进行综合探究实践。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首要举措。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是构建校本资源库,为实现多元化教学提供素材。针对部分教师分析教科书不到位的现象,在对教科书进行宏观整体分析的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编写校本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初中歷史教师要针对学生文化知识结构的不同、对历史事件认知水平的差异性等维度来构建校本资源库,将与初中历史相关的知识点统一归纳到校本资源库中,每个知识点衔接相应的问题及学前导语,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打破地域的限制,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素材。二是突出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举措。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授课方式,采取任务驱动式、社会实践、小组合作等新型授课方式,以此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了解世界近代史知识,了解近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内在关联。
3.创新历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制订与学习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任务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体系中,评价不仅是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更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在范式教学体系下,利用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评价方法,构建与教、学相一致的评价方法。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要构建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的模式,以目标为准则将教师观察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步调一致;同时,制订适应学习任务的评价工具,将笔试测验作为评价历史知识类和观点类的学习目标,将表现性评价任务作为复杂学习结果或形成一定产品的目标。当然,为了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教师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指标,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过程中,并根据教学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健.历史解释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5).
[2]郭莉.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J].中小学班主任,2022(02).
[3]黄牧航.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6).
[4]薛伟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创新与挑战[J].中小学班主任,2022(16).
[5]戴羽明.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教学转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