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分筋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3-02-10于凯伦彭旭明
于凯伦, 彭旭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又称为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炎、第三腰椎横突滑囊炎,是因第三腰椎横突上附着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受损伤,引起附着点横突充血、水肿、粘连、变性及增厚,从而刺激腰脊神经,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综合症候群。该病好发于青中年群体[1],并因为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胀疼痛、活动受限、疲乏无力等,疼痛部位不明确,晨起或弯腰后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常牵涉臀部、大腿后外侧等部位[2]。病情严重时,患者睡觉翻身以及行走均有一定的困难,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并消耗较大量的医疗资源[3]。本病发病率高,可占临床腰痛患者的30%~50%[4],临床上备受重视。西医治疗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封闭治疗及物理治疗为主。非甾体类药物及封闭治疗可以缓解急性期疼痛,但易复发,且长期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易产生不良反应[5]。物理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且副作用小,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难以大范围推广。中医治疗以针灸、中药内服与外用、艾灸、拔罐等方法为主[6],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这些方法各有不足,如中药煎煮繁琐且味苦难咽,许多患者对针灸存在恐惧心理等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彭旭明教授继承了岭南针推名家张家维教授的学术思想,擅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通过分析推拿手法的精神内核,创新性地提出“分筋调衡”的治疗理念,主张筋骨并重,前后调衡,气血同调,临床常可获得显著的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一步观察彭氏“分筋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推拿治疗作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且明确诊断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1)有突发弯腰扭伤史以及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2)多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3)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4)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5)X线片示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腰椎侧弯、旋转。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5~70岁之间;③近2周内未接受过其他有关本病的治疗;④依从性较好,能够按医嘱接受治疗;⑤能理解相关问卷内容,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②腰背部皮肤有破损或有皮肤病的患者;③有脊柱骨折史、手术史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患有精神性疾病,不能明确表达其意思的患者;⑥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⑦依从性差,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措施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给予彭氏“分筋推拿”治疗。操作如下:①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用跌打万花油涂抹于患者背部及腰骶部,然后用掌揉法从上至下放松背部肌肉,轻揉慢移,使患者放松,以方便配合后续操作,共约1 min。②继上势,用拳推法沿足太阳膀胱经,从上背部开始,单向推至骶部,共3~4遍,要求手法深沉缓和,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共约2 min。③继上势,用肘推法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从上背部开始单向推至骶部,共2~3遍,要求力量沉稳,贯透深层,共约3 min。④继上势,根据患者疼痛部位,沿脊柱两侧寻找条索状、结节状阳性反应点。用扶持一指禅拨法,由浅至深逐层拨动皮肤、皮下筋膜、肌肉、腰椎横突,沿膀胱经走行方向从上至下操作,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对于体质强壮者,采用肘拨法,共约10 min。⑤继上势,使用肘点法点按第三腰椎横突位置,此处通常为阳性反应点,要求力量渗透,能够穿透肌肉组织直达腰椎横突,肘下能触摸到骨性硬度为宜,配合患者呼吸,切忌蛮力。共约1 min。⑥继上势,用扶持一指禅拨法,拨动委中(据彭旭明教授经验,常取委中下内一寸的肌筋处,此处得气明显,效果立显)、承山,以患者耐受为度,共约2 min。⑦继上势,用㨰法放松施术部位,做收尾式,共约2 min。⑧患者取侧卧位,行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以理筋整复,纠正关节突关节紊乱。
1.5.2 对照组 给予常规推拿治疗,即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推拿治疗学》[8]中的推拿方法进行治疗。①患者俯卧,医者沿腰椎两侧膀胱经用掌根自上向下做直推法,往返操作5~8次,再用㨰法在腰椎两侧往返操作,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约5 min。②医者以拇指按揉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风市等穴,重点按揉阿是穴,约3 min。③医者在第三腰椎横突部用拇指按揉法施术,重点在横突周围肌肉、韧带、筋膜操作,然后施行弹拨法,约3 min。④用拨揉法对横突部做重点治疗,操作时应围绕横突的顶端、上侧面、下侧面和腹侧面,用不同的手法及不同的作用力方向施术,以期将假性滑囊挤破。用力要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5 min,以消瘀散结,缓解局部张力。⑤在患侧骶棘肌体表涂上介质,沿膀胱经走行方向实施擦法,以透热为度。再屈髋屈膝摇腰部数次。
1.5.3 疗程 2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①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该量表为一条10 cm的直线,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给予0~10分的评价。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十分严重。②应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的变化情况。该问卷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最高5分,最低0分,总得分与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
1.7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活动无不适;好转:腰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腰背部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4.93±6.89)岁;病程1~31周,平均病程(16.20±7.72)周。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7.13±7.78)岁;病程0.5~32周,平均病程(14.58±7.95)周。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表1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s)
