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哥斯拉》三部曲中文明寓意的哲学审思

2023-02-10

戏剧之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克西哥斯拉知性

郑 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作为该怪兽IP诞生六十多年以来首次“动画化”的作品,《哥斯拉》三部曲没有满足某种既定的标准,而是凭借崭新的主题被视为哥斯拉系列中的另类存在。在影片中,哥斯拉是文明发展中人类欲望的化身,伴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逐步被扩展为难以满足和遏制的贪婪带来的一系列恶果的隐喻。影片通过哥斯拉与人类文明、外星文明的并置,将核心内容聚焦于后现代文明带来的多重困境,从哲学视角对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人类的走向进行了个性解答。

一、对人类文明内核的解析

影片伊始对哥斯拉的产生背景予以展示:人类在享受文明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也孕育出了与自身文明伴生的怪兽哥斯拉。人类在与哥斯拉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而哥斯拉却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将残存的人类赶到了太空。人类在外星文明的帮助下历经了漫长时间在太空中试图找到适宜居住的星球,但一切都是徒劳。严酷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重新树立夺回地球的决心。他们以晴生为代表,联合外星文明重返地球,再次以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展开了消灭哥斯拉的行动。然而事与愿违,哥斯拉展现出了压倒性的力量优势,使人类再次陷入绝望。从影片本身的寓意来讲,人无法战胜哥斯拉,这样的设定所蕴含的文明寓意不言而喻——哥斯拉始终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人类有什么样的“人性”就会创造发展出什么样的文明,文明的内核就是人类的人性。当人性中的欲望不受制约地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膨胀为贪婪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也造就了怪兽哥斯拉,这使得人类妄图在更强大的科技力量加持下,以更加强烈的欲望去消灭业已存在的“贪婪恶果”,客观上就形成了恶果的叠加循环,从而产生更强大的无法消灭的“哥斯拉”。这是影片中所展现的人类以发展高科技为代表的后现代文明所面临的严酷困境。

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类的人性,我们才能真正看清后现代文明因何陷入困境。人性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各种属性的总和,是人类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如果以高度抽象的哲学形式来对人性加以认识,那么人性就关涉到哲学的“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三个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批判哲学对这三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刻研究,本文即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对影片中的人类后现代文明困境即人性困境展开讨论。

二、人类的人性决定人类文明的内在逻辑

康德批判的认识论哲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他认为人类能认识的对象仅限于现象界,人对现象界的认知依次有三个环节即“感性、知性、理性”:感性接受物自体的作用形成了感性材料;知性则以先验的范畴来整理联结这些感性材料形成知识;理性则进一步用先天原则来整理统一知识。人类虽然可以从现象界获取确定的科学知识,但先验和超验的本体则是不可知的。虽然我们不能认识本体,但由于在我们所认知的理性中,有理性在推论中力图将知性知识的大量杂多性归结为最少数的原则(普遍性条件),并以此实现它们的“最高统一”[1]。所以,我们可以反思和信仰本体,因而也就产生了理性超出知性的界限思考与超感性的东西——理性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有三个等级:第一级是理论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灵魂)绝对统一的理念;第二级是理论宇宙论上整体自然(世界)绝对统一的理念;第三级是理论神学上最高的神(上帝)绝对统一的理念。康德认为这类理念是超验的,在经验中永远不会有一个和它们相符合的对象出现,所以它们没有经验上的价值和用途,我们不能在现象界中去寻求这些超验理念的确定的科学知识,也不能将现象界的概念、因果关系、时空形式以及科学知识转移到本体界。如果那样我们就会陷于各种含糊暧昧、模棱两可的错误推断和矛盾当中。但是,这类纯粹理性的理念绝不是多余和无意义的,它们对于知性来说具有统一性的指导作用,“是为了要给知性指定某种确定的统一性的方向,知性对此是没有任何概念的,而理性则要超越到把每一个对象方面的一切知性活动都总括在一个绝对的整体之中”[1]。

