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教育实践探究
——以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为例

2023-02-10胡元园

戏剧之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舞蹈课堂

胡元园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00)

新媒体的活跃态势并不是近几年才初现端倪的,它是随着信息革命的浪潮而兴起和发展的。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崛起和大众传媒功能角色的转变,基于网络媒介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冲击着人们的言行方式,也给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影响。[1]而舞蹈教育眼下所面临的不仅是新媒体的冲击,还有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基于这样的现实环境,如何在被动的局面下主动革新,让舞蹈教育工作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是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舞蹈教师的师范类院校更是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达成上述愿景的途径之一便是从学校的课程体系入手,将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教学课堂中,转变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一、“新媒体”刮来“新风向”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艺术的结合大致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而新媒体广泛应用于舞蹈艺术则要到20世纪90年代。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已经体现在各个方面,但二者最为显著的关系表现在传播方式和技术应用这两点上。

首先,从传播方式来看,新媒体为舞蹈的传播和普及开拓了更加丰富的渠道。对于观众来说,包括时间与空间上的便利——媒介的更新让人们不再局限于“现场实时观看”这一选项,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欣赏时间和地点。这种传播途径的多样化还体现在舞蹈借助新媒体实现自身的转型。在大众视野中,剧场里的舞蹈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划入“精英艺术”的阵营,而其有别于电影艺术的“小众性”也让相当一部分观众“敬而远之”。但随着一系列电视舞蹈竞赛、舞蹈综艺和舞蹈文化节目的“出圈”,舞蹈艺术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次,新媒体也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将曾经无法实现的创意变为现实。例如,舞蹈与AI人工智能的结合,舞蹈与数字影像的结合,沉浸式空间内的舞者与交互投影的结合等。虽然当下国内新媒体舞蹈的技术应用还不成熟,但可以想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的结合都会是舞蹈艺术向外开拓、向内融合的重要方向。

基于上述背景,新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巨大影响必然会在舞蹈教育领域有所体现。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传统舞蹈教育理念,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促使舞蹈教育工作者思考,在当前语境中应以何种新的教学方式呼应时代需求。而理念的转变需要实践与之对接。因此,在新媒体的推动下,舞蹈教育的变化应体现在每一节课堂实践中,例如授课形式、技术应用、师生互动等课堂环节。

自2019年末国内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面对疫情所带来的教学困境,舞蹈教育与其他教育门类一样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但舞蹈艺术本身的特点让其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在极小的活动范围里展开教学的方式。当然,整个学科的教学进程不能就此止步不前,也正因此,舞蹈教育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既是主动选择也是被动推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如果说,疫情之前,舞蹈课程试图像其他学科一样开辟线上路径只是一种设想和尝试,那么,在疫情的压力下,“云端相聚”成了各大院校舞蹈课堂的常态。同时,这也推动了更多舞蹈从业者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结合,进行更多维的想象和创造。

二、趁东风之势,启教学之变

教育事业肩负着传递人类文明之火的神圣使命。通过人才培养、学术钻研以及创造新的精神文明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素养和国家软实力。作为培养新一代教师人才的师范类院校,面对新媒体技术的“东风之势”要“敢立潮头唱大风”,将敢于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子,启示他们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延续母校的育人思想。

传统舞蹈教学习惯于在特定的空间内进行,对场地大小、音乐伴奏,以及配套设施如把杆、大面积落地镜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教师与学生同处于一个沉浸式的空间,两者间的状态能保持基本的同频同步。但在疫情影响和当下的新媒体语境下,舞蹈教育体系也应灵活调整教、学、研方式以及管理结构和实践计划,鼓励并引导舞蹈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大环境中迅速改变并掌握新技能,以满足当下探索性教学的需求。

其一,舞蹈教师需要思考“课堂中心”的转换。在传统舞蹈课堂中,教师往往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当下的教育实践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在线上课堂中,一方面,教师无法隔着屏幕详细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动态,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了解他们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处在不同地点的师生无法“沉浸式”地融入课堂氛围,需要师生间的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防学生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要积极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将过往单方面的“身体经验”输出转变为师生间身体与思想双重经验的互动。