表1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s)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χ2值P值例数/例30 30性别/[例(%)]男性21(70.0)20(66.7)0.077 0.781女性9(30.0)10(33.3)年龄/岁37.13±7.78 34.93±6.89 1.160 0.251病程/周14.58±7.95 16.20±7.72-0.799 0.427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注: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例数/例30 30治疗前4.40±1.48 4.27±1.34 0.367 0.715治疗后1.73±1.29①1.07±1.08①②-2.017 0.044 t值-4.864-4.817 P值0.000 0.000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OD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OD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注: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t值P值例数/例30 30治疗前34.03±8.20 31.43±6.38 1.371 0.176治疗后12.20±3.92①7.30±2.05①②6.069 0.000 t值15.674 18.646 P值0.000 0.000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30/30),对照组为93.3%(28/3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ird lumbar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例(%)]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第三腰椎位于腰曲的顶点,其横突是5个腰椎横突中最长的,附着有许多肌肉和筋膜,如腰大肌、腰方肌、横突间肌、竖脊肌以及腹横肌、腹内外斜肌等。这些肌肉和筋膜主要参与脊柱活动,如腰椎的侧屈、旋转、弯腰、后仰等,这些活动均是以第三腰椎为中心,在周围肌肉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因此,当腰部异常活动时,第三腰椎特殊的结构位置,使得第三腰椎横突所承受的应力、牵拉力、摩擦力最大,更易损伤,这是导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原因[9]。异常活动导致横突部附着的软组织轻微损伤,局部产生炎性水肿、充血、渗出等病理变化,这些改变可导致周围肌肉紧张、肌痉挛等保护性反应,从而刺激、压迫穿过周围软组织的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日久反复的轻微损伤和人体不断的修复,使得横突结缔组织纤维化、粘连及挛缩变性,筋膜增厚,软组织的胶原纤维化和钙盐沉着,进而形成钙化或骨化[10]。
3.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中医虽无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相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痹证”“腰痛”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正气不足,外伤劳损导致腰部经脉痹阻,经脉不通则气血不行,不通则痛。《诸病源候论》云:“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寒所侵,血气相搏,故腰痛也。”说明正气不足,则气血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导致腰部经筋不固。因此,当受到外邪侵袭或跌扑外伤时,则经筋、肌肉受损,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正如《正体类要》所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而气血不通,则机体不能修复,从而产生痹痛。气血不能濡养,则皮肤麻木不仁。日间机体正气得阳气相助,则正气抗邪,症状减轻,活动也有助于气血运行,因此活动后经脉通利,经气流畅,气血充足,疼痛好转。治疗上以祛风散寒为中心,以松解粘连、解除痉挛、整复脊柱结构为目标[11]。
3.3 彭氏“分筋推拿”疗法精要
3.3.1 注重层次,分筋散结 中医推拿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中医外治法,对于肌肉、经筋等组织的修复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曰:“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彭氏“分筋推拿”疗法吸取传统推拿的精髓,以《黄帝内经》中的经筋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创新性地进行发展[12]。彭旭明教授认为:病在外,力在外,病在内,力在内。《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的病变,依据常规推拿手法,力浮于表,浅尝辄止,必然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只有力贯于骨,才能直达病所,活血散结以消疼痛。“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以病变局部为重点进行分筋推拿,分筋肉以着骨骼,直达病灶,更好地对筋节进行松解,舒筋理气,使腰部经气通畅,恢复筋骨平衡,效果显著。作用的力道分为“平”“浅”“深”“陷”4层,逐层深入,分别作用于“皮肤”“皮下”“肌肉”“骨缝”,由轻到重,既能使患者有适应的过程,减轻患者的紧张感和不适感,又能加强渗透性,激发经气运行。《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推拿手法的温热效应还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痛阈,通过消除炎症和水肿,从而改善损伤部位缺血缺氧的状况,加快损伤组织的自我修复过程[13]。
3.3.2 上下调衡,治病求本 整体观念是整个中医治病的思想之一,彭氏“分筋推拿”也对整体思想一以贯之。无论是骨骼系统,还是其他任何系统,其各自都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各要素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脊柱系统结构功能复杂,即使病变节段局限,彭旭明教授认为也应该首先考虑恢复脊柱整体的稳定性,保持整个脊柱系统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追根溯源,治病求本的目的。彭旭明教授认为,长时间的劳损,使紧张的肌肉久久不能得到恢复,必然会牵拉骨骼错位,而错位的骨骼又会进一步改变肌肉间的位置关系,产生恶性循环。“分筋推拿”最后用腰部斜扳法,通过整复错位的腰椎,可以调节整个脊柱的“骨骼-肌肉共同体”,通过改善腰椎节段的位置关系,激活关节、肌肉、韧带中的本体感受器,产生躯体平衡反射,使脊柱周围肌群的张力发生变化,最终改善脊柱形态[14],即“筋柔则骨正,骨正则筋柔”。彭氏“分筋推拿”疗法除了常规腰部软组织外,还兼顾松解背部肌肉,使其前后上下失衡的张力得到解除。在充分松解的前提下再进行整复错位的椎体,筋骨并重,上下调衡,治病求本,故疗效持久,降低了复发率[15]。
3.4 研究结果和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30/30),对照组为93.3%(28/30);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对VAS评分和ODI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彭氏“分筋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优于常规推拿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及腰部功能。
综上所述,彭氏“分筋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是对腰背部病变经筋进行分拨,疏通局部经络,达活血化瘀、通调气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与其他疗法相比,彭氏“分筋推拿”疗法具有安全、便捷、简便、高效、患者依从性好等独特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