纯粹理性的理念不仅对知性有这样的作用,而且在实践运用中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类在实践中不仅有对事物对象的事实判断,而且还必然产生对事物对象的以人类主体情感取向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不仅有去解决“我们能知道什么”的认识论问题,而且还有去解决我们以意识主体的地位如何去评价以及可以希望什么的价值论问题,这就关涉到人的自由意志和信仰。虽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按规律行动,可是只有理性生物,也就是人,才有按规律的理念而行动,即凭自己的意志而行动的能力。由此,康德推出了“理性的命令”,他认为有两种令式:假言令式为“如果你想要达到如此这般的目的,就必须这样做”;定言令式为“某种行动与任何目的无关,总是客观必然的”。实际上定言令式只有一个,即只按照那样一个准则去行动,凭借这个准则你同时能够使它成为普遍规律[2]。根据定言令式,康德认为:“如果有这样一种实践规律,它在动机上没有别的,只是要配得上幸福,那我就称它为道德的(道德律)。”[1]人类在这样的道德律支配下尽义务就能证明意志的自由。动物听任需求和本能的摆布,人则通过认识心中的道德规律,由道德规律所统帅从而克服感觉上的欲望,不受自私嗜欲和冲动支配。道德命令是人的真实自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原则表现。

通过以上对康德哲学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类的心灵在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三方面不仅是相互作用的,并且是有序关联、制约平衡的逻辑结构,而这样的心灵逻辑结构就是人类“人性正确”时的内在逻辑结构。我们将之作为对影片中不同角色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寓意进行深入分析的哲学依据,从而可以发现,那些流浪多年又被迫重返地球与哥斯拉展开战斗却惨遭失败的人类,其所代表的人类后现代文明之所以面临灭绝的困境,是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性在认识论方面过于执着对科学技术的实用利益追求,进而极大地造成了人性中自我欲望的膨胀,使人类在价值论方面出现道德的衰败——享乐至上、唯利是图以及对道义的丢弃——恃强凌弱、争强争霸,这些又都与人类在本体论方面失去对大自然的崇尚和敬畏、失去对造物主的信仰有着根本的关系。人类的“人性”要素无序或失衡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畸形发展,这使人类受到象征这些恶果的哥斯拉的严厉惩罚,从而不得不面对灭绝的困境。

在影片中,人类依靠具有极高科技理性文明的毕鲁萨鲁多人,使用可自动增殖的“纳米金属”展开新的战斗。此时,睛生终于看清毕鲁萨鲁多人的真实意图,原来他们为了战胜哥斯拉要彻底放弃自我的“人性”,不仅将自己,而且还意欲将人类也同纳米金属融为一体,成为失去人类身份的超越哥斯拉的更强大的怪兽。毕鲁萨鲁多人的“人性”是以科技理性为目的极端偏执的“人性”。这样的“人性”发展出了异化的文明,最终将自己也异化为没有人性的怪兽,这遭到了人性尚存且希望夺回人类自尊自由的晴生的坚决反抗。在危急时刻,发展出极端宗教文明的艾克西夫人也开始显露他们的真实目的。另外,人类的后裔——神秘的躲藏在地球上能与哥斯拉共存的伏斯亚人,他们代表着崇尚自然、有着古老传统信仰的文明,他们的登场代表了人类后现代困境的最终解决之道。

