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2-10程利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分区成功率医师

程利华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急性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发作和加重的一种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阵发性或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等,若不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据报道,该病住院病死率为5.02%,5年病死率在60.21%以上[1]。因此一旦确诊需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抢救措施。

急诊科中快速有效急诊管理模式是保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常规急诊护理工作比较被动,护理工作较忙乱、无序。可能会耽误危、急、重者患者最佳抢救时间,导致病情恶化。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是急诊科新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将急诊入院患者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以保证每位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佳治疗,提升救治成功率[2]。该模式能有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高患者急救效果,改善症状。此急诊管理模式目前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已被广泛应用,得到较多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认可。

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分级分区急诊护理的效果,为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急性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确诊;发病至入院时间低于6 h;患者相关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意识、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者;风湿性瓣膜病及肥厚型心肌病者。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开展。

按入院时间段的不同将患者进行分组,将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对照组;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7~83岁,平均(55.96±6.73)岁;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18例,Ⅳ级8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38~81岁,平均(55.43±6.58)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8例,Ⅲ级17例,Ⅳ级7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入院后开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绿色急救通道,引至急诊预检台依次进行分诊、挂号后,在急诊内科排队就诊。危重患者直接送至急诊抢救室进行抢救,根据病情进行监测生命体征、吸氧等干预。请急诊心内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患者分级管理:患者入院后立即评估病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I~Ⅳ级4个等级。I级为濒危患者,即脉搏及呼吸微弱、无意识、生命体征极不平稳,随时有生命危险,需快速通知医师后送至抢救室展开抢救。Ⅱ级为危重患者,即生命体征不稳定,认知功能及意识尚且存在,但有潜在生命危险存在,病情恶化可变为濒危患者。需送至抢救室,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Ⅲ级为急症患者,即短时间内不存在生命危险,意识、认知良好,生命体征较平稳。按照急诊叫号系统顺序等待就诊,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Ⅳ级为轻症患者,病情稳定,稍感不适,挂号排队等待就诊。

(2)急诊区域分区管理:将急诊区域划分为红色、黄色及绿色三个区域。红色区域为重症抢救区域,收治I级、Ⅱ级患者,立即安排就诊。此区域急救设施完善,封闭管理,配备的护理人员需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随时能协助开展抢救工作。黄色区域为急救监护区,收治Ⅲ级患者,常规监测生命体征,30 min内安排就诊。若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则立即针对性处理,或转至红色区域进行抢救。绿色区域为观察诊疗区,收治Ⅳ级患者,按照急诊挂号顺序排队就诊。根据病情给予吸氧、给药、输液等治疗,并讲解疾病健康知识。每个区域护理人员选出一名组长,协调分配工作,保障抢救的秩序。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区域、级别随时做出调整,并做好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1.3.1 抢救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及死亡人数,并计算抢救成功率。

1.3.2 急救效率

分析对比两组的就诊等候时间、急救时间及专科医师访视时间,以反映急救效率。

1.3.3 不良事件发生率

分析对比两组的栓塞、心肌穿孔及心包积液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

1.3.4 护理满意度

利用本院自拟的急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经信效度检验,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62。)评估两组对急诊护理的接诊、就诊秩序等方面满意情况。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不满意(<79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用于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急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计量资料用(±SD)表示,t检验用于两组患者诊等候时间、急救时间及专科医师访视时间的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为100.00%(52/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88.46%(4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抢救成功率比较[例数(%)]

2.2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提高急救效率

观察组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急救时间、专科医师访视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SD,min)

表2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SD,min)

组别 例数 就诊等候时间 急救时间 专科医师访视时间观察组 52 8.73±3.21 40.52±6.75 10.67±3.83对照组 52 17.48±6.54 57.39±9.46 18.77±5.92 t 8.661 10.468 8.284 P <0.001 <0.001 <0.001

2.3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5%(2/5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5.3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数(%)]

2.4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提高急诊服务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8.85%(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诊服务满意度比较[例数(%)]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具有发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一旦发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紧急抢救,控制病情发展,才能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1]。常规急诊护理工作比较被动,整个护理工作忙乱、无序,对于病情危、急、重者可能会耽误最佳抢救时间,导致病情恶化,降低预后。因此,如何提高急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已成为医学界的关注热点。

分级分区急诊护理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并将整个急诊区域从空间上划分为红色、黄色及绿色三个区域开展抢救工作[2]。研究[4]指出,急诊科开展分级分区护理模式,能有效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提高患者急救效果,改善疾病相关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就诊等候时间、急救时间、专科医师访视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说明分级分区急诊护理能有效缩短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分析原因在于,分级分区急诊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危、急、重症等患者,再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的分配至不同的抢救区域,有利于缩短患者就诊与治疗时间。并且此护理模式让危、急患者优先进入抢救区域就诊,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且每个区域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分工明确,优化急救秩序,提升抢救成功率。与陈海英等[4]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说明分级分区急诊护理能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分析其原因在于此急诊护理模式将急诊科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收治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并配备护理人员,将急诊护理工作细化到每个区域及每个护理人员,使工作职能更加明确,保障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与张志玲等[5]研究结果一致。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对急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分级分区急诊护理能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因此更容易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与孙学敏[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分级分区急诊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等候、就诊、专科医师访视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分区成功率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浪莎 分区而治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