其二,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灵活应用也是当下必需具备的教学素质。师范类院校的舞蹈生除了要有过硬的舞蹈专业素质外,还要有优秀的文化素养。现如今,大多数院校的理论课堂都配备了成套的新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课堂小程序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堂教学,将原本略显“无趣”的舞蹈理论知识以更生动且深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理论课堂的改变更启示舞蹈实践课堂寻找新的途径丰富教学内容。对于舞蹈师范生来说,专业课堂依然需要建立在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只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在自己掌握这项技能的同时,把这项技能不打折扣地传授给今后的学生。当下,已经有不少院校的舞蹈实践课引入了文化层面的内容,例如,将课堂所授舞种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作为导学课向学生讲述,或者在学期中间穿插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阅读、写作、交流任务。以上所说的种种都需要建立在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灵活操作上。如果教师因为操作不熟练而导致课堂质量下降,那么,多媒体工具的介入就无法发挥最大效用。这也启示各大高校在引进新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对教师的技术指导,以便所有教师都能灵活且顺畅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

其三,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学生群体,在面对新媒体技术开拓的新教学环境时,都应在坚持“舞蹈”中心地位的基础上保有创新精神。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切方法的创新都应围绕本专业的教与学展开,而非本末倒置地以新媒体应用层面的“推陈出新”为目的。

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上。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新的授课方式或许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适应。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本就是一场“革命”,任何革命都意味着推翻和重新建立,这注定是一条不轻松的道路。“以数字化的形式为载体来呈现课程,以及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能是现代教育区别于近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标志之一。[2]因此,即使“道阻且长”,也应勇往直前。对学生来说,创新精神最显著地体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应用知识的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还要在内心划定明确的标尺,切勿将教与学过程中的创新视为标新立异的手段,否则,就违背了新媒体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初衷。

舞蹈教育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处于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之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新媒体的快速成长是推动舞蹈教育改革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然而,“他者”的推动始终是外在的力量,自身的内驱力才是舞蹈教育寻求发展的内部动能,舞蹈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需要从业者在当下的新媒体语境中做出实际回应。在内外结合的双重驱动下,舞蹈教育工作者应抓住眼前的机遇,给课堂注入更多活力。

三、于“变”中增益己身,于“行”中利用厚生

学校教育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途径传授给学生,让其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上有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此适应甚至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落实到方法层面,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和输出知识方面的具体指导。这与上文所提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保有的创新精神相呼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应主动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应用知识的方式,将所学用到实处。

第一,在多媒体语境下,教师应启发学生拓展获取知识的平台。例如,鼓励学生观看舞蹈演出、舞蹈讲座、舞蹈论坛等。这些活动能从身体、思维等不同方面给予学生营养。它能将学生从封闭的练功房中拉出来,参与到当下的舞蹈热点事件中,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学。此外,获取舞蹈相关讯息的能力也是学生必须锻炼和掌握的。尤其是师范院校对学生的教学应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因此,除了书本,还需要培养学生通过知网、微博、微信、知乎等各种渠道获取并筛查信息的能力。虽然这些仅仅是最基础的能力,但这些能力也许能让他们今后的教师生涯从中受益。

第二,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还需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和输出。教师应教导学生根据不同媒体和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例如,在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考虑到时长限制、媒体特点、主体受众等因素,更加适合投放一些能在短时间内博得观众眼球的舞蹈作品。除此之外,学生在对舞蹈作品或舞蹈现象进行评论时,也需要因媒体而异地选择合适的评论方式。如在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软件上发表评论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这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批评就需要选择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作为师范类舞蹈人才,树立这样的专业态度是建立本专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总而言之,为了舞蹈教育更好的发展,应当在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同时,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绝不能因为工具的介入而被忽略。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以理性且灵活的心态看待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学校还应重视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实力为主导,灵活运用外部辅助力量,以便在将来顺利走上教师岗位,让所学知识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

四、总结

在“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舞蹈教育作为整个舞蹈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有融汇中西古今,打通学科壁垒,适应社会发展的决心。在国家性甚至世界性的公共事件面前,舞蹈教育者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当然,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舞蹈人才的综合性素质欠缺,师资力量存在地域性的分布不均等。但我国从事舞蹈相关事业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这些问题都有应对之道。

从学科角度来看,我国与舞蹈相关的主体较多。仅舞蹈教育主体就包括高校、中专、培训机构等。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舞蹈教育人才的主体,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处在既出于自身需要又“被迫”不得不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因此,有必要理性且公正地看待新媒体应用给舞蹈教学实践带来的利与弊。当然,更重要的是,高校师范专业舞蹈教学需要秉持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弥补传统舞蹈教育所暴露出的不足之处,以科技和信息革命带来的文化变革为推动力,为培育更多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促进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而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师范类舞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冰上舞蹈搭档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我和舞蹈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