三、对如何突破人类后现代文明困境的思想启示

在影片中,艾克西夫人抓住机会,借由战斗的又一次失败开始对大批信徒进行洗脑,让他们成为召唤仪式的献祭者,而仪式的目的是召唤出艾克西夫人宗教信仰的神明——怪物“基多拉”。艾克西夫人的宗教信仰来源于他们在认识论与本体论上的错误带来的对于宇宙文明存在的价值论意义上的错误判断。他们运用伽玛特隆演算后发现时间也有尽头,宇宙中的一切都会消逝。梅德菲斯说所有的文明历经繁荣后都会孕育出怪物来,他们已经在宇宙中见证了多个文明的消亡,因而得出结论:只有从恐惧中解脱,接受注定的毁灭,才能得到永远的安息。在虚无主义的思想认识指引下,艾克西夫人发展出极端虚无主义的宗教信仰文明,他们把在宇宙中找到的其他文明及其孕育出的怪物一起献祭给基多拉,将之作为荣耀的使命。艾克西夫人成功召唤出基多拉,开始了先吞噬哥斯拉然后吞噬地球的行动,另一边梅德菲斯把领导人类的晴生拖入梦幻之境进行洗脑,试图说服他带领人类向基多拉进行献祭,助其完成最终的吞噬。

艾克西夫人极端虚无主义的宗教信仰文明是错误的、毁灭性的文明,我们通过哲学批判视角进行审视可以揭示其错误根源。康德的认识论哲学证明了一切确定的科学知识都是关于现象界的知识,而本体界不在时间、空间之中,我们不能得到关于本体界的确定科学知识。最高认知方式——理性认知层面取得科学知识最本质的方法就是数学手段的计算,只是它必然是有限的,必是现象界的事物,绝不是本体界的。艾克西夫人的伽玛特隆计算是有限的关于现象界的方法,妄图去得出关于无限、关于宇宙终极的认识结论,他们犯了哲学上“大逻辑”的根本性错误,这是其极端虚无主义宗教文明在认识论上的谬误根源,这样的信仰割断了本体界同现象界的逻辑关联,失去了思想精神上的正确指引,造成了他们极端偏执的悲观“人性”,而发展出的是企图毁灭一切的、绝望的文明。

当晴生被拖入梦幻之境的关键时刻,伏斯亚人召唤出了大蝴蝶“魔斯拉”,以带有自然色彩的存在意志将晴生拉回了现实世界,使他识破了艾克西夫人的意图,及时帮助哥斯拉打败了基多拉。这段情节存在一个典型的文明寓意表征:蝴蝶与梦幻之境结合在一起,很自然地使人寓意联想到古老的中华文明典故——“庄周梦蝶”。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倡导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的思想与伏斯亚人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十分契合。在影片结尾,晴生将最后仅存的科技力量,以自杀的决绝方式予以销毁,彻底熄灭了人类重新恢复科技文明的希望。人类同伏斯亚人融合在一起,以原始的方式重新开始了他们在地球上的生活,而哥斯拉恢复到了休眠状态,这寓意人类只有重新回到朴素、单纯的存在方式,才能将后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消解——哥斯拉只是进入了休眠状态,并不会消失,它的重现与否取决于人类选择哪一种文明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对影片中伏斯亚人文明的解读并不是牵强附会,诸多学者也对中华文明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例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曾在与日本宗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的对话中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3]”;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十分推崇中国古代开创道家思想的《道德经》一书,他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4]”;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5]”;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认为“如何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6]虚渊玄设置的这一象征性情节带有古老的东方色彩启示——只有后现代文明整体遵循客观自然的发展理念,抑制人性的各种执念,摆脱实利、科技与欲望的裹挟,重新回归到单纯朴素的存在状态,在认识论、价值论、本体论多方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有可能继续书写人类历史。在流传至今的古老中华文明中蕴含着突破人类后现代文明困境的重要思想启示,这不仅是学界的观点,也是《哥斯拉》三部曲最终要表达的文明寓意。

猜你喜欢

克西哥斯拉知性
哥斯拉大战金刚
哥斯拉无家可归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章子怡:出演《哥斯拉2》,是为了“开眼”!
英画家称就想毁掉作品
巴音克西格所藏托忒文eng uridiyin orošiboi::angxan uridiyin orošiboi::之影印
全世界最神秘的画家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叶尔克西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性研究——以《永生羊》为例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