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2023-02-10杨仕润郭悦

成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思政

杨仕润 郭悦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学校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绵延千年而未曾中断,其蕴含的教育资源,为高中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在高中思政课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课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意义

1.1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几千年继承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教育资源,为高中思政课注入“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德育资源,如“家国情怀”、“仁爱思想”、“明礼诚信”等,结合新的时代内涵教育学生,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终生发展。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样的教育方法,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契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彩的文艺瑰宝,如书法、绘画、曲艺等,与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渗透到课堂,可以激发课堂的活力,使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1.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高中思政课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品质,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有利于厚植爱国情怀。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将几千年延绵的爱国主义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与高中生的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有助于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二是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最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可以树立健康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有利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关注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是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不竭源泉。

1.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可以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一是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璀璨夺目,未曾中断,在高中思政课中做到有效融入,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二是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高中生在思政课堂上汲取先贤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有利于让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生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困境

2.1 部分教师文化素养缺乏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者、先行者。但是,在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仍存在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现状。有的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平时不注重学习与积累,文化储备不足,文化底蕴浅薄,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时,讲不透、讲不深、不敢讲,甚至还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差错;有的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意识淡薄,不愿意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深挖精选,过多的依附课本,照本宣科,学生很难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师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言谈举止缺位,传统美德仅停留在课本上、口头上,榜样引领作用缺失,甚至出现违背师德师风的现象。

2.2 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新颖的教学方式关系着思政课教育效果的良好达成。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海量丰富且层出不穷,大部分教师不断创新多元教学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教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愿意利用网络平台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呈现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导致思政课教育乏味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削弱了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有的教师在教授必修三《文化生活》时,认为该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采取划横线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粗暴方式教学,虽然可以提升学生成绩,但是学生得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2.3 实践教育活动有待增强

实践教育活动是思政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课本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效果。但是,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围绕“成绩”这个指挥棒,过于注重课堂理论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往往被忽视。学生亲身参与校内外活动少,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导向不明显。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对实践教育活动认识不够。有的学校怕出安全责任事故,禁止把学生带出校门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学生的心灵得不到滋润;有的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粗浅,使得开展的文化传承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成了一种“表演”,对学生的思想未起到实质性的涵养。

2.4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不够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校园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巩固思政课教育效果。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内涵和品质。有的学校热衷于营建“形象工程”,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不够,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名人雕像等应用缺乏,开展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曲艺表演、经典诵读等活动单薄,活动创新性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规定的任务,学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启迪。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

3.1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建强有力的思政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善于挖掘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感召力,更能从思想上给予学生启迪,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要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效果,必须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传统文化素养高的思政教师队伍。

其一,学校要完善培训机制。学校在岗前培训或开展师德培训时,可以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教师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师德师风,以高尚言行感化和影响学生;学校还可以邀请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校,专门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在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同时,为教学储备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

其二,教师要多途径自主学习。教师需要持续不懈地多渠道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精华,广泛阅读文学经典、历史书籍、传统哲学等文化经典,汲取古代先贤智慧,丰富自身文化底蕴,更好地启发和引领学生;同时,教师之间要勤于交流学习,探讨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之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还要多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自觉践履“明礼、修身、立德”要求,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爱国主义、仁爱思想、自强不息、明礼诚信”等人文精神,是开展教育教学的“思政元素”。教师要有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品德得到锤炼、价值观得到塑造。

其一,要采取多元融合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结合课程内容择取有关中华人文精神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知中华人文精神时,深化所学知识;也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烘托课堂氛围,让课堂更加精彩;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快手等,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其二,要创设具体情境开展教学。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聚焦情境教学,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习趣味性,以提高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将“爱国主义、仁爱思想、自强不息、明礼诚信”等人文精神融入课堂,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其三,要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被学生所熟悉,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课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寻找“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如孝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让学生展示与分享,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涌动对家乡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3 强化实践教育活动,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

实践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挖掘思政课多样的实践教育方式,拓展思政教育新阵地,在活动体验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

其一,要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可以开展“经典诵读”、“影视鉴赏”、“红歌传唱”等活动,丰盈学生思想,感受文化魅力,体悟红色精神;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如举办主题演讲、诗词朗诵、曲艺表演、有奖征文等活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二,要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去本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遗址参观学习,直观地了解历史与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其深深扎根在心里;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进社区,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在亲身接触中深深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旅行,传承红色基因。

其三,要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践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3.4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入手,营造出优美的文化环境和良好的校园风气。

其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设施、设备中,使其在醒目的地方彰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可以在校园内部开辟宣传专栏,普及传统风俗习惯、宣传爱国英雄人物等;在宿舍、食堂、教学楼等公共区域醒目位置展示名言名句;教学楼命名可出自中华经典名句,如“厚德”“敏行”“致远”等。

其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一系列精神文化活动。开展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活动,在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社团为主体开展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熏陶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在体育文化艺术节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如传统技艺进校园、非物质文化展示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赡、璀璨夺目,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育活动、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等,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水平,以增强高中思政课